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京症”背后的阴谋:外部势力如何围剿中国爱国符号

@蘸盐:

这几年估计大家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爱国主义情感高涨的重要时间节点,总会有一波针对爱国符号人物的网络围剿。这次在《南京照相馆》热映和9·3阅兵前夕,吴京成为了最新目标。最近一段时间,大量短视频平台出现对吴京的恶意二创,还有断章取义的解读,对以前吴京接受各种采访的片段进行恶意剪辑和鬼畜处理。“跳过楼”、“被坦克轧过”等敬业表述被歪曲成炫耀和傲慢。甚至连八年前《战狼2》时期的采访也被重新翻出来,加以嘲讽。

这种“痛京症”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有组织的人为操作痕迹十分明显。有一股背后势力正在试图削弱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像日本外务省这样的机构,这段时间一直在游说各国,试图削弱九·三阅兵的国际影响力,还有一种手法,就是通过集中火力抹黑《战狼》《流浪地球》等象征中国文化“走出去”、象征中国文化自信的爱国符号,试图削弱中国的民族凝聚力。

为什么外部势力要刻意打击中国的爱国符号?因为他们害怕中国人民的爱国共鸣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年吴京通过《战狼》《流浪地球》系列作品成功塑造了中国自己的超级英雄形象,创造了几十亿元的票房神话,而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 “爱国文化符号”。而当一个民族被其大众普遍认可的英雄形象被不断嘲弄和贬低之后,其民族认同感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操作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战争,旨在分裂社会认同和削弱民族凝聚力。

网络是有记忆的。盘点一下就不难发现,每当爱国主义情感高涨时,就会有一波针对网民爱国热情的网络围剿。攻击他的手段,一是将影视形象与现实中某些事件直接挂钩,比如质疑“为什么战狼没去缅北救人”;二是断章取义采访内容,歪曲其意思并娱乐化玩梗。比如吴京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是八旗子弟后裔,这本是正常的家族历史探讨,却被恶意解读为“否定新中国”。这种断章取义的手法旨在制造对立情绪,让公众人物在表达爱国情怀时心存顾虑,从而削弱社会整体的爱国氛围。

还有一种手法是反串黑。像《战狼2》、《哪吒2》等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曾被贴上“不看就不爱国”的标签。实际上这种道德绑架并非来自爱国群众,而是来自某些势力的话语扭曲。他们故意将爱国题材作品与“道德绑架”关联,然后加以抨击,制造出一种“爱国等于道德绑架”的虚假叙事。这种策略十分狡猾,既破坏了爱国作品的声誉,又为真正不看爱国作品的人提供了合理化借口,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通过污名化爱国影视作品代表人物,他们可以让爱国主义在中国社会逐渐“去正当化”、“去崇高化”。当爱国成为人们不敢轻易表达的情感,当一个民族的英雄形象不断被嘲弄,这个民族的精神根基也会受到动摇。

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让爱国主义中有着大家最诚挚的情感。大家在看到一些言论时,也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别有用心者带偏节奏。

@小明Voix:

因为忌惮中国的军事手段,所以对中俄等事实敌对国家的心智战(认知战)就成了欧美日的主要对抗方式。其实现在全域认知战已经打了好几年了,普通人其实也能感觉到当下网络环境的极化现象,各类极端议题频发也可以侧面验证你的感受。现在敌方构建回声室效应最成功的不是微博,反而是某书、某瓣,微博因其广场特征反而是最开放的一个平台。针对吴京这种标签式人物,通过多渠道推送诱导虚假印证,导向标签污染,最终实现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培植是欧美日重点在做的事情。认知域对抗的长远目标是实现文化控制权,使敌对方认同己方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价值观浸染,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