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稳定币:引爆全球经济的“裂变”警报!

伪稳定币:引爆全球经济的“裂变”警报!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9日星期二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稳定币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看似为加密货币领域带来了稳定的曙光,实则暗流汹涌,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

稳定币,简单来说,是一种与现实世界资产挂钩的数字货币,旨在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常见的稳定币如泰达币(USDT),通常以 1:1 的比例与美元挂钩,其目标是在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市场中,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储存和交易媒介。它们被设计用来模仿传统货币的稳定性,让投资者在加密世界中也能拥有相对安全的资产。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稳定,恰恰掩盖了其背后潜藏的、足以撼动根基的巨大风险。

稳定币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首先,其挂钩机制并非坚不可摧。虽然稳定币声称与特定资产挂钩,但在实际操作中,资产储备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例如,2019年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NYAG)的调查就发现,Tether的储备金并非100%由现金支持,其中还包含贷款和其他资产,这一发现瞬间引发了市场对USDT的信任危机。如果稳定币无法维持与挂钩资产的固定汇率,就会导致其价值大幅波动,投资者将遭受巨大损失。其次,核心问题在于,稳定币市场长期缺乏有效且统一的监管。与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的法规约束不同,稳定币大多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使得稳定币的发行和交易缺乏透明度,极易滋生欺诈、洗钱等非法活动。再者,稳定币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但其背后的支撑体系却并不完善。当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时,大量投资者可能会同时要求赎回稳定币,而发行方可能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赎回需求,从而引发挤兑危机。

尤为令人担忧的是,稳定币重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的危险模式。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前过度扩张,通过复杂的金融创新逃避监管,最终引发了系统性风险。稳定币的运作模式与之相似,它们不受传统银行监管规则的约束,却在执行着类似银行的功能,如吸收“存款”(投资者购买稳定币)和进行资金融通。更糟糕的是,稳定币几乎不受任何真正的监督。它们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上运行,交易信息天然难以追踪,使得监管机构几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风险评估。这种缺乏监管的状态使得稳定币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范围将迅速扩大,可能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一旦稳定币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最终的代价,极有可能被迫转嫁给全体纳税人来承担。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当银行面临危机时,政府往往会出手救助,以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然而,稳定币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其不受监管且规模庞大,政府在救助时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政府选择救助,那么纳税人的钱将被用于填补稳定币崩溃带来的窟窿;如果不救助,金融市场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衰退。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稳定币不仅威胁金融稳定,更在悄然侵蚀国家货币主权这一民主制度的基石。货币发行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稳定币的出现使得私人机构能够发行类似于货币的代币。这些私人发行的稳定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和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将部分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控制权,实质性地让渡给不受民主问责约束的私人精英手中。这不仅破坏了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还可能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加剧。例如,一些大型稳定币发行商可能利用其影响力操纵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而普通民众则可能成为市场波动的受害者。

因此,监管机构必须立即摒弃将稳定币视为“无害实验”的自欺欺人态度。他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币的真实面目——系统性风险。政府不应允许私人铸造类似于安全存款的代币,而应加强对稳定币市场的监管。监管措施可以包括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披露详细的资产储备信息,确保其储备真实可靠;建立严格的准入门槛,限制不合格的机构进入稳定币市场;加强对稳定币交易平台的监管,防止非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只有通过有效的、全球协同的监管,才能降低稳定币带来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剥去“创新”的外衣,稳定币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高风险的新型“存款”业务。金融行业常常喜欢用新的语言包装旧的风险,并将其称为创新。它们巧妙地披上“稳定”的外衣,模仿国家货币的信用以吸引投资者;然而,其盈利模式却将丰厚收益尽数输送给投机者,而将潜在的、灾难性的损失风险,无情地转嫁给毫无防备的公众。

特朗普政府对稳定币的青睐令人担忧。其执政团队的短视与逐利性,使得他们似乎更热衷于从稳定币市场中牟利。这种监管立场上的纵容,不仅忽视了稳定币带来的巨大系统性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性,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伏笔。政府理应以公共利益和长远金融稳定为出发点,而非被短期利益所驱使,为稳定币市场的无序发展大开方便之门。

综上所述,稳定币的存在对全球经济稳定构成了严重且迫切的威胁。它不仅是金融体系中的定时炸弹,可能引发链式反应的崩溃,更将代价转嫁给纳税人,并侵蚀国家货币主权。监管机构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快的速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稳定币的全面监管,遏制其不断累积的风险。否则,这颗名为“稳定”的炸弹一旦引爆,其裂变效应必将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的、难以估量的后果。

文章已经结束了,但是并不通俗易懂,为了让更多人易于理解,下面不妨继续讲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

不妨先构想这样一个场景:某人手持两件 “稀世珍宝” 找到专业评估机构,语气笃定地宣称 —— 这颗流光溢彩的夜明珠,是清末慈禧太后的陪葬之物,曾在地下沉睡百年;那方雕刻着蟠龙的传国玉玺,更是历经数代流转,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为了给这两件 “国宝” 赋予 “官方价值”,他毫不犹豫地支付了 10 万元评估费。很快,一份令人瞠目的评估报告摆在面前:两件物品合计估值高达 5000 亿元。凭借这份报告,他转身向市场申请发行 5000 亿元稳定币 —— 一种宣称 “锚定实物价值、确保币值稳定” 的数字资产。随着稳定币进入流通,普通民众抱着对 “实物抵押” 的信任,纷纷接纳、持有甚至用于交易,仿佛这 5000 亿的价值已然 “落地为实”。然而,风险的爆发往往毫无征兆。一年后,意外接连发生:先是作为核心抵押品的夜明珠遭遇盗窃,下落不明;紧接着,更具权威性的文物鉴定机构出具结论 —— 那枚被寄予厚望的传国玉玺,竟是工艺粗糙的仿制品,毫无文物价值可言。两件 “抵押物” 一失一假,曾经支撑 5000 亿稳定币的价值根基瞬间崩塌。一夜之间,那些流通在民众手中的稳定币,从 “价值符号” 沦为 “数字废纸”,5000 亿的财富幻象彻底归零。这个虚构的故事看似荒诞,却精准戳中了稳定币最核心的风险命门:稳定币的 “稳定”,从来不是天生自带的属性,而是完全依赖于背后抵押资产的真实性、足额性与流动性。当抵押品的价值存疑、状态不稳定,甚至只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时,所谓的 “稳定” 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旦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整个体系的崩塌。故事里的夜明珠与玉玺只是象征,现实中稳定币的抵押品或许是法定货币、债券,或是其他数字资产,但本质逻辑从未改变 —— 若抵押根基不稳,再庞大的 “稳定” 泡沫,终有破灭的一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