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变成人民的“金山银山”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二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美丽中国建设踏出稳健步伐。当前,需更精准领会并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内涵与,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覆盖全体群众,使绿水青山切实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依靠”。
强化思想引领,打造基层绿色发展骨干团队。基层干部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者,必须以思想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体系。要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核心需求,优先选拔任用懂生态、善治理、敢创新的优秀人才,确保基层绿色发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抓牢”。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聚焦“两山”理念关键内容,定期开展精准化培训,着力提升基层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政策运用能力与实践操作,破解“懂生态却不会发展、想发展却不懂生态”的困境。要构建生态优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在绿色发展中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评优评先、大胆提拔使用,引导干部主动将工作重点集中到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上。
筑牢制度基础,完善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完善的制度机制是保障“两山”理念落地的定盘星,需着力构建系统全面、务实有效的基层生态治理制度框架。要推动生态领域政策精准落地,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实施细则,重点健全跨区域生态协同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加大对生态治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参与生态保护的村集体、农户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基层一线。要构建多元协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协同平台,引导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绿色产业发展,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多元共治生态治理共同体,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结合地方实际,创新生态富民实践路径。践行“两山”理念需紧密结合地方生态本底、产业基础与群众诉求,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态富民路径。要开展全域化、深层次调研走访,分析现有产业的优势与短板,精准掌握群众在就业、增收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制定绿色发展方案提供扎实依据。要探索特色化生态转化路径,依托地方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种养殖、林下经济、生态产品加工等产业,着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稳定收益。要强化创新驱动与经验推广,打破路径依赖与传统思维桎梏,以科技赋能提升生态产业附加值,持续优化生态富民模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