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输了,“抹茶男”成了约会软件顶流

作者 | 弗兰西斯

来源 | 她刊

500

“我希望男人也有月经。”一位男选手毫不犹豫地回答。

人群瞬间沸腾了。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一群年轻男性,比拼谁更会“装”,谁更像“文艺男”。

抹茶拿铁在手、环保帆布包斜挎、耳机里循环独立音乐,最近,国外出现了这样一类男性:

他们文艺精致、审美感强。随身携带女性主义书籍、用有线耳机、聊人文艺术,把“我很懂女性”写在脸上,有意识地展现柔软、进步和高情商。

网友干脆给他们取了个名字:“表演型男性”(performative male),也称“抹茶男”(Matcha Man)。

这股风潮火到办起了线下比赛,观众围观他们谁更会“装”,一等奖还有模仿奥斯卡奖杯的小金人。

国内网友则调侃:上海什么时候举办一场这样的比赛?

“表演型文艺男”的梗为什么能火遍全网?年轻人到底在调侃他们什么?这背后是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交焦虑?

500

什么是“表演型文艺男”

你有没有约会过“文艺男”?

见面当天,还没走近,你就能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他。

隔着一百米,他穿着宽松的古着衣服,肩上随意搭着一只帆布包,手里拿着咖啡,低头翻着一本社会学、哲学或心理学的书。

靠近时,你会闻到他身上的木质香——多半是 Le Labo 33号。

当你们开始聊天,他不会像别的男人那样寒暄你的收入和工作,而是第一时间就开始和你分享他的“小众书单”与“冷门片单”。

吃饭?不存在的。

他觉得“漂亮饭”太庸俗,真正的约会应该是压马路。他笃信《老派约会之必要》:

“只有在散步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谈话。”

500

洪晃谈国内文艺男

他与那些吹嘘年薪、出差国家的男人不一样,他只谈论法国新浪潮电影和独立乐队。

路过黑胶唱片店,他必然要带你进去,指着其中几张摇滚唱片告诉你,他家里有收藏,通常是:枪花、大卫·鲍伊、齐柏林飞艇和平克·弗洛伊德。

他甚至会主动与你聊起女性主义,提及上野千鹤子的《厌女》,引述波伏娃《第二性》里的名句,“女性,是被后天塑造出来的”,郑重声明他理解女性。

走到夜色暧昧的路灯下,他会突然试探一句:“诶,你怎么看杨笠啊?”随即补上一句,“我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男人破防。”

你以为这是一见如故。

可等你真诚地展开女性话题时,你没注意到,他的表情僵了几秒,眼底闪过一丝防备。

500

中文网络调侃“文艺男”

他可能会赞美你。

但如果你表现得太过耀眼,他会暗暗投来一抹讥讽,然后轻轻一拐,把话题重新拉回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抑郁的夜晚、街边的宿醉、孤独的灵魂……

在夜色中,他倾诉脆弱,表演一个敏感的角色。

在国外,这类男性已经有了专属标签——“表演型男性”(Performative Male),也叫“抹茶男”(Matcha Man)。

为什么叫“抹茶男”?

因为冰美式早已悄然退场。抹茶,成了表演型男性的身份标配:文艺、独特、不可复制。

500

表演型文艺男,必备抹茶饮品

过去几周,关于“表演型男性”的讨论持续发酵。

在社交平台上,带有#表演型男性 performative male 标签的视频观看次数超过2800万次,而带有#表演性 performative 标签的视频观看次数超过1.49亿次。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类“表演型文艺男”,他们已经有了一套公式化的模版:

一件合身T恤外搭一件宽松衬衫或大号牛仔夹克;

一条做旧的宽松长裤或牛仔裤(如果是复古或二手货就更棒了);

一只帆布包(上面印着小众乐队或者女性主义语录)。

穿搭,在“表演型文艺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00

旧金山表演型文艺男

衣服基础,配饰就不能基础。

用有线耳机是重中之重。他们用来听彰显品味的独立音乐,如 Clairo、Laufey、Phoebe Bridgers、beabadoobee;

手里随时随地拿着一本书,在一切公共场合阅读女权主义文学。

波伏娃绝对想不到,她的书会在2025年,被二十多岁的男性装在帆布包里,在城市街头四处游荡。

这里我想补充一句:男人并非天生就是表演型男性,而是后天形成的。

他们会随身携带一台胶片相机,身上挂着拉布布 Labubu,把每一个细节都当作自我风格的宣言。

从Tinder(一款约会软件)诞生之初,他们就沉迷其中,个人资料里肯定有一张抱着可爱狗狗或猫猫的照片。

500

表演型文艺男必备元素

最重要的是,表演型男性以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关心女性而自豪。

从对独立女性音乐人的共情与崇拜,到手里拿着的贝尔·胡克斯的《写给所有人的女性主义》,这一切都是他们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是约会软件上最火的男性类型之一。

国内约会软件数据显示,那些标注自己喜欢独立音乐、文艺书籍的男性,消息回复率比普通用户高出约 15%。

可见,“装文艺”在交友市场并非完全空谈,它确实有用。

乍一看,他们完全是那种“有毒男子气概”的对立面。但仔细观察,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500

被嘲笑的文艺表演男

过去几周,在纽约、西雅图、芝加哥、旧金山、雅加达等地,都举办了颇具讽刺意味的“表演型男性大赛”(Performative Male Contest)。

比赛火热进行,竞争异常激烈。

参赛的男性们背着帆布包,谈论自己从二手店淘来的旧衣服,用吉他弹奏独立女歌手的歌曲,还声称对女性经期的痛苦感同身受。

他们高喊:我爱女性,我支持女性权益。

有的人T恤上印着“女性即未来”,有人埋头读米歇尔·奥巴马的回忆录,甚至有人背着一包卫生巾上场。

500

参赛选手身上贴着“女性即未来”等标语

周围观众对他们提出要求:“说出一张Clairo的专辑名字!”“背一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一位评委问某参赛者,“为什么你应该获胜?”

“我希望男人也有月经,”那位男性毫不犹豫地回答。人群瞬间沸腾了。

比赛还有问答环节,获胜者将获得一本女性主义书籍《The Will to Change》。问题都是关于女性的基础常识:月经杯是什么?美国女性哪一年获得投票权?

遗憾的是,被问到的男性,对此一无所知。

当采访旧金山比赛获胜者时,他给出的获奖感言是:“别和文艺表演男约会。”

500

旧金山表演型男性大赛获胜者

这类审美好、有思想、有共情力的男性,本应备受欢迎。

但为什么网上总有大量嘲讽,甚至把这种行为搬到线下,举办所谓的“表演型男性大赛”来玩梗?

TikTok上的网友总结得很犀利:

这类男性的所有外在表现,都带着一丝虚伪。他们刻意塑造自己思想文明、观念先进、品味新潮、包容性强的形象,其实更多是为了博取关注,而非真正表达自我。

西雅图大赛的一位主持人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说:“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这只是他们的一种审美。”

500

社交平台上关于表演型男性的视频,热度很高

审美,在当今社会早已变成社交货币,是一种身份标签。

人们通过穿着打扮、听的音乐、读的书、喜欢的艺术,去推测一个人的立场、态度和处事风格。

而女性主义,现在似乎也成了某种“可穿戴的时尚单品”。

表演型文艺男将“进步价值观”视作自我风格的配饰。

500

参赛选手拿着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第二性》

在中文互联网交友环境中,这种现象同样常见——都是为了告诉别人:看,我很特别。

他们会在自我介绍里,标注自己的“阅读广度”:从萨特、加缪、叔本华、黑格尔,到毛姆、聂鲁达、博尔赫斯,读书清单比论文还长。

喜欢的导演包括不限于:伍迪·艾伦、安哲、王家卫、昆汀、伯格曼、贾樟柯……

实际上,他可能只看过贾樟柯的一部《山河故人》,也只记住了赵涛在雪地里独舞的镜头;

对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只看懂了金城武对着罐头喃喃自语“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至于对昆汀的了解,多半止步于“喜欢拍脚”。

照片更是一门学问:手冲咖啡、独立书店看书、黑白人文扫街照片。每一张都在传达:我文艺、我敏感、我进步。

最后,通常会补上一句:最近在学习女性主义知识。顺便附上一段读书笔记。

500

网络上很流行的“你很特别”系列文案

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交友的首要准则。

“表演型文艺男”的逻辑也不复杂:为了迎合女性心目中“理想男性”的模样,他们对自己进行二次包装。

电影《好东西》里小马和前夫哥的互动就是一个精准的缩影:“你读过几本上野千鹤子?”“男性就是原罪。”

听起来有点戳中,但又空得像复制粘贴。当这些自我表达,缺乏真心实意时,就会显得格外流于表面。

他并不真的关心那些女性主义书籍,他只是想让你知道,他读过这些书。

500

500

电影《好东西》

为什么表演型文艺男受到如此多的讨论?

在国外论坛 Reddit 上,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总结道:

不少男人表面上热衷于女性议题,不过是为了收割女性好感。

时间一长,人们自然对这种“装模作样”感到厌烦,“表演型男性 Performative Male”这个词也因此走红。

有趣的是,我在查找资料时看到,《卫报》一位男性作家看到“表演型男性”这种趋势时感叹:“天呐,直男赢不了。” 


500

到底装还是不装?

其实,装没问题。但问题是,装有保质期。

表演型文艺男,常常在约会初期展现“敏感”“进步”,可一旦关系深入,他的陈旧性别观念就会露出端倪:

一边涂指甲油,一边嫌女友做饭慢;一边谈论共情,一边拒绝承担任何家庭或经济责任。

他们表里不一,骨子里仍旧傲慢,却用脆弱和敏感作为武器,让女性付出情感投资。

脱口秀演员张骏在节目里调侃道:“有些男性在装破碎,等待女性来拯救他。”

500

张骏吐槽破碎男

表演型文艺男性热衷于展示脆弱和敏感,但往往逃避真正的自我反思与成长,他们擅长在约会中“情绪操控”:

和你一起喝醉、一起躺在马路边谈人生,做一些看似疯狂但合法的事情,用这种方式测试你对他的包容度。

这让女性在不知不觉中承担更多情绪劳动。女性付出真诚与关怀,而他们享受表演带来的好处。

国内小红书上,已经出现了“长发男受害者联盟”。

他们吃软饭、借钱不还、恋爱中反复出轨、拒绝承担责任……这些行为撕破了甜蜜包装的“文艺表演”,把女性直接拉回现实。

500

图片来自@莓酱

不过,当嘲讽文艺表演男的趋势愈演愈烈,有些真的,也就成了假的。

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男性是真心喜欢抹茶、女性独立歌手和作家。他们并非为了博取女性认同,却被一杆子打成“装”,成了全网调侃的对象。

《纽约时报》分析道:“文艺男”与“觉醒(Woke)”和“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即黑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等词汇命运相似——

起初充满正能量,积极有力,但很快被滥用,最终演变成讽刺标签。

500

对于真心喜欢文艺和女性主义的男性担忧

现实很矛盾:“表演男”的确比部分直接说“我来考考你”的男性更受欢迎。

至少他们愿意聊书,聊电影,甚至背一句波伏娃,努力营造“看似进步”的一面,表面功夫总比不加掩饰的负面有毒言论强。

万一,他在边喝抹茶,边假装读《第二性》时,真的从书里读到些什么呢?

正如《装腔启示录》里所说: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假的,总有一天可能会变成真的。

500

500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