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这一层,国内的茶产业问题就一目两然了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我们这边还老嘲笑人家袋泡茶不好,明明人家茶叶卖得供不应求》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饭夫走卒
  • 曾经做茶的,几大产区茶厂都跑了,说实在的大家听过的茶方面的各种花样创新等等,中国很多茶厂都弄过,但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归根到底,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国内的茶叶市场和国外所有的茶叶市场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种不是一回事是所有事基本都不是一回事,从产品形态,品质标准,消费人群等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茶饮料市场基本是一回事,袋泡茶市场也是一回事。所以,中国习惯喝茶的,不能说全部,而是绝大部分是完全没有可能接受外国茶的,这包括茶叶,茶包、冲泡和滋味香气等,更不可能受的了袋泡茶。中国喝袋泡茶的和一般意义上的喝茶人群,完全不是一类人。

说得直白点,我们还不是文化输出的强国,我们的生活方式还不能引起其他国家的模仿,难以获得超额的“文化利润”。

茶,它的第一身份是初级农产品,在茶产地的茶农眼中,他还其他作物一样是谋生用的。鲜茶像葱姜蒜一样入菜并不少见。

然后,茶是一种有工业品属性的加工农产品。走一走高原、牧区,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茶是功能性的,助消化、助排便、提供维生素或是提神等等。

最后茶才是“士大夫的玩具”,这里茶艺、茶道、以茶入哲的种种“禅机”都是过去士大夫用来区别于劳动人民的所谓“礼制”“仪式感”。和前十多年前,抱着两瓶葡萄酒装模作样没有什么区别。

了解了这一层,国内的茶产业问题就一目两然了,走标准化、工业化的路线瞧不上、比不过。走奢侈品、高溢价的路线没人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