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德汽车供应链博弈:德企市场份额现断崖式下滑,裁员潮山雨欲来

德国汽车工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整车巨头销量下滑,零部件供应商节节败退,仅一年间就流失超五万个岗位;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却在电池、软件等核心领域攻城略地,市场份额翻倍增长。面对这场产业版图的剧烈重组,昔日的“汽车王国”是否正在失去主导权?德媒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500

德国汽车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下降,而中国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仅在一年之内,德国汽车行业就已经流失了超过五万个工作岗位,新的裁员潮即将来袭。

 

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像汽车业这样,成为德国经济危机最形象和代表性的缩影。目前受困的不仅是大众、宝马或奔驰等大型整车制造商,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同样面临严重挑战。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子品牌Strategy&提供给《柏林时报》的一项最新研究,自2015年以来,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下滑3个百分点。

 

500

▲图源:Zhou Mu/imago

研究显示,2024年德国供应商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23%,而2015年时为26%。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同期将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2%。而在20年前,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如今,超过四分之的德国零部件供应商计划要么将本地投资转移到国外,要么推迟,更有甚者选择彻底取消投资。《柏林时报》援引专家警告称,德国可能正面临一场真正的“大规模裁员潮”。 那么,德国是否已经在与中国的汽车竞争中败下阵来?

 

Strategy&将德国供应商的困境主要归因于欧洲整车制造商销量下滑。中国市场尤为明显,大众、宝马等品牌正节节败退。与此同时,中国新兴车企更倾向于从本国供应商采购零部件,有些甚至像比亚迪一样,具备独立生产电池的能力。研究专家指出,中国企业领先的关键在于它们能更快完成研发并推向市场。

 

500

▲图源:Hendrik Schmidt/dpa

在电池和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在高精尖的技术领域略占上风,还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中国已经非常彻底地将德国在燃油车时代形成的紧密分工体系和技术专注,移植到了电动化领域。”研究作者强调。相比之下,德国汽车业在转型过程中却迷失方向,未能及时跟上未来增长型技术的发展。

 

面对危机,多位专家警告,德国零部件行业可能面临大规模裁员。事实上,该行业岗位流失已十分严重:仅一年时间,德国汽车业就减少了超过5万个工作岗位。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CAR-Institut)创始人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直言,德国“成本过高、体系过于复杂、缺乏创新”,因此对工业界来说“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导致车企正加速撤出德国。他警告,如果现状不改变,德国汽车业的就业人数可能会从目前的约73万下降到2030年的50万。

 

500

▲2018 年起,汽车行业的销售额略有增长,但自那时起,该行业的员工数量却出现大幅下降。图源:Beratungsunternehmen EY,

车经济研究所(IfA)所长雷因德尔(Stefan Reindl)同样不认为零部件行业能在短期内迎来转机。他指出“当前在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框架条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改变。”柏林中小企业应用科学大学(FHM)的汽车经济学讲师施沃佩(Frank Schwope)则补充称,供应商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措施应对糟糕的业绩,比如像大陆集团那样进行集团业务拆分。他警告说,德国零部件行业未来几年内的岗位数还将“再减少数千个”。

 

尽管如此,Strategy&的研究作者依然保持谨慎乐观。他们指出,德国汽车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经历过类似危机,最终依靠新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当时诞生了系统供应商等新模式,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他们强调,如今德国汽车业同样需要加快研发和生产步伐,更要开拓新的技术领域,而不是仅仅依靠对现有产品的不断改良。

欧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