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没有罪,但知识会更贵

500

文 | 十三姐

这几天一直有人让我聊聊:“教辅为啥不让进校园”。

为啥,你说为啥,难道因为玉皇大帝嫌伐木造纸不太环保啊。

当然是因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啊!

而且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说切断学校集体买教辅做教辅,又没切断你的支付功能,没说不让你自己出去买呀。

但是我想说,经常当家长的都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心里时刻有根弦,知道接下去自己和孩子会面临什么样的大趋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哪看。

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最该往哪看呢——我觉得是广东。

500

熟读广东省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这只是第一步。

校园有没有教辅完全不是什么大事,大事是这个小环节背后的整盘大棋。

你不知道的可能还有深圳市部分初中已经开始由有关部门统一安排分班。

也就是说你以前熟悉的那些什么理科班啊,特需班啊,竞赛班啊,特长班啊啥的,将会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

这又是为啥?还能为啥,难道是因为王母娘娘的黑熊精没分进创新班啊。

当然还是因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啊!

500

消灭培训——取消分班——禁止教辅——取缔竞赛——消除内卷——轻轻松松上学——开开心心读书——听天由命中高考——考得上就上——考不上也能过得好——这就是未来的教育画像。

以前你“鸡娃”说不定还能有个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落地,以后就飘着吧,也许鸡了半天,跟没鸡的还是在同一个赛道,是不是还不如顺其自然。

跟别人一样躺躺舒服,剩下的就看谁家祖宗保佑得好,卷自己不如卷祖宗。

500

这意味着啥呢?就像一场马拉松,明面上大家都得一起跑,整齐划一,没有过多的外部营养补给了,你想要在终点线上超前一步就必须有以下条件——

1. 本来就比别人腿长;

2. 动作要领比别人强;

3. 连球鞋都比别人的好,而且还适合你。

腿长是基因决定的,动作要领是需要获取专业恰当训练的,球鞋的匹配度则考验父母的眼光与家庭综合实力。

三者都具备的小孩,才是国家希望最后能进入高中和大学的人。

500

别小看教辅和课外辅导,这两个东西加起来就是内卷的源泉。

多年前大鸣大放招摇过市的课外辅导+竞赛拿奖+神秘渠道入学+被暗箱分班,这些东西一定会逐渐消失。

现在最emo的不是家长不是老师,是这个利益链上的正在面临失去市场的过往既得利益者。

所以,虽然这类规定一出来,大家看到的听到的大多还是一线家长的吐槽,但实际上,也可以想想背后的大逻辑,是不是对未来的教育更有好处?

虽然眼下对你没啥好处。

500

那说说眼下吧,你赶上了,碰上了这个历史洪流,说好听点是命好,说实在点是命硬。

人不能一个劲与命抗争,但人一定要学会怎么趋利避害,获得一个不怎么拧巴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自洽意识。

首先要明确一点,很多时候“取消”这个“禁止”那个,对当事人们(也就是这届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可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立竿见影的“解压”功效。

就说校园不能出现教辅这个事,这样的规定我们见得还少吗?早在五六年前已经不是新鲜事,不妨回顾一下当年的这篇:南京家长已疯

当年最“疯”的是“突击检查学校”,甚至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违禁物品”——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

这些年类似的龙卷风陆续横扫各地,阶梯式螺旋式刮,无数个试探、实践、摸爬滚打、百炼成钢,总有一天要来一招狠的。

500

所以这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就跟婚姻一样。结个婚都要7年才开始痒,你却以为随便一两个新规就能全面解决你娃起起伏伏的青春伤痛文学?那是不现实的。

赶上了就赶上了,恭喜自己为教育改革实验做出过不可泯灭的贡献。

300年后会有人在博物馆里看到你放弃课外班、拒绝教辅书、不做作业、不用考试、不懂何为排名、让孩子实现了快乐成长的280页PPT,你的雕塑前面赫然印着《思想觉悟超前300年的伟大中国家长》。

500

教辅和补习班一样,一直以来就是“图腾”,它代表着你背后偷偷努力,象征着你在参与甚至扩大内卷。

从打击教培机构到打击教辅,明示暗示了这么久了,就是告诉你至少不应该明面上卷。说白了,你在家门一关让孩子他爹手抄20道题,又不是花2个W上了什么班,也不是花了200买教辅带进学校。所以谁会知道?

教辅这类辅助材料本来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就是用来做题写作业的。

所以你买的不是教辅这个东西,是教辅上面印着的题目。

你是需要知识,而不是需要教辅。

教辅不让进校园,没说教辅上的知识不让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只不过,有补习班的时候知识有价格,有教辅的时候知识有边界。没有补习班和教辅之后,知识的价格没有了边界......

很多人其实早就靠每天打印来写作业、做练习了,虽然一学期下来,打印机+A4纸+耗材+精力与时间成本加起来是一本教辅的几十倍,但这不也说明知识更值钱了吗。

你愿意为这么值钱的东西下多少血本,一取决于认知,二取决于能力。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老天爷不会欺骗任何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500

明面上的轨迹背后是无数个家庭转移到私下里去自己努力了。

虽然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但个人行为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上面不能鼓励你们集体上演剧场效应。

剧场直接给你关了,你在家自己爱站起来就站起来吧,不影响别人,没人管。

问题是:并不是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这种“能顶替补习班和教辅书”的能力,你又问怎么办,没怎么办,这恰好就是最终目的——筛选出有能力的家庭。

没错,不是选拔一个孩子,选的是这个孩子和背后的家庭。这部分人,无论风云如何变换,不管禁止什么取缔什么,他们都是最后能成功的那一批。

换句话说,种种更新的“游戏玩法”,正在洗掉“实际上不适合读书却被逼着拔苗助长的刷题机器和补习怪”。

500

又有人要说了:谁不希望自己孩子上大学啊?

话是没错,但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儿了。

我一直觉得,对上面来说与其花很大力气搞教育减负,不如多花点力气提升中职中专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含金量。

不适合读书的孩子,也应该有适合的、被重视的、有好出路的路径可以走。

中高考本身不是焦虑的核心,大家焦虑的是中高考没考好之后孩子的去向。

只是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还是回到当下吧,当下就是这个样子,要顺应一部分不愿意太努力、只想让孩子舒舒服服长大的家庭,那么只能让更有能力和愿景的那部分家庭别太张狂,维持表面过得去,私底下自己想办法呗。

如果一个家庭综合实力够得着,就总能有办法的;如果够不着,那洗的就是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