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三阅兵看现代战争体系(1)- 陆上作战群
今年的阅兵是历次阅兵中全新装备展示最多的一届,虽然之前的三次彩排已经看到不少剧透,阅兵开始前几小时才爆出的东风-61和舰载激光炮阵容还是给人一顿暴击,发出“这是真的吗?我在哪里?”的灵魂拷问。粗略估计新装备至少超过60%,比例高得令人发指。除了空中的战机,地面上的装备认识的少,不认识的多,40几年的军迷白做了。
网上官媒的标题都是“阅兵新装备,多多多多多到看不完!”、“阅兵长长长长卷,骄傲转发!”如此气势恢宏、结构复杂的阅兵体系该怎么写?昨天半夜躺到床上,“体系”这个词忽然蹦了出来。
现代战争言必称体系,所谓作战体系涵盖了和军事有关的部队编成、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指挥通信、后备力量甚至军事工业等方方面面,不仅要有质量也要保证数量,所有要素整合为一体进行对抗,而不是依靠某样超级武器或者单兵的个人能力。一个完善的体系没有明显的短板,每个层面都有多种解决方案互为备份,即使有一两点存在不足或者被击破都不会导致全面的崩盘;而体系不完善的军队在它面前会显得漏洞百出,处处受制,一着不慎就满盘皆输。
英国和法国作为五常之一相信自己拥有完备的作战体系,印度和伊朗也认为自己具备现代化作战体系。但现实中前者的体系只能欺负一下小国,上桌的资格都快没了;后者在最近的军事冲突连自保都难以能做到,体系不仅落伍而且很不完整。放眼世界,目前拥有海、陆、空、天、电磁多域作战体系的只有维护霸权的美国和维护和平的中国两家而已。
这几年都在说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九三阅兵后我们也可以说解放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完整现代作战体系的军队了。这个论断是和中国的科技水平、工业能力以及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当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军仍然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但从体系角度看它并不够完美,有一定的偏科,短板不少。
这一系列文章将跳过地面徒步方队等仪仗部分,聚焦按实战化编组的地面装备方队和空中方队,宏观对比各个领域中美现役装备的结构,看看谁的体系更完整、更强大,具体的装备点评之后会逐个方面详细写。
所有资料都来自公开网络,所有分析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实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陆上作战群
【 地面突击方队】
打头阵的是摆出箭型编组的地面突击方队,前5排是14辆99B主战坦克,随后是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各1排4辆,共22辆,接近一个重装合成旅下辖合成营的坦克数量(28辆),等于英国陆军坦克总数(212辆)的10.3%。
99B和99A在外观上差异很小,将高射机枪从车长舱口前移到了舱口后,由手动操作改为舱内遥控操作,提高了乘员安全性,另外还取消了身管顶部的毫米波雷达(具体细节以后的文章再分析)。根据现场解说,99B主要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即使如此受基础平台的限制,和后面的新一代装甲车辆相比其态势感知、主动防护、反无人机等方面竟成了最弱者,连个相控阵雷达都没有,编组作战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外部节点提供信息(99A有安装主动防御系统的样车出现,但可能并没有批量生产装备)。技术的进步令上次阅兵的陆军绝对主角迅速沦为“信息化差生”,是该唏嘘呢还是欣喜呢?
再看后面两排的100车族小弟,已经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理念了:通用柴电混合动力底盘,全电架构,具备静音电动行驶能力;遍布四周和顶部的光电探测系统和相控阵雷达,加上大型光电转塔和100支援战车上的无人机,带来突破性的360度战场态势感知能力,驾驶员还配备了相当科幻的AR增强现实头盔,可以在正常前视驾驶的同时看到叠加的行驶数据和作战地图。这些高科技手段令装甲部队自身不依赖外部支援也拥有战场“上帝视角”,彻底改变了过去坦克装甲车辆闭舱行驶后视野狭窄、闷头猛冲的局面,装甲车辆不再是纯粹的火力与兵力输出平台,而成为机动性高、防护力强的察、打、指控一体化战场枢纽节点。
无人化炮塔需要极高的自动化程度和机电设备可靠性,依靠厚甲硬扛的被动防御部分让位于多种类型全方位的拦截弹主动硬杀伤;100支援战车顶部的大型相控阵雷达配合机关炮具备有效的反无人机能力;车体内的集中乘员舱、加厚的侧裙板和遥控武器站提供了更好的防护力和生存性。
通用化的探测和主动防御系统也意味着无论是坦克、支援战车还是后面更轻巧的空降战车都具备相同的主动防御能力。这样的装甲编组带来的未来陆战模式是颠覆性的,因此历来排第一的坦克方队这次也更名为地面突击方队,这很可能意味着今后合成营下不再有纯粹的坦克连,会采取混编的形式作战。2019年阅兵中引人注目的15式轻型坦克这次居然消失了,今后很可能会被100坦克取代。
美国陆军目前的主战装备仍然是从冷战时期的原型一路升级而来的M1A2 SEPv3主战坦克 + M2A3/A4步兵战车 + M109A6/A7自行火炮,除了增强信息战能力,和海湾战争时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和99B归在一类)。
> 2023年4月5日,位于波兰波维茨空军基地的北约长期设备储存与维护综合体(LTESM-C)举行启用典礼,可以储存一个美国旅级战斗队的装备,图为储存的M1A2和M2A3。
由俄罗斯阿玛塔开创的无人炮塔坦克潮流,在西方经过KF-51、EMBT 2.0和M1X的探索,目前基本仍然停留在技术验证车阶段,完全没有定型进入量产的规划,阿玛塔也只以极低的速率小规模生产,而且这些型号都只有坦克,并未形成配套车族。100坦克和支援战车除了以上各型号所具备的特点之外还有很多中国式的创新(还有很多不明之处等待发掘),它们的量产入役至少领先其它国家10年以上(坦克发明国英国的148辆挑战者3到要到2030年才改装完毕,下一代坦克完全不知道在哪)。
> M1X概念车,2022年刚面世时它的混电动力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没想到3年后我们的实车就已经服役了
【 两栖突击方队 】
这应该是本次阅兵相对最落后的一个方队,8辆11式两栖装甲突击车、4辆08式两栖步兵战车和4辆0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今年唯一的身管压制火炮型号),这些都是10年前的装备了(11式突击车参加过2015年阅兵),清一色具备浮渡能力的8x8轮式底盘。车上没有安装全向观瞄设备和主动防御系统,步兵战车配备的甚至还是红箭-73E反坦克导弹,唯一外观上的变化是更换了车首防浪板。
过去我军两栖部队装备的主要是05式两栖装甲车族,包括05A式两栖装甲突击车、05A式两栖步兵战车和07B式两栖自行火炮,它们都是履带底盘,2019年阅兵中组成两栖突击车方队的就是16辆05A式两栖突击车。而上面三种轮式装甲车实际上是过去中型合成旅的主战装备,在新一代大八轮车族已经开始列装的背景下,这次阅兵中不展示陆军中型旅的新车族而特意在两栖突击方队里排出上一代轮式车族,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 2015年阅兵中的05式两栖突击炮,还是蓝精灵涂装
> 采用无人炮塔、配备红箭-16反坦克导弹的新一代轮式步兵战车
个人理解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两栖突击的重要性,二是两栖部队的作战模式。因为本次阅兵新兵种、新装备太多,陆上作战群的方队数量从2019年的8个(坦克、轻型装甲、两栖突击、空降兵战车、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特战装备和反恐突击)大幅压缩到仅仅4个(坦克、轮式两栖突击、空降兵战车和远程火箭炮),在这样的条件下宁可舍弃有诸多看点的中型旅新大八轮、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等方队,仍然要保留两栖突击方队,说明我军对两栖战的重视程度。
而两栖突击方队将履带式车族更换为差不多同代的轮式车族,不仅仅是轻型化的问题,预示着两栖部队的作战模式可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无论是陆战队还是陆军担负两栖任务的合成旅,配备履带式车族都是为了抢滩登陆、攻坚啃硬骨头。而现在各种无人机、巡飞弹、机器人铺天盖地,等两栖车辆登陆时那些火力点可能早已被肃清了(包括埋伏在滩头后面的M1A2T),两栖部队顺利上岸后更需要轻装快速穿插,分割歼敌,具备浮渡能力的轮式装甲车族足以胜任。
可能有人会说不能过于轻敌,要做最坏打算。不用着急,新型履带式两栖战车也已经在测试中,但阅兵必须是现役装备,所以还没到展示的时候。
> 滩头测试中的下一代两栖突击车,同样具备高速滑行车体
美国陆军没有两栖任务,陆战队于2011年取消了指标过高的EFV两栖远征战车项目,今年5月又退役了全部AAV-7两栖运输车,不再拥有履带式两栖作战车辆。目前装备的是具备有限浮渡能力的LAV-25轮式装甲运兵车(1983年开始服役)和新锐的ACV两栖运输车(意大利依维柯SuperAV),车族中最新的ACV-30两栖步兵战车采用挪威康斯伯格公司生产的MCT30无人炮塔,将于2026年第三季度实现初始作战能力,也就是至少装备一个陆战队单位并达到可部署状态。
> 测试中的ACV-30
比较中美的两栖装甲车辆,美国只有8x8轮式平台,车型也仅限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中国轮式和履带车族并行发展,拥有105毫米突击炮、步兵战车、122毫米榴弹炮、红箭10发射车等多种车型,体系要丰富完善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陆战队严重依赖强大的航空火力支援和立体登陆,对两栖车辆不太重视,两栖涉水登陆的需要也不迫切;而中国跨海登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 空降突击方队 】
和前面的两栖突击方队相比,空降突击方队完全是焕然一新。3型采用新一代通用轻型履带式底盘的空降装甲车辆都是第一次亮相,解说词没有介绍具体型号和用途,只是笼统地说多型空降装备能够远程空中投送、重装机动支援,显得颇为神秘。
打头的6辆可能是100支援战车类似的角色,只看到3名乘员,发动机前置,在车体四个角布置了相控阵雷达,主动防御系统、周视观瞄、探测系统一样不缺。载员舱后面是一座小型无人炮塔,左侧顶部是一座大型光电转塔;中间的武器站并列安装了机枪和榴弹发射器,仰角相当大,可能具备反无人机能力,从炮塔后部左侧伸出的输单滑轨长度看备弹量相当大;右侧是两枚反坦克导弹。这个配置对于空降战车来说态势感知能力和火力都相当强大了(车体左侧还藏有秘密,以后分析)。
后面两排应该是空降步兵战车,采用无人炮塔,同样配齐探测和主动防御设备,炮塔上配备2座大型光电转塔(挑战者3的水准啊),炮塔左侧垂直布置2具反坦克导弹、中间是链炮和并列机枪,左侧还有4具火箭筒,可谓武装到牙齿,火力比M2步兵战车还凶悍。车体后部是载员舱,有2个顶部舱口。
最后压阵的是4辆自行迫榴炮,炮塔和火炮似乎沿用自05式6x6轮式自行迫榴炮,为了减轻重量多携带弹药,没有安装主动防御设备,炮塔顶部左侧是光电转塔,右侧是人工操作的高射机枪。
这样的空降装甲体系可谓攻守兼备,多层火力配系可覆盖广阔范围,对付多种目标,信息化程度远非俄罗斯的伞兵坦克和战车可比。
美军空降兵在1996年谢里登空降坦克退役后长期缺装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被寄予厚望的M10突击炮在仅仅生产了约80辆后于今年5月被取消,第82空降师分得33辆,第101空中突击师分得若干。
M10名义上是轻型坦克,实际车重38-42吨,坎贝尔堡训练场内的11座桥梁有8座在它驶过后发生断裂,完全无法进行战术空运机动,更不用说伞降了。M10的草草收场令3个空降师在望眼欲穿多年后仍然没有等到可靠的空降兵伴随装甲力量。
> M10比M1A2还要大上一圈,火力却只相当于M1基本型
和陆战队一样,美国空降兵也严重依靠固定翼机和直升机的航空火力支援,如果空中力量被压制,美国伞兵就只能依靠轻武器作战了。而中国空降兵一贯立足于自身的火力体系,装甲突击和防御能力远远超过美国同行,这次展出全新的信息化空降兵车族,说明我军空降兵的发展并没有受到俄空降军在乌克兰战场受挫的影响,坚持走自己的路。
【 远程火炮方队 】
过去总说炮兵是战争之神,建国后师承苏联的中国陆军因为火力不足恐惧症一直大力发展炮兵,两山轮战更是打出了炮兵的巅峰状态。而时至今日火炮方队虽然得以保留,但规模缩小到仅1型2种远程火箭炮,过去阅兵中威风凛凛的05式履带式自行火炮、181式车载炮等155毫米大口径身管火炮都不见踪影。
191远程箱式火箭炮于2017年投产,参加过2019年国庆阅兵,也属于老兵了。它有3种模块化发射单元,可装载8枚射程150公里的300毫米火箭弹、或8枚射程300公里的370毫米火箭弹、或2枚射程500公里的战术导弹,本次阅兵展示的就是后两种构型。
一个远火营配备12辆发射车,可混合配置上述弹药,按照现场解说“集战役打击和战术支援与一体”,将过去隶属火箭军的部分战术导弹打击能力下放到陆军军属远火旅,无需跨兵种协调就可以实施更远程的打击,确实拓展了陆战新边界。这次阅兵展出这款“老”装备,说明这个平台已经非常成熟,暂时没有换代的需求,可以通过升级弹药继续提高作战能力。
美国陆军和陆战队的远程支援火力除了射程普遍不足的155毫米加农炮外,如今严重依赖海玛斯和M270多管火箭炮。海玛斯在乌克兰大放异彩,但在真正的火箭炮大国面前并没有什么优势。海玛斯只能装填6枚射程80-150公里的227毫米MLRS火箭弹,或者2枚射程500公里的PsSM精确打击导弹(2023年刚入役),或者1枚射程300公里的ATACMS短程弹道导弹(1991年入役,将被PsSM取代)。
> 2017年美军海玛斯在波兰演习时发射火箭弹
双方在战术导弹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在使用限制更少、发射量更多的火箭弹上则中国远火具备载弹量、射程、威力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美军在乌克兰战场引以为傲的情报优势面对解放军的完整作战体系也难以发挥。
原本想用一两篇写完整个阅兵体系的,结构忙乎了一天才写了第一个作战群,看来要连载写很多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