充分证明,美国不是没有人脸识别监控,只不过是技术比较拉

一直以来,部分美国政客和舆论势力热衷于挥舞 “人权大棒”,无端指责中国在监控领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妄图给中国贴上 “侵犯隐私”“监控社会” 的负面标签。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美国自身不仅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监控,且在技术层面尽显短板,其所谓的 “人权卫士” 批判不过是虚伪的双标表演。

从应用广度来看,美国人脸识别监控早已深度嵌入社会运转的诸多环节。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构建的 “次世代辨识系统”(NGI)堪称庞大的人脸数据集合体,数据库内囊括超 4.1 亿张人脸图像,其数据来源涵盖美国 16 州公民的护照、驾照图像等,各州警局在执法时频繁借助该系统搜索识别嫌疑人。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运用人脸识别系统甄别、阻拦边境的犯罪分子与恐怖分子,新的面部比较生物识别系统对往来旅客进行人脸与护照照片的比对;弗吉尼亚海滩借助拨款安装摄像头,捕捉潜在罪犯、寻找失踪儿童;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在热门旅游区如公园、机场竞技场部署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安全保障。不仅公共安全领域如此,企业层面也多有涉足,如 IntelliVision 推出云服务形式的面部识别技术,诸多银行强制要求在线身份验证采用面部和语音识别技术,以此强化安全防护与客户管理。可见,美国在人脸识别监控应用上的规模与范围丝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堪称激进。

500

技术表现上,美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却难以撑起其庞大的应用体系。以近期美国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事件为例,当地时间 9 月 10 日,柯克在犹他州一所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FBI 全力追捕嫌疑人,可 24 小时过去仍未将凶手捉拿归案。9 月 11 日,FBI 公布两张嫌犯模糊照片,照片中嫌疑人头戴棒球帽、墨镜,身着黑色长袖衬衫,画面清晰度极低。《纽约时报》称,这表明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识别嫌犯的尝试已然失败,FBI 不得不求助公众,期望借助民众力量获取更多线索来缉拿凶手。这并非孤例,此前美国已有多起因面部识别技术失误导致的冤案。美国《华盛顿邮报》经 8 个月调查发现,美国 75 家警察局确认办案时使用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工具,其中 12 个州的 15 家警察局仅凭这一证据确定嫌疑人,至少造成 8 人无辜被抓。密歇根州底特律警方曾无视一名怀有 7 个月身孕女子的身体特征,仅凭面部识别结果便认定其为劫车案嫌疑人;路易斯安那州警方跨州抓捕盗窃嫌疑人时,未核实其案发时是否在现场,最终抓错人。此类事件反映出美国人脸识别技术在精准度上存在严重缺陷,无法为执法等应用场景提供可靠支撑。

在技术发展的宏观层面,美国虽在早期积极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却在技术打磨与升级上进展缓慢。一方面,其技术研发侧重于数据收集与整合,试图以海量数据弥补算法与识别技术本身的不足,忽略了对识别核心技术的深度优化。相比之下,国际上尤其是中国,在人脸识别技术研发时,注重从算法创新、图像识别精度提升、复杂场景适应性等多维度发力,技术迭代迅速,识别准确率远超美国同类技术。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围绕人脸识别技术的隐私争议不断,极大阻碍了技术的更新与完善。2020 年 3 月,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因国土安全部(DHS)在机场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对其提起诉讼;加利福尼亚州也曾通过法案,禁止执法部门使用配备面部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在争议声中,企业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投入上有所顾虑,难以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致使美国人脸识别技术在全球竞争中逐渐掉队。

美国在人脸识别监控方面,绝非如部分人所营造的 “零应用”“重隐私” 的美好形象,相反,其应用广泛且深入。然而,由于技术层面的滞后,在精准度、稳定性上弊病丛生,无法有效服务于实际需求,还因技术失误引发诸多负面事件。当美国政客与舆论试图借人脸识别监控问题抹黑中国时,不妨先审视自身在该领域的混乱与短板,其所谓的批判,不过是自身技术拉胯又妄图遏制他国发展的闹剧,在事实面前,注定苍白无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