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独立第三方”战略奏效,顺丰同城成即时零售“水电煤”
顺丰同城交出2025中期成绩单
外卖大战进行到现在,美团、阿里、京东持续“大撒钱”,补贴战打响了一轮又一轮,似乎谁都不想先撤退。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如果竞争持续下去,甚至变得更加激烈的话,我们也将竭尽全力捍卫我们的市场地位。”
这番话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美团死磕万物到家即时零售万亿市场的信号,或许也预示着,未来各家平台在餐饮外卖和即时零售行业投入的决心。
尽管目前我们无法确定外卖大战的结局,但有一点无需质疑,那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包括餐饮商家、奶茶品牌、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即时零售市场的蛋糕被不断做大了。在这种态势中,外卖平台背后,那些抓住流量红利与订单规模效应的商家、品牌和第三方即配,成为了受益的存在。
不过客观来看,外卖大战的带动更多是一种催化,只有那些自身业务具备长足韧性的玩家,才能跑出高速增长,实现均衡、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顺丰同城公布2025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顺丰同城上半年总营收102.4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68.8亿元增长49%。三大业务全面开花,面向商家、面向消费者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收入,均有亮眼增长。
与此同时,顺丰同城的利润也实现了跃升,期内毛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44%,毛利率6.7%;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120%,净利率1.3%;经调整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139%,经调整净利率1.6%。
截止到今年6月底,顺丰同城已拥有85万年度活跃商家和114万年度活跃骑手,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更是达到2477万,并且同城配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
与京东、美团等外卖平台类似,顺丰同城也在加紧提高骑手待遇,既为骑手提供各种专业支持、助力他们收入增长,也通过成立基金、发放补贴等方式给骑手更多福利。今年上半年,顺丰同城中高收入骑手人数同比增长65%,月均收入破万元骑手人数同比增长107%。
整体来看,顺丰同城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单量增速很快,半年营收首次破百亿,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实现了各项业务的高质量增长。
此前,顺丰创始人王卫曾公开表示:“顺丰的愿景是成为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公司。”这些年,顺丰同城始终贯彻了这个理念,没有绑定任何商流平台,而是以中立姿态与广泛的客户群体展开合作。
这让它在即时零售大战全面升级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多战略优势:既承接来自抖音、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的运力需求,又满足商家自有渠道的配送需求,从而在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中寻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如今这份中期财报就已经表明了,王卫的“独立第三方”战略正在奏效。
第三方即配已成平台和商家刚需
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一些从业者在分析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即配平台的业绩增长时,会倾向于将其与今年的外卖大战深度绑定。
诚然,得益于中立性与配送能力,第三方即配平台成为了外卖平台与许多商家自由平台关键性的物流支撑。比方说今年618期间,顺丰同城来自抖音、美团、饿了么、京东秒送以及商家自有平台的单量均大幅上涨,可见在大促这种高峰期,第三方即配平台能很好地为外卖平台补充运力。
但客观来看,外卖大战可能只是起到一个催化的作用,更深层的增长逻辑在于,随着即时零售市场的全面崛起,第三方即配正在成为行业刚需。
对于商家而言,轰轰烈烈的外卖大战暴露出了过度依赖单一平台的局限,即高抽成、规则限制、数据垄断等问题。说白了,商家们已经觉醒,意识到倘若只在一个平台上做生意,或和这个平台的物流体系高度绑定,也可能会在生意上受到来自该平台的更多限制。
于是,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也是怕被平台要求“二选一”或“三选一”,越来越多不想站队的商家开始搭建私域平台,这就亟需中立的第三方即配提供统一履约支撑。并且随着流量入口的多元化,商流和物流分开,有助于商家降本增效,统一管理和配送来自不同流量渠道的订单。而在物流端,中立的第三方配送更受卖家青睐。
尤其是一些做全渠道布局的头部餐食茶饮品牌,它们的订单广泛分布于美团、淘宝、京东、抖音、小程序、快手等各大公私域,配送模式更加复杂。像瑞幸咖啡、霸王茶姬、麦当劳、肯德基等KA(重点客户)都有和顺丰同城长期合作,就是典型例子。
当然,除了餐饮商家,大批非餐场景商家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在“万物到家”时代,即时零售的触角早已超越餐饮,延伸至商超便利、生鲜水果、医药健康、家电数码等多元化品类。相较于SKU有限、相对标准化的餐饮配送,非餐业务往往SKU庞大、品类差异化明显,因此对末端配送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方说,生鲜水果需要冷链或控温配送以保障新鲜度;药品配送必须满足合规性和高时效的双重要求;家电数码商品则涉及防损和退换货等需求。不同品类有更细致的履约需求,这些非餐场景的商家需要更加专业的第三方即配,来全方位满足他们的配送需求。
不仅商家需要第三方即配的帮助,平台也需要。一方面,自建运力的人力成本高昂,而且弹性不足,对于一些平台而言依旧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提供支持。像抖音、微信这种没有自建运力的平台,基本都已经和第三方即时配送全生态合作。
另一方面,即使是有自营运力的平台,也会为了降本增效而选择向外求援。以餐饮品类为例,外卖大战带来大量订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平台自营运力在成本和效率上的短板。到了饭点,用户集体下单,平台配送需求巨大,运力紧张,造成时效延迟;饭点一过,又免不了要闲置不少运力,造成成本浪费。所以,一些平台可能会主动减少自配送订单,而更多地给到第三方即配平台。
更进一步来看,即时零售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势必要打通远近场一盘货的全链路履约。唯有如此,才能既满足近场的高频即时需求,又覆盖远场的差异化长尾供给。而这也需要第三方即配的深度参与。例如顺丰同城,它依托即时配送的运力优势,叠加顺丰集团的资源,能够实现仓、干线、城配与即时的全链路协同,为平台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当前,即时零售正从“低价内卷”转向“品质竞争”,消费者对配送服务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与适配性成为关键。
现在市面上以顺丰同城为代表的第三方即配平台,基本都横向扩展了品类,餐饮、商超医药等解决方案已具成效。并且纵向深耕运力,从仓储、分拣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一盘货、一体化履约”全链路服务,也已经完善。此外,还通过AI+无人配送、独享专送等方式,来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所以说,第三方即配能够很好地承接住行业的需求,价值得以凸显。
这种趋势在顺丰同城的最新财报中得到了印证。今年上半年,顺丰同城面向商家的同城配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5%,达到44.7亿元,其中茶饮配送收入同比增长105%,To-B非餐场景收入也增长显著。它的业绩爆发,并非孤立的企业故事,而是新零售周期下的时代注脚。
感性可能骗人,但数据不会说谎,现在的即时零售行业,确实是越来越依赖第三方即配提供的服务了。整体来看,第三方即配已经成为了即时零售市场类似于“水电煤”的基础设施。它受益于即时零售市场的扩张,又用高质量的履约服务及技术和物流网络的积累支撑起了市场的运转,为行业赋能。
今后,第三方即配平台与即时零售市场的共振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形成一种更加稳定高效的零售生态。
第三方即配崛起,历史正在重演
“如果大家讲电子商务在中国是一个奇迹,在世界是个奇迹的话,我个人认为,物流行业才真正是中国过去十年诞生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马云在多年前一次演讲中说的话。他认为,中国快递用10年时间,将一个还不能称之为行业的行业,做成了一个超过了美国近一百年的积累的行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如他所言,在电商时代,淘宝、京东等流量平台聚焦前端运营,难以承担自建物流的高成本,于是顺丰、三通一达等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崛起,凭借规模化运力、全国网络和标准化服务,成为电商行业的基础设施。随着电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第三方物流成为行业关键性支撑,直接推动了整个电商生态的繁荣。
回望行业历程,《电商派Pro》注意到,此时此刻,可能恰如彼时彼刻。即时零售,或将重演电商时代第三方物流崛起进程。
第三方即配凭借全场景覆盖、弹性运力、精细化末端配送等优势,恰好顺应平台、商家需求,已然成为即时零售行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第三方即配也为个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生活、商务取送,比如上半年,顺丰同城打造的高品质一对一“独享专送”,收入同比翻三倍,体现出市场需求的旺盛。
而且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三方即配还能深入传统快递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特别规模化运用无人车,人车结合,灵活承接电商派件与夜间、节假日、电商高峰、退货等揽收环节需求,提升传统快递企业的末端配送效率,也为自身业务形成错峰互补和规模效应。目前顺丰同城就已经和顺丰集团以及多个快递物流公司跑通了这种模式,提升了订单密度,上半年收件环节单量同比增长超150%。
在即时零售时代,商流和物流可能会像电商时代一样分工明确,前者专注于供给、流量和用户体验,后者则聚焦稳定高效的全链路履约。随着即时零售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消费者“随时随地、即买即得”的习惯逐渐固化,商流与物流这种基于效率优化的行业分工,将愈发不可逆。最终,二者将在专业分工与深度协同中形成新的行业底层逻辑,共同推动即时零售走向规模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一份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750.8亿件,其中即时物流订单规模超480亿单,同比增长近15%。而时间进入到今年,以各大即时零售平台公开的战报来看,当前即时零售高峰期日订单已超过2亿单了。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时配送订单量会持续增长,甚至超过电商订单。这意味着即时配送行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今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即配力量。
总的来说,第三方即配业务具有很多想象力与可能性,值得保持关注。那些掌握即配基础设施的玩家,其前景也远未触及天花板。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玩家从这条赛道上跑出来,不仅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也给行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作者 | 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