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日想到日本式企业管理思想

500

庆祝抗日胜利80周年,让我想到一个话题:日本近代的军事扩张与战后的经济成功,有着日本社会的人性传承。日本式企业管理哲学,包括丰田生产方式、稻盛和夫经营哲学(阿米巴)等,在中国企业界有广泛影响,我认为这些是日本社会心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反映。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明治维新后至二战期间日本统治阶层(军部、官僚、财阀)的战略思维可以简单描述为:全民节衣缩食、励精图治,对日本以外国家进行掠夺,赌日本的国运。

日本作为工业革命的后发国家,在面对西方列强压力时,生成了极致的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了富国强兵,国家资源被高度集中,用于发展军事和重工业,人民的生活消费被压缩到极致。全民为了长远目标,可以集体忍耐当下苦难,牺牲个人利益的 心态。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日本的两次豪赌。甲午战争胜利带来的巨大红利(中国的2.3亿两白银赔款、台湾和朝鲜的殖民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扩张欲望,并固化了战争是发财致富最快手段的错误路径依赖。

日本在日本海以及中国土地上开展的日俄虽然取得了惨胜,然而并没有从俄罗斯那里取得太多的经济利益,加之俄罗斯又变成苏联的改朝换代,促使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并发动后续的全面侵华战争。

然而,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农业国,实在是太穷了,日本无法获得足够资源甚至无法覆盖战争成本,遂开始抢夺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欧洲老殖民地利益。这台战争机器为了自我维持,最终陷入更疯狂的扩张,去撩工业巨兽美国的虎须,导致彻底失败。丰田生产方式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和日本军国主义共享同一种文化土壤和思维模式,尽管其本质并不相同。亦即那种在资源极度匮乏环境下追求极致效率、强调集体协作与奉献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战前缺乏矿产资源的日本,还是战后一片焦土、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日本,都存在着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资源稀缺意识”。所以战后日本企业家的管理哲学是:

· 集体主义导向:强调团队、公司、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个人应为集体目标竭尽全力。· 精益与节俭:痛恨任何形式的浪费(Muda),追求将有限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持续改善(Kaizen):不满足于现状,相信通过无数微小的、集体的改进,可以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成卓越。战争的本质是掠夺、是零和博弈,而企业经营的本质是利益各方的共赢:通过提供更优质、更便宜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客户,创造价值。

因而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个人是达成国家目标的工具,强调无条件服从和牺牲,而作为价值创造者的日本企业家,虽然同样强调集体主义,但阿米巴等模式试图通过量化分权,激发每个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

中国的国家历史并不同于日本,中国的集体主义意识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宗法制度和中央集权,跟日本式集体主义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日本式管理哲学并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到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原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