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女旅店,月入20万
作者 | 毛毛
来源 | 最人物
近几年,全女空间的讨论热度高居不下。
全女酒吧、全女健身房、全女青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被许多女性兴奋地称作“女性乌托邦”。
她们的欢呼尚未结束,许多全女店铺又因客流量不稳定接连倒闭。幸存者中,不少将拒绝男性顾客的成本,转嫁给女性顾客,通过提高单价弥补亏损。
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调侃:“连宿舍关系都搞不好,还搞什么全女?”
全女青旅,似乎成了口碑营收双扑的烫手山芋。
可在北京,仍有许多女性在涌入这样的旅店。她们耗费比通勤更长的时间拖着疲惫的身躯,横跨北京五环,返回这样的旅店休息。更有甚者,逐渐对这样的旅店,产生“情感连接”,在店里打工,甚至抢着干活。
全女到底意味着什么?她们为什么赶来,又为什么留下甚至产生依恋?
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找到了全女旅店的老板郭姐,探索全女旅店背后的故事。
这是家太不起眼的旅店。
它藏在北京接近六环的天竺镇。从北京地铁15号线花梨坎地铁站出站,还要走上几分钟才能抵达。
一路上,许多设施还在建设中。路边围着因修路临时搭建的隔离铁板,行人道紧贴着机动车道,路很窄,要贴着走才能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找到一点安全感。
郭姐的店与周围的店铺融为一体,入口和寻常烟酒超市的玻璃门无异。
青旅入口
这同样是家不便宜的旅店。郭姐在国贸的两家店,四人间床位148元,单人间近200元。
可打开旅店的密码锁,里面却住满了回头客。
从繁华的国贸到偏远的顺义,郭姐三家全女青旅都是如此。
有人从一年前开业起,一直住到现在,将青旅作为出租房使用。在北京大厂做销售运营的女生,每个月10天去出差,或回到丈夫和女儿所在的成都家里,其余20天左右都在住在这家全女旅店。
更夸张的顾客,跑到北京的一环天安门看完升旗仪式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了70多分钟的地铁回到五六环的顺义,只为继续住在这里。
开在顺义的店,地理位置不算优越,且刚开业一个月的新店,床位已经即将满员。
国贸的另外两家全女旅社,早就不再挂在酒店预定平台上,因为已经无法接待新客。
住青旅总有些众所周知的理由,比如更适合奔波的生活。在大厂工作的女生介绍,相比过去租房生活,住在这里,不需自己打扫卫生,拎包入住,不用签任何租房合同,可以随时离开。还有一点,两者的价格相当,青旅还直接表明多住有折扣。
而且旅店的空间更大,在她看来,“一楼办公,二楼睡觉,有种住豪宅的感觉。”
青旅的工作区
可众所周知的理由之外,住在这里的女性,不仅粘性极强,而且还想在住宿费之外,为旅店花更多钱。
常客中,有三四位女孩在询问郭姐投资第4家店铺的相关事宜。
有人愿意出钱,有人愿意出力。旅店店员也是由住在这里的女顾客兼职,从前台管家到财务,她们多是在国贸附近上班的律师、审计,拥有国际前100名校毕业的学历。
还有其他自由职业女性,在为店铺做着设计图、账号运营……
“我的青旅和传统的不一样,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女性共同居住的社区。”
规模不大的旅店里,简单的老板与顾客关系,因为全女的缘故,变成了朋友、同事甚至家人的关系,这远远超出郭姐开店的原本预期。
对郭姐来说,这原本是一次绝地反击的尝试。比起理想,她更想搞钱。
成为全女青旅的老板前,郭姐开过公司,办公点覆盖北上广三所一线城市。
做全女旅店,对郭姐来说,和开公司一样,目的只有一个,搞钱。
从大学起,她就将“赚钱”的任务提到首位,还曾因此险些退学。
她出身农村,家里3个大学生,父母总是把“我供你们读书付出很多”挂在嘴边。为此,她大学申请助学金被拒后,直接拎着包北上找朋友谋出路,“我本来就不想花家里的钱,不上学就去上班喽”。
她想证明给父母看,她有这样的能力,过上想要的生活。
被父母劝回后,她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去打工:商场服装店销售、摆摊、当中介……那时起,为了赚钱,她连过年都不回家。
大学时的郭姐
2009年毕业后,她像归林的鸟,迅速从河南来到北京,投入职场。
那时她和朋友合租,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共同分担300元的房租。
一开始,她在中关村做电话销售,大半年后,她受够了无趣又煎熬的工作,跳槽到一家中介公司。没承想,她的人生就此开始高速运转。
工作的三四年里,她经手的大品牌项目络绎不绝,从各地彩票店、头部快消品牌到大厂、海外企业。她去了更多的地方,结识了许多大佬,自己摸清了行业里上下游的流程。
能力与日俱增,但她的工资停在了5000元左右。
“该学会的我都会了,为什么不能自己干?”
想明白后,她和挤出租房的朋友,在西三旗成立了一间工作室。公司成立第二年,员工的年底分红已经有几万元。
第一次创业时的郭姐(右)
“赚钱梦”刚刚稳步起飞,又火速坠落。
2020年初,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交通停摆,所有执行现场无法触达,项目一一搁浅。收入缩水,员工锐减,郭姐不得不孤军奋战。
那段时间,她几乎跑遍了北京商圈的写字楼,她发现当时许多写字楼的空房已经接近半数,许多小公司挨不过这样的冲击,纷纷倒闭。
但郭姐看到的不是萧条,而是绝处逢生的机会。“新的机会一定是从人们最基础的需求里找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无论发生什么,离不开这些方面,那就干脆挨个试试。”
她尝试卖女装,但无奈对时尚穿搭没有敏感度,账号毫无气色。她筹划过开餐馆,因太过琐碎而放弃。剩下的只有“住”和“行”。
郭姐去参观服装工作室
恰逢很多老板朋友向她透露,许多公司为节省成本,开始推行线上办公,公司场地改为日租,员工日常远程办公。
不久后,郭姐又偶然间刷到一则新闻,一个社会性组织调研了年轻人的工作模式后声称,未来10年数字游民的数量将高达近10亿人。
“住”的尝试,被提上日程。
做过大量调研后,她清楚意识到,女性是消费主力。而她本身就是女性,最了解女性的需求。
全女青旅计划应运而生。在大家都退租的时候,郭姐在国贸租了门店,开始做生意。
郭姐盯着装修、挑选软装,邀请不同身型的人试睡。每一个细节她都同步更新到社交平台上,在装修到楼梯时,她纠结换什么地毯,这样细枝末节的问题她都会询问网友的建议。
在装修之余,她还拍摄打卡北京景点的视频,推荐值得去的店铺。
或许是因为“活人味”很足,或许是因为这个老板听劝。她还没装修完,就有顾客问价,想要预订床位。
2024年4月份,郭姐国贸的第一家店“被迫”提前开业,迎接第一批顾客。
营业状况超出郭姐的预期,旅店4个月回本,开业一年,三家店每月的总营业额超过20万。
但在一切都步入正轨后,郭姐反而开始犹豫起来。
曾经卯足了劲,不惜退学离家只为了赚钱的郭姐,被那些来到店里的女孩们改变了。
女孩们不仅仅住下了,而且留下了,甚至开始认真考虑为这家全女旅店做点什么。
她们住在这的原因,很好理解。
旅店里住满了18岁至30多岁的女性,大家年轻、有共同话题、没有刻板印象,也更安心:“穿着吊带就能在旅店里走来走去。”
女孩们因此逐渐处成了大学室友。为了保障全女环境不被打扰,外卖无法送上楼,有人下楼拿外卖时,会顺带着把其他人的拿到前台,在群里吆喝一声“外卖到了”。
女孩们互相帮忙拿外卖
从陌生人到室友,她们自发开始了更多互助行为。
许多女性旅客在旅店里无偿干活。前台有轮番值班的管家来接待新顾客,但遇到突发状况前台没办法赶来时,也会有女孩在群里主动担起接客人上楼的任务,她们甚至会细心提醒所有注意事项,入住流程、浴室在哪里、储物柜子怎么上锁……
在店里“工作”的概念,不再是每个人在办公区打开电脑,完成远程工作,而可进一步演化为做旅店的员工。
因出差等原因常住旅店的女性,藏龙卧虎。她们的学历涵盖了本硕博和留学生,工作也五花八门,有律师、审计、运营、自由职业等等。
女孩们在青旅线上办公
旅店的财务,就是从开业以来频繁住宿的一个年轻女孩。
郭姐询问对方做兼职财务的意向,很快就被对方折服。还在沟通阶段时,女孩就已经把她了解到的同行业同类型的其他公司的财务报告整理完成,并且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她对店里太了解了,甚至国外一些我都没听过的酒店名字,她都知道人家的财务报表。她早在我向她发出工作需求之前,就已经做了这些整合,这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人才。”
正是因为这些女孩,郭姐开始在“赚钱”这条路上,为一些别的东西让步。
旅店开始不定时举办女性沙龙,而沙龙的发起人则是每位顾客。
有的女孩可能擅长化妆、读书、做手工……她们把写好的策划,发给郭姐确认后,就可以举办自定义的沙龙。
女孩们举办的沙龙
她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吸引一些愿意合作的姐妹,大家一起搞钱。
还有女孩向郭姐吐露心声,分享工作里的迷茫,郭姐就发动人脉,找到同行前辈,来免费传授工作经验。
几百人的顾客群,现如今更像一个互助群,只要有人发出问题,一呼百应,哪怕只是糟糕的情绪牢骚,群里也会有人出言安慰。有很多女生在此结缘,成为了挚友。
女孩们都将自己当作旅店里的一份子,献出锦囊妙计,推荐郭姐不容易坏的衣服袋子、洗手台上的收纳架,添置棉签、化妆棉等供有需要的人使用,郭姐都听劝一一换上,拍照发给她们每个人,感谢宝贵意见。
郭姐询问顾客意见
在大家的努力下,这片空间变得远比郭姐设想的还要温馨、宜居。
短暂相遇后,女孩们相继离开,但都会和郭姐说上几句话。
“谢谢啦,这几天住的很开心。”
“郭姐,认识你真好。”
“有缘再见~”
有的女孩还寄来一些特产,特意给郭姐发来详细的食用方法。顺义的新店开业时,散落在美国、中国香港、深圳、唐山等世界各地的女孩们,拍摄了庆祝郭姐开业的视频。
群里有人分享晚霞
这样主动的背后,都藏着女孩们对这段经历的留恋,以及对全女环境的喜欢。
对于郭姐来说,她还想做更有质量的品牌连锁,但扩大店面的同时,又怕丢掉现在的人情味。
新的青旅开业后,她试着在原有的熟客小程序推荐之外,把酒店挂到更大众的酒店预定平台上。她想测试一下,不同渠道来的顾客会不会打破现在的温馨感。
现在的郭姐,和大学急切赚钱的自己大有不同,女孩们对这家店的感情突破了她的预期,她意识到女性需要这样的空间,在“赚钱”之外,她开始将这些情感考虑在内。
女孩送给青旅的一本书
女孩们或许愿意为了每一个干净卫生又安全的空间停留。
但能让她们不断回头的,是空间里珍贵而稀缺的女性情感。
在这里,不用半夜急忙下单,就能随手找到卫生巾、暖宝宝;就算穿着清凉,也丝毫不会有被骚扰的恐慌;再小的迷茫和烦恼,也值得拿出来讨论解决,不被轻视。
一个可以将关爱辐射到每个人的“女性友好”空间,或许,对所有人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