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律师可以“预判”法官的预判
作者 | 研究AI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穿Prada的女魔头》里,梅姨一句「你身上这件毛衣是多少人替你挑过颜色」让安妮哑口,时尚洪流谁也躲不过,AI浪潮同样如此。
从单纯的查资料、到模仿声线口吻唱歌写书,AI的发展速度和维度着实让人咋舌。可在法律行业,它不止是个炫技玩具。
从「融资超4亿,这家法律科技巨头还是倒闭了」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关注科技在法律行业的发展。
于是,我们决定将所有关于法律科技和AI的内容汇集在「未来律师」系列中。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新的法律科技和AI,从合同像外卖一样快,到法官思维被建模。
我们希望让你第一时间知道这些前沿动向,既能开眼界,也能提前想想:当工具越来越聪明,律师的价值该放在哪儿?
法庭策略一直是一半是艺术,一半是科学。
最近,有一个叫Bench IQ的公司盯准了这一点,将目光转移到了法庭中心,法官的身上。
从书面意见到口头裁定,甚至庭上即兴追问的语气,全都录入系统,把法官97%从未写进正式意见的思考,翻译成可检索、可演练的剧本。
它不吃「全量数据」,只吃「法官本人」。
而投资们似乎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包括Cooley、Fenwick等顶尖大所都加入投资行列,目前Bench IQ完成了530万美元(3550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
当然,这也离不开自带彩蛋创始团队。
首先,CEO 吉莫·奥维亚盖莱(Jimoh Ovbiagele)是曾经名噪一时以Ross Intelligence的创始人之一。
对,就是那家公司率先用AI做法律检索,却被汤森路透引版权官司无奈叫停的公司。
汤森路透指控其用 Westlaw 数据训练模型,联邦法官认定不构成「合理使用」,Ross血流不止,融资断绝,最终关门。
十年蛰伏,他带着老搭档CTO马克西姆·伊萨科夫(Maxim Isakov)卷土重来,把「未竟之业」升级为「更刁钻之业」。
点击跳转了解ROSS历史研发出第一款AI律师后,这家著名法律科技公司倒闭了!
有了高尖精技术人员,还得要有懂法律行业的人,杰弗里·格特尔曼Jeffrey Gettleman)就是这样的核心人物。
作为前凯易合伙人,从业51年的资深律师,操盘过联合航空230亿美元重组、代表过很多大客户,包括但不限于沃尔玛、三星等。
可以说,他的经验是Bench IQ最重要的数据库。
卖「法官水晶球」的想法并不新鲜。
毕竟,美国法庭是「一人一票」的剧场,法官公开选举、终身留名、判决署名,他们对程序动议的喜恶就是法律本身。
LexisNexis和Westlaw早就提供过类似功能,把特定法官的裁决模式、倾向先例和时间表画成图谱。
Bench IQ要揭示的不是频率,而是「为什么」,以及律师能如何影响结果。
「知道一个地区野火发生的频率当然有用,但很有限。Bench IQ做的是告诉你野火为什么发生,以及你该怎么避免它。」
也就是说,我要预判你的预判。
Bench IQ的「独特配方」,在于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影子数据集」。
美国法院每年数百万份裁决,只有3%留下书面理由。
Bench IQ用自然语言代理把其余97%的庭上即时决定、程序令、口头驳回统统捞进暗库,拼成完整拼图。
第二层是「法官指纹模型」。
他们把每位法官过往的段落节奏、引证习惯、对特定动议的触发词,训练成专属向量,像声纹一样可比对,谁学谁一眼识破。
第三层是「对抗式演练」。
系统会模拟这位法官向你连续发问,记录你在第几秒开始支吾,再告诉你要说哪句案例才能让他信服。
Bench IQ把这份「人味」商品化,让律师能在数小时内掌握某位法官的脾性,这无疑是聪明的商业切口。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算法能描摹人的习惯,法庭会不会变成一场应试表演?
律师会更依赖数据,还是被迫重拾那些只有人类才具备的能力?法官会不会故意不按常理出牌,判决会更公平吗?
(PS.中国有可能出现类似的AI吗?)
Bench IQ标出了暗礁,但船要往哪开,仍取决于掌舵的人。
真正值得讨论的也许不是「AI能不能懂法官」,而是「当AI懂了法官,我们还要怎么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