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连锁4种策略:社交为王、极致低价、贩卖潮流IP、游戏化折扣体验

500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家楼下的零食店,成了你下班路上最甜蜜的“收费站”,但你可能不知道,你付的远不止是那点零食钱。

每一次“随便买买”,都是一次精准的“画像匹配”

你以为你在随便买,其实早就被精准“画像”了。我们直接看数据。

500

关键发现:

1.零食江湖已分化成三大“消费部落”:追求“生存性价比”赵一鸣/好特卖信徒,讲究“品质体验”零食很忙/好想来用户,以及痴迷于“潮流圈层”好特卖玩家。

2.“健康”并非真实动机,而是主流品牌为用户提供的“放纵赎罪券”,用以对冲负罪感。极致低价的好特卖则无需此心理按摩。

3.“趣味”玩法截然不同:好想来提供的是收集IP的“确定性快乐”好特卖则贩卖寻宝捡漏的“不确定性赌博”

分好了人,就得设计好“钩子”。看看你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咬钩”?

500

500

500

关键发现:

1.场景全面“私有化”,零食已成为个人与家庭生活的“背景音乐”和“情绪开关”,品牌们正在抢占用户最私密的日常缝隙

2.零食很忙通过占领“音乐节”这一文化符号(社交场景中提及率极高),标志着社交竞争已从“功能”走向“文化”

3.好特卖的降维打击在于,它将“省钱”本身游戏化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主动探索场景(28%),这是它独有的核心引力。

看清了人、找准了场景,品牌们就开始亮出自己的“独门兵器”了。

500

关键发现:

1.三种“商业物种”正在浮现:效率为核心的“便利店2.0”(零食很忙/赵一鸣),以折扣为核心的“线下奥特莱斯”(好特卖),和以潮流为核心的“零食界泡泡玛特”(好想来)。

2.门店被重塑为两种角色:要么是追求坪效的“商品分发站”(赵一鸣),要么是激发情绪的“体验反应炉”(好想来/好特卖)。

3.品牌心智的终局是“一字真经”:好特卖=折赵一鸣=省好想来=潮。谁的标签越锋利,记忆成本就越低。

那么,这一通操作下来,我们作为消费者,最终到底“买”到了什么?

500

关键发现:

1.不谈“省钱省时”,任何“小确幸”都是空中楼阁。“丰富性”(占比35%-47%)是所有品牌最核心的工具价值,它提供了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选择自由”。

2.情感收益呈现“三分天下”的光谱:零食很忙/赵一鸣提供“安稳感”,好想来(购物愉悦37%)提供“愉悦感”,而好特卖则独家提供“成就感”

3.品牌的终极价值主张,是向这个焦虑时代出售一种最稀缺的商品:低成本的掌控感

这届年轻人,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数据背后,是这届年轻人被压力、焦虑和不确定性包裹的时代情绪。他们需要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情绪安全阀”。零食店卖的根本不是零食,而是一种“情绪代偿”:用一包薯片的快乐,去填补一天的疲惫;用几十块的“富足感”,去对冲余额的“亏空感”。表面是省钱,内核是寻求一份宝贵的“掌控感”。

500

500

除了“卷”价格,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a) 从“标准化连锁”升级为“社区共创中心”。千店一面是效率,也是无趣。不妨赋予每个店长15%的“本地选品权”。让门店能上架隔壁面包店的爆款小蛋糕,或者本地大学生自创的文创周边。甚至可以开辟一小块“新品实验田”,让消费者投票决定哪款小众零食能“转正”。这样一来,连锁店就不再是冰冷的商业机器,而是扎根于社区土壤、与邻里共呼吸的“共创中心”,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b) 从“卖零食”升级为“运营游戏”。会员积分不该只是简单的折扣。学学游戏设计,把它变成一场“城市寻味大作战”。比如,推出“零食护照”,每当你在一个新区域的门店购买了本地特色零食,就能盖上一个“电子章”。集齐一个区的“美食地图”,就能解锁一份隐藏款大礼包或一次“免单1分钟”的疯狂扫货权。这驱动的不再是简单的复购,而是用户的探索欲和征服感,把消费变成了乐趣无穷的游戏。

结语

无论是社交的狂欢、省钱的安稳,还是潮流的追逐与寻宝的成就感,所有零食最终都成了一味精准的“情绪解药”,为疲惫的灵魂提供片刻的掌控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