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裤子上的中文,哭笑不得?
Lisa的裤子火了,应该是说在中文互联网火了。
因为每一个懂中文的人看到那条裤子都会忍不住笑出声。
Lisa裤子上的中文
网友在东京逛街时偶遇Lisa。
结果照片传回国内,网友立刻炸了锅。
因为她裤子的腰封上有一排大大的汉字刺绣——
“整天瞎逼忙,还TM不挣钱”。
有人被文案狠狠戳中,直呼“这简直是演我”。
每天忙忙碌碌,钱包却空空如也。
但更多的人是吐槽,“她本人知道这字啥意思吗?”
“不露出这个字其实还好。”
其实,我们经常能看见老外的衣服上印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汉字。
你可能看到某个金发碧眼小哥的衣服上印着“无知的西方人”。
或者某个金发美女的胸前写着鸡的繁体字。
“有一次鸡年的时候去泰国旅游,看到一个外国朋友胸口有个巨大的繁体字。”
“之后在唐人街看到有家服装店正在卖这个T恤,我想他们应该不知道那个字的衍生含义。”
甚至有人把“最爱性交”这种词印在身上,还上了电视,主打一个“只要我不懂,尴尬的就是别人”。
有时候是直接把各种字随便组合在一起,主打一个逻辑混乱。
比如丹麦设计师品牌Han Kjøbenhavn。
秀场模特的衣服上印着“回旋踢和麵烤面包”,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外国人印奇怪的汉字,我们也会在衣服上印各种英文。
语法混乱、逻辑不通算轻的了,有的干脆随机组合几个字母,硬造一个单词。
外网上不少人就吐槽过。
“看着中国服装上的英文,就像看各种各样的乱码。”
“那些英文看起来像有人试图谋杀键盘,比如JJIODJSAAOJ。”
但一旦换成本国语言,情况立马就不一样了。
就像我们看Lisa的裤子,很难摆脱一种好笑和尴尬。
为什么看别人的得酷,看自己的就觉得土呢?
看别人的酷,看自己的土?
之所以会这样,和老外看汉字是一样的。
对于非母语的人来说,文字只是图案,不再有任何意义。
就比如说看到“龙”这个字,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龙这个神话生物,以及它背后关联的种种文化意义。
但老外完全看不懂中文,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想到我们想到的那些。
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由横、竖、撇、捺、点构成的图案。
当文字脱离语境,被抽离出来,就会失去表意功能,只剩下字形本身,成为一种装饰性图案。
于是,他们选择的逻辑就不是意义,而是哪个字更有设计感。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外国设计师都更喜欢用“麵”这个字,而不是“面”,因为前者笔画多,结构饱满,看起来比较有设计感。
但对于本国人来说,我们和母语的关系是日常的、浸入式的。
我们看到一个字,会瞬间触发其背后的所有语义、语境甚至情绪。
当它被印在衣服上时,我们无法只把它当成一个图形,反而会立刻去阅读和理解。
一旦出现意思逻辑混乱或自造词,我们的“语法警察”本能会被自动触发,感到尴尬和不适。
而且不少人都存在一定的文化羞耻心理。
也就是认为本国文化不如外国文化高级、值得欣赏的心理。
这种现象在非西方尤其普遍。
因为在过去一两百年中,西方率先定义了什么是现代、时尚、高级,这套审美标准也成为了全球的标准。
当看到本国文字被直接用作设计元素时,那种熟悉的“土味”语境会瞬间涌上心头,绝不会认为它国际、高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像老外那样,在衣服上印大字和大白话。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只有工作服、囚服、景点纪念衫这些才会印大字,这不是时尚,而是身份标识。
而大白话又会立刻让人联想到企业标语、学校口号,显得廉价又缺乏想象力,和我们的含蓄审美背道而驰。
更何况距离产生美,有距离才能创造时尚。
因为一个符号越是让你觉得陌生,你就越有可能觉得它酷、潮、高级。
所以,睾、粪、逼这些我们不喜欢的字出现在他们的衣服上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人家只觉得它是个有神秘感和异域风情的审美对象。
无知,时尚的保护伞?
看不懂的才是时尚,这句话真是一点不假。
你觉得酷炫的符号,一旦被揭示出本意,时尚感就会瞬间崩塌。
有人说,自己以前旅游的时候,碰见一个孟加拉人的T恤前写了一个大大的粪字,好心提醒他这个字的意思之后,原本高兴的异国有人一瞬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更不要说品牌的那些骚操作了。
最近,日本品牌Jenny Fax就推出了一款“内裤发饰”,让人把内裤穿头上。
Burberry也曾“倒反天罡”,在T恤胸部分别掏两个窟窿,精准地露出平日不可见之物。
被网友辣评“好男人不包二奶”。
无知能成为时尚的保护伞是因为精英要进行身份区隔。
为了维持身份和地位,社会精英阶层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与大众进行区隔。当财富变得可见后,品味和文化知识就成了更高级的区隔工具。
所以,看不懂就会成为一种过滤器。
晦涩难懂符号和设计,天然地过滤掉了大多数人。能欣赏、敢购买、会搭配它的人,必然属于某个掌握了特定密码的小圈子。
“看不懂”本身也就成了进入这个精英俱乐部的门票,它不是在说“我很有钱”,而是在说“我有品味,我理解你们不理解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高端时尚总是反大众审美,因为越是被大众评价为“看不懂”“奇葩”的,在圈内人看来,就越有区隔价值。
而且,时尚的商业逻辑和传统的不一样。
前者是“创造并引领欲望”,而后者是“发现并满足需求”。
为了证明自己是潮流的创造者和定义者,他们不会推出大家都看得懂的设计。
即便这件惊世骇俗的作品没有销量,但也能引起话题,这种免费的、病毒式的传播,其营销价值远超一件普通的漂亮衣服。
既巩固了自己敢于创新的形象,又因为看不懂,让正常的主线产品更容易被接受。
当一种风格可以被大众理解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前沿性。
所以,下次看到有人衣服上印着让你脚趾抠地的汉字时,说不定这就是人家故意表达自己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