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扫街榜:昙花一现的"榜单幻象"?
9月10日,高德高调推出所谓“全球首个基于行为+信用的榜单产品”——扫街榜。高德CEO郭宁甚至在现场放话,“扫街榜永不商业化”,希望每天能为全国线下小店带去5000万流量曝光,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老问题。听起来是一次对本地生活的颠覆,但冷静分析,这个所谓的“榜单革命”,更像是一场高德自己的自嗨。
榜单逻辑站不住脚:行为+信用能否代表消费体验?
高德强调扫街榜的评价标准是“行为+信用”,区别于大众点评的“评论+打分”。但问题在于,消费者的真实体验能被量化成两个冰冷的维度吗?一个人走进一家店,停留五分钟,系统就能判定这家店值得推荐?所谓的“行为”只是去过、停留时间,最多加上复购频次;所谓的“信用”大概率来自高德积累的交易、出行数据。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技术指标的堆砌,而不是对商家服务、环境、口碑的真实呈现。
用户去过一次,并不代表喜欢;停留久一点,也可能只是等菜慢;复购频次高,也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便利而非品质过硬。这种数据驱动的榜单,本质上脱离了消费的情绪与体验。它忽视了口碑的力量,反而强化了“算法幻觉”,最终得出的推荐榜单,很可能和消费者的真实感受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榜单的公信力不是靠“永不商业化”的口号建立的,而是靠时间沉淀和用户认可。大众点评的评价体系再多争议,至少用户知道那是“人说出来的话”。而高德的榜单,只是数据筛选出来的“机器排名”。一旦消费者发现推荐的店铺和实际体验严重脱节,高德扫街榜就会迅速失去信任感。
本地生活不是地图的长板 高德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德的核心是地图导航,本地生活只是延伸。今天高德想做榜单,明天可能想做团购,后天又想做外卖。但问题在于,本地生活已经是一片深红海,美团、抖音早已把流量、交易和用户习惯牢牢掌控。美团有完整的团购交易闭环,抖音有流量+种草的转化链条,而高德呢?
除了一个榜单位置,几乎拿不出任何能把“曝光”变成“成交”的能力。说白了,高德扫街榜就算能让商家被看到,最后下单还是去美团;就算能被曝光,复购还是靠抖音。高德只是在给别人做免费的嫁衣。
用户打开高德的第一诉求永远是导航、出行,而不是本地生活消费。换句话说,高德的用户心智是“工具属性”,而不是“生活入口”。在这样的定位下,即便它能给小店带来一时的曝光,也很难真正转化成持续的交易。
“永不商业化”并不是护身符
高德CEO郭宁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扫街榜永不商业化”。这句话乍一听像是情怀,实则是一种自我设限。没有商业化,就没有持续投入的动力。榜单要靠算法维护、靠数据清洗、靠反作弊机制,都是钱。请问高德能一直做赔本买卖?如果不能,那所谓的“永不商业化”,只是暂时的营销话术。
尤记得,阿里云盘才推出的时候也曾放话,不管免费还是收费,永远不会限速。但现在用户使用后感觉呢?
对于商家而言,高德的承诺不具备任何约束力。今天说不商业化,明天公司换个策略,口号就可以推翻。而一旦商家前期投入了时间、资源去经营榜单流量,后期高德再反手收费,结果只会是小店被“绑架”。这种模式,本质上并没有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高德扫街榜是一场“幻觉”
高德扫街榜表面上是“为小店发声”,实则是一次迟到的本地生活跟风尝试。它既没有解决评价体系的真实性问题,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更在战略定位上与高德的工具属性相悖。所谓“永不商业化”,不是情怀,而是未来的死结。
在巨头混战的本地生活市场,高德扫街榜既难以动摇美团、抖音的基本盘,也很难养成用户长期依赖。最终,它更可能成为一次噱头式的发布会产物,在短暂的热度过后,被用户遗忘在地图的某个角落。
对小店来说,寄希望于高德扫街榜,不如寄希望于自己练好内功;对行业来说,这种“榜单幻象”并不会改变流量分配的格局。高德想靠扫街榜搅局本地生活,注定是缘木求鱼。高德想凭扫街榜在本地生活里分一杯羹,说白了,就是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