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胎砸窗!欧洲华人旅行社互害全面升级!

500

华人扎华人,欧洲地接失控了。

500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旅行社

01

上周,旅界《国内黑车司导杀回欧洲,华人旅行社血崩》一文,独家报道了欧洲多地华人旅行社对“国内空降黑车司导”扰乱市场秩序、冲击价格底线的担忧,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随后,一位旅居捷克的华人车队老板Simon主动加我微信,他称自己是正规华人司导车队运营者,希望投稿发声,并发来一篇名为《8.29 华人导游扎胎团伙的“狩猎游戏”》的文章。

500

Simon投稿节选

我认真读完这篇文稿,发现他讲述了一套与法国华人旅游协会、欧洲华人司导协会声明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

Simon称,所谓针对“国内空降司导”打击报复,其实就是一场南法华人导游团伙精心设计的狩猎陷阱。

他还提到自己旅行社近期三辆接待用车接连遭遇扎胎、划痕、砸后备箱等恶意破坏行为,甚至还有游客行李被盗,团队因车辆在高速上抛锚滞留,行程被迫中断。

500

Simon为游客服务的车被砸

Simon强调,这些事件并非个案,而是由一群“打着维护行业秩序旗号、实则谋取私利”的人所策划的系统性行动。

他特别点名一位南法导游微信群里的扎胎发起人,称他组织所谓“执行队”,成员定期集资,用于购买螺丝刀、注射器、喷漆等工具,对非本地车牌、车身未贴标的外地车辆实施跟踪、踩点、定点扎胎和破坏行为。

Simon表示,在他掌握的资料中,欧洲华人地接社之间的暴力行为已经从群聊中辱骂“外来司导”,演变为线下的有组织行动。

他在投稿中还披露了该群组织者在行业微信群中所发的一句截图:“车是我扎的”,并进一步披露,这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不仅是地接和司导,也包括游客本人:“车辆抛锚后,游客被迫支付远高于市场价格的' 紧急救援费',接着被引导至对方指定的餐厅和商铺消费。”

500

Simon提供的欧洲华人旅行社同业群截图

他认为,这些打着“正义旗号”的行为,正撕裂着欧洲华人地接行业生态,也在破坏中国游客在海外辛苦建立的形象口碑,“有同行因为车辆连续三次被扎,不得不退出市场,而我已经有10多部 7–9 座的商务车被扎。”

Simon还引用了一位游客的投诉:“我带着孩子来南法看薰衣草,结果第一天就在停车场看到几个中国人在砸我们的车,孩子当场吓哭,问为什么要欺负我们?”

这篇充满愤怒情绪的投稿背后,围绕华人地接之间“谁能接团、谁有资格跑”的矛盾正在脱离线上争吵范畴,演变为一场现实中的针锋相对。

02

在与Simon 的对话中,他一再向我强调:“我是正规车队”、“我们捷克公司是合法注册、有车辆、有执照的。”

可我查了查,真相没那么简单。

当我追问他究竟是在捷克接客,还是法国本地接单时,他回答得很干脆:“都有。”

这些表述听上去底气十足,但当我查阅欧盟运输法规EUR-Lex 和法国交通监管规则后发现,欧洲旅游包车市场其实有一条清晰的合规分界线:

500

法国交通监管规则

他旅行社名下的7–9 座(含司导)小客车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属于出租车/VTC(网约车、合法旅游用车)范畴,不属于欧盟开放通行范围,受当地法律严格监管。

也就是说,如果车队没有在法国注册VTC 或出租许可,即使车辆持捷克牌照、捷克运营资质,也无法在法国境内合法拉客带团。

同时,一旦这些车辆在法国本地载客、发团、接驳游客,在法国交通法规下,几乎可以被定义为非法运营。

但进一步地说,法国、南法本地的华人旅行社是否就一定都合法呢?

答案是,也未必。

一位在马赛运营多年的欧洲华人旅行社业内人士和我直言:“说实话,哪怕是法国本地华人地接,也不是人人都有齐全的运营资质。”

不少所谓的“欧洲各国本地司导”其实使用的也是私人车辆或公司挂名,既没有完整的 VTC 职业卡,也没做工时申报、税务合规。

有导游更直白:“这行查谁,谁尴尬。”

在操作细节上,执法弹性、习惯惯例、行业潜规则,一直让模糊地带成为常态。

正如Simon所说:“欧洲司导除非一地带团,其他95%都是灰色状态。”

也正因此,这场欧洲华人旅行社之间围绕合法与否的内讧,很容易变成一场“你说我不合规,其实你也一样”的拉锯战。

但事实上,除了法规本身,Simon这类捷克车队之所以在法国和意大利遭遇更高频的报复,也和地缘政治、市场压力有关。

过去,捷克曾是中国游客出境游欧洲线的重要中转点,许多车队以布拉格为落地站,再发车至德奥法意等申根区国家。

但近年来,由于中捷关系转冷、航班减少、签证申请效率低,国内团队游几乎不再选择捷克为起点。

一位法国地接透露:“现在中团基本不走捷克了。”

那这意味着,捷克本地的华人司导和车队,不得不跨区谋生。

于是,就有越来越多捷克牌照的华人司导车辆,从布拉格跨境南下,到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接活。

而根据旅界调研发现,捷克由于本地运营门槛较低,车辆租赁、保险和税负比西欧低不少,也因此成为许多“华人自组车队”的落脚点。

换句话说,捷克车队涌入法国市场,一方面成本更低、定价更灵活,另一方面又天然带着“非本地、可能擦边”的标签,很容易引发当地华人同行不满。

500

捷克车牌成为欧洲华人司导“眼中钉”

更深层的背景则是,今年欧洲华人旅行社生意普遍下滑。

疫情三年叠加欧元区通胀,国内中产消费力下滑,原本还能赚国内中高端出境团钱的地接们,现在也开始竞争性价比路线,同行之间的容忍度相互变得更低。

一边是欧洲各地华人旅行社喊“保卫地盘”,一边是外来车队说“我也要活下去”,大战一触即发。

03

这场内斗,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

真正让Simon想不通的是:“你说我不合法就可以扎我胎?合不合法不是应该由警察来判定吗?你们这些人,什么时候成了法律?”

在我和他的对话中,这句话他重复了不止一次。

在他看来,不论自己是否合规,哪怕真有问题,也应该由法国交通部门或警方依法处置,而不是同行私下动手、以私刑代替执法。

但现实并非如此。

Simon告诉我,扎胎、划车、泼漆这些事他已经多次报警,欧洲警方不是不知情,但就是不管事。正因为如此,有人越来越嚣张,越扎越多。

500

Simon旅行社司导在法国的报案回执

随着事态升级,他坦言,不少捷克同行也开始酝酿对等报复,“如果再这么下去,很可能不仅是扎车,还会变成人身冲突。”

从价格战到扎胎战,表面看是华人司导之间的利益之争,但真正付出代价的,其实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地接从业者。

一旦砸车、围堵、恶性竞争继续升级,真正受损的,是整个欧洲华人地接行业的秩序与生意。

500

因为在游客眼中,没有所谓“捷克车”还是“南法车”之分,一旦出事,都是在法国遇到了中国人砸中国人。

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迅速扩散,毁掉的不只是几个从业者的口碑,是整个欧洲旅游目的地品类的信任感。

原本还能靠精细化服务转型的欧洲地接市场,若继续沉溺于内部内耗,也最终只会把自己拖进更深的泥潭。

就像一位法国人曾对Simon 说的那样:“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要对自己人下这么狠的手?”

这句疑问,如果今天没有答案,未来可能就会由国内出境市场、签证官、游客和同行,一起用代价来回答。

行业需要秩序,但更需要理性,越过了底线,不会有赢家。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欧洲华人地接社之间内斗升级?

————   END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