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那么讨厌“家暴”这个词?
最近有关家暴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激烈。
河北一女子被丈夫金某家暴致死。
王子文的新剧也有家暴的剧情,被出轨的渣男丈夫按压入水、拖打掐脖……
那个本该最安全的地方,成了最危险的战场。
为什么施暴者总是停不下来,打了一次还有下一次?
又是一例家暴致死?
父亲看到女儿刘某某的时候,她已经满脸青紫,肿得看不出模样了。经法医检验,刘某某系钝性外力作用致死,身上存在多处骨折。
事件一出,全网震惊。
本该是“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佳话,谁料最终却变成了人间悲剧。这段长达多年的感情,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收场。
每年有关家暴的新闻都非常多。
2024年,陕西一面馆老板对其妻子施暴,强制灌面汤。
2022年安徽淮南女子在家中被老公殴打致头部重伤。
2020年,拉姆忍受不了家暴决意离婚,结果被前夫泼汽油烧成重伤。
据全国妇联2020年的数据,我国30%的已婚女性遭遇过不同形式的家暴。
网友们对家暴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受害者有罪论仍在盛行。
有些人认为,妻子一定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会被丈夫殴打。
甚至还有人共情凶杀:“百因必有果,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去杀你。”
还有网友三观在线,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暴力开脱。家暴不是情感纠纷,而是违法犯罪行为。
难道家暴者施暴时,真的是一时失控吗?
明知是错却难以停止?
表面上,许多人将家暴解释为情绪失控或一时冲动,然而,家暴本质上不是失控,而是一种精确的控制手段。
研究者发现,施暴者实际上能够精确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
这种“选择性暴力”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工具。
他们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实施暴力,不会对同事和老板、陌生人使用暴力,他们甚至能够精确控制暴力的程度,以免留下过于明显的痕迹。
从心理动因来看,家暴行为还源于对不安全感与权力渴望的复杂结合。
许多施暴者的内心其实相当脆弱,用家暴补偿内在无力感,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
而且,暴力行为往往开始于关系中的不服从。
当关系的一方表现出独立性、质疑施暴者权威或试图建立个人边界时,他们就会用暴力来建立支配地位。
家暴者难以停止暴力的关键因素,在于其高度扭曲的认知机制。
责任外化是最常见的认知扭曲。更何况,他们还会淡化暴力的严重性。
“我都是喝醉了才会这样。”
“都怪她不听我的话。”
他们自己构建了一套复杂的合理化叙事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种思维模式很轻松的将责任转移给了受害者和当下的环境。
这些认知模式也导致了很难矫正施暴者。
因为问题关键不在于情绪调节,而在于价值观和信念系统的扭曲。
同时,在婚姻中,暴力关系往往表现出一种奇异的心理共生。
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常常形成一种创伤联结。
暴力周期通常包括紧张积累、暴力爆发、悔恨安抚三个阶段,这种间歇性的善意比持续暴力更能创造心理依赖。
受害者可能会因为经济依赖、社会孤立等多种因素难以离开,甚至是相信家暴者会改变,下次不打了。
而对施暴者而言,这种依赖关系同样满足了他的奇异的心理需求。无论如何施暴,受害者仍然留下,这就传递出了一种“我怎么打你你都不会走”的幻觉。
家暴还要注意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权力与控制则被建构为男性认同的核心,情感表达是软弱标志,支配是男子气概证明。
很多文化和故事都会强化这种联结,将占有、嫉妒、控制这些浪漫化为"我爱你"的表现。
当然,女性也可能是施暴者,性别社会化的差异也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可能表现出不同形态的控制和暴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知道家暴不对,却又总是发生呢?
显而易见的错误,却总在眼皮底下发生?
家暴最令人窒息的点,不仅仅源于施暴者的残忍,更源于它时常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
它既是被人否认的,又是“被存在”的。
首先是“去暴力化”的语义篡改。
有资料显示,在90年代的社会背景里,家暴不是一个被普遍认知的词语,它是“夫妻纠纷”。
就算是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哪个男的不打老婆。”
当一个人在大街上被殴打,人们会毫不犹豫地称之为“故意伤害”。
但当同样的暴力发生在家庭内,打人可能变成了“动手”,虐待变成了“闹矛盾”。
责任从施暴者身上剥离分摊给了受害者。
况且,“家务事”是中国社会面对家暴时一块很古老的“免罪金牌”。
“劝和不劝分”的和事佬文化,则是最核心的执行机制。
这种劝和并不是追求平等,而是要求受害者单方面做出让步和妥协,去“适应”暴力的环境。
“为了孩子你忍一忍吧。”
“男人都是这样,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他们认为,关系的存续高于个体的福祉,家庭的完整性要高于一个成员的尊严。甚至有些人默认了暴力是婚姻中一种合理的方式。
他们爱的、想要拯救的不是那个活生生的人,而是那个“完整家庭”的虚拟概念。
尽管我们已经出台了《反家庭暴力法》,但传统观念在不同人心中的烙印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清除。
每一次清晰的指认、坚定的干预、对受害者选择的尊重,都是在稀释暴力的浓度。
真正和谐的家庭,永远无法建立在暴力与恐惧之上。
参考文章:
1.从被家暴到离婚,要几年? ONE文艺生活
2.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 一条
3.别再问她“他为什么打你” 央视网
4.张剑源.家庭暴力为何难以被认定?——以涉家暴离婚案件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03-111.
5.王立民.中国当今家暴的传统法律原因[J].政治与法律,2017,(12):96-106.
6.邓丽.身体与身份:家暴受害者在离婚诉讼中的法律困境[J].妇女研究论丛,2017,(06):1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