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标准版不再“挤牙膏”,苹果被迫内卷高性价比?

2025年9月10日凌晨,苹果举办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全新的iPhone 17系列手机。

500

与前几代产品仅仅常规更新不同,今年iPhone 17系列手机的标准版升级幅度堪称史诗级,标准版不仅首次支持ProMotion刷新率,电池容量也显著提升,相比上代续航延长近6小时。此外,苹果还推出了主打极致纤薄的iPhone Air,机身厚度仅为5.6mm,势必将吸引诸多追求潮流体验的用户。

可以说,2025年已然成为苹果转变产品策略的分水岭。苹果终于不再坚持此前挤牙膏式的产品更新策略,而是开始跟随安卓手机的步调,推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性价比产品。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和战略考量?

库克挤爆牙膏背后,苹果被安卓逼急了

过去几年,苹果iPhone标准版机型的保守更新策略已经到了令人诟病的地步。从iPhone 13到iPhone 16,标准版机型的核心配置几乎没有实质性突破:屏幕一直停留在60Hz刷新率,电池容量提升微乎其微,充电功率更是多年保持在20W左右的水平。这种“挤牙膏”式的更新策略,让iPhone标准版在面对安卓旗舰产品时显得黯然失色。

以屏幕为例,当安卓手机在2020年就普遍采用120Hz高刷屏幕时,iPhone标准版直到2025年才姗姗来迟。这种技术上的滞后不仅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它让苹果在产品竞争力上逐渐失去优势。用户花费近6000元购买一款iPhone 16标准版,却只能获得60Hz的屏幕体验,这种性价比的失衡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

与苹果保守的产品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卓手机厂商在硬件配置上激进内卷。过去几年,无论是小米、华为、OPPO还是vivo,都在硬件规格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20Hz乃至144Hz屏幕成为标配,快充功率从65W一路飙升到200W以上,摄像头像素更是向着亿级迈进。

更令苹果感到焦虑的是,安卓厂商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硬件竞争,而是开始在软件生态上向苹果发起挑战。华为的鸿蒙系统、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等,都在用户体验上不断优化,力求缩小与iOS的差距。特别是在AI功能、跨设备互联、云服务等方面,安卓厂商展现出了强烈的创新精神。

500

最具威胁性的是,安卓厂商开始主动兼容苹果生态。例如,OPPO开发了可以与Mac电脑协同工作的应用,vivo更是在其最新的OriginOS中集成了多项跨平台功能。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既然消费者离不开苹果的某些服务,那就让安卓设备也享受到这些服务,从而降低用户的切换成本。

这种主动兼容策略的效果异常显著。许多原本犹豫不决的iPhone用户发现,使用安卓手机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苹果生态,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尝试安卓产品的心理门槛。当硬件配置更强、价格更合理的安卓手机还能部分兼容苹果生态时,iPhone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500

市场数据最能反映苹果面临的严峻挑战。IDC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增长5.6%。然而,苹果在这一轮增长中的表现却令人担忧。同期,iPhone的出货量同比下跌5.4%,排名从第一跌至第三。2025年二季度,iPhone的出货量仅为960万台,更是仅位列第五名。

需要注意的是,苹果的下滑并非发生在市场萎缩期,而是出现在整个市场复苏的背景下。这说明问题不在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在于苹果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下降。当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时,他们开始用脚投票,选择那些性价比更高、配置更先进的产品。

可以说,iPhone 17标准版的升级是苹果被市场逼出来的结果。当安卓竞争对手在各个维度上都展现出强劲实力时,苹果再也无法依靠品牌溢价和生态优势维持现状,必须要在产品力上做出实质性的改进。

极致纤薄的iPhone Air,或为折叠屏铺路

在iPhone 17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全新的iPhone Air。这款产品以5.6mm的极致纤薄机身作为最大卖点,在视觉效果和手感体验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正如所有追求极致设计的产品一样,iPhone Air在配置上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500

从处理器配置来看,iPhone Air虽然采用了A19 Pro处理器,但只有6核CPU和5核GPU,比常规版少了一个GPU核心。这种配置策略反映了苹果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极致纤薄设计最直接的代价就是内部空间的压缩,而电池容量往往首当其冲。iPhone Air的电池容量仅为3149mAh,相比其他型号明显偏小。在当前用户对续航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一配置可能会成为一个明显短板。

尽管iPhone Air在某些配置上存在妥协,但从苹果的产品规划角度来看,这款产品的意义可能远超其本身。苹果向来以前瞻性的产品规划著称,iPhone Air很可能是为未来的折叠iPhone积累技术经验的重要一环。

超薄设计技术对于折叠屏产品至关重要。折叠屏手机在展开时需要保持相对轻薄的体验,这要求厂商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块。iPhone Air的5.6mm厚度展示了苹果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未来折叠产品落地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iPhone Air让苹果能够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测试用户对超薄设计的接受度。通过观察消费者的反馈和使用习惯,苹果可以为折叠iPhone的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这种市场验证的价值往往超过了单一产品的商业成功。

500

关于苹果折叠iPhone的传言已经流传多年,而最新的分析师报告显示,这一产品推出的时间可能比预期更近。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2025年9月3日发布的调研报告中透露,苹果预计于2026年推出折叠iPhone。郭明錤透露,苹果近期已上调折叠iPhone出货量,2026与2027年分别提升至800-1000万与2000-2500万(原预估为600-800万与1000-1500万)。这一数据的上调反映了苹果对折叠iPhone市场前景的信心。

从市场角度来看,折叠屏手机正在从概念产品向主流产品转变。华为、三星、小米等厂商的折叠屏产品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市场认可,技术成熟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苹果推出折叠iPhone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维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选择。

500

可以说,iPhone Air问世,可以视为折叠iPhone的预演。通过这款产品,苹果不仅展示了在超薄设计方面的技术实力,也为未来折叠产品的市场推广积累了经验。当2026年折叠iPhone正式发布时,市场和消费者已经通过iPhone Air对苹果的超薄设计理念有了初步认识。

内卷硬件之外,苹果亟待补齐AI短板

2025年推出的iPhone 17系列四款产品,确实让苹果在硬件竞争中重新获得了主动权。120Hz屏幕的下放、处理器性能的提升、电池续航的优化、加量不加价,这些升级让iPhone在与安卓旗舰的正面竞争中重新具备了说服力。

然而,硬件升级只是苹果重振雄风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软件和服务层面的创新。当前科技行业已经进入了由人工智能主导的新阶段,硬件性能的差异正在缩小,而AI能力的差异却在扩大。在此背景下,苹果仅仅依靠硬件升级是远远不够的。

遗憾的是,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虽然苹果很早就开始布局AI技术,但在消费者可感知的AI功能上,苹果明显落后于国内安卓厂商。Siri的智能化程度、照片处理的AI能力、系统级的智能助手功能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对AI功能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无论是拍照时的智能优化,还是日常使用中的智能助手,用户都希望手机能够更加智能化。在这种需求推动下,AI手机必然会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而那些在AI能力上落后的产品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500

相比于国内厂商的AI创新,苹果的AI技术发展显得相对保守。虽然苹果在WWDC 2024上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但这一功能的实际表现和用户体验还有待验证。更重要的是,Apple Intelligence在国内市场的落地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有着严格的要求,而AI功能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苹果需要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提供AI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在技术实现上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苹果在AI领域,还面临本土化适配的挑战。AI功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本地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而苹果在中文语言处理和中国用户习惯理解上相对薄弱。相比之下,国内安卓厂商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更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也能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

与苹果的AI技术迟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安卓厂商在AI技术上的激进投入。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主要厂商都将AI视为未来竞争的核心领域,在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上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500

以荣耀为例,2025年9月9日,荣耀CEO李健在预热荣耀Magic8系列时,着重强调了该产品在AI层面的亮点,声称“将从硬件性能、系统交互、应用生态三大领域,带给用户全方位的创新体验,定义最强自进化AI原生手机”。

综合而言,国内厂商在AI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能够开发出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AI功能;其次是与国内AI公司的紧密合作,能够快速整合最新的AI技术;最后是在政策环境上的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

更重要的是,国内厂商正在构建自己的AI生态系统。从语音助手到智能家居,从云服务到应用商店,这些厂商正在通过AI技术打造更完整的用户体验。这种生态化的竞争策略对苹果构成了严重挑战,因为它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对抗。

写在最后:

从iPhone 17系列的发布可以看出,苹果已经意识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开始调整产品策略。标准版配置的大幅升级、iPhone Air的创新设计、更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这些都表明苹果正在努力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硬件升级只是苹果重振雄风的起点,而非终点。在AI主导的新时代,苹果面临的挑战远比过去更加复杂。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加快,用户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在持续发力,政策环境在动态调整。在这种多重挑战下,苹果需要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将是智能手机行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苹果能否在这场变革中保持领先地位,不仅取决于其产品力的提升,更取决于其在AI技术、生态建设、市场策略等多个维度上的综合表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苹果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竞争加剧无疑是一件好事。无论最终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用户都将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更优质的体验。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种竞争也将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为智能手机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