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3万亿资产光环下:坏账攀升、投诉缠身,涉嫌给学生放贷
在金融市场的浩瀚星空中,宁波银行曾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独特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独领风骚,被誉为城商行中的“优等生”。然而,当时间的车轮驶入2025年,这颗曾经耀眼的星辰却似乎陷入了黯淡,其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与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令人不禁对其未来前景深感忧虑。
宁波银行,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城商行,自诞生之初便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亏损高达16亿元,不良贷款率超过40%。然而,凭借着对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精准定位,宁波银行实现了高速发展,总资产一度突破3.47万亿元大关,跻身“3万亿俱乐部”。但表面的繁华背后,却是核心业绩指标增长的明显放缓。
2024年,宁波银行交出了营收666亿元、净利润271亿元的“成绩单”,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增长动能已大不如前。从2021年到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从28.37%大幅下滑至6.4%,净利润增长率也从29.87%降到10.66%,临近个位数水平。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自2022年以来,宁波银行股价持续震荡下行,市值蒸发超千亿,投资者对其增长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担忧日益加剧。
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曾是其明星板块,尤其是以消费贷为主的个人贷款业务,更是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然而,随着激进策略的推行,这一板块如今却成了隐患最大的领域。宁波银行通过社群营销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大力推销“宁来花”等贷款产品,虽然短期内提升了业绩,但长期来看,却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从2021年到2024年6月,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持续上涨,从1.24%上升到1.67%,几乎是整体不良率的2倍。与行业普遍现象相比,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显得尤为突兀。在披露相关数据的8家上市银行中,仅有2家出现上升,建设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低至0.86%。
面对不良贷款的持续攀升,宁波银行不得不采取频繁甩卖不良资产的方式来改善资产质量。2025年3月,该行公告宣布公开转让信用卡风险债券本金2.75亿元,涉及4692个债务人。而这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10月,宁波银行就曾以0.36折的超低折扣甩卖了一批个人不良贷款,本息总额高达5.74亿元,但起拍价仅有2038万元。
这种大幅折价甩卖的行为,无疑暴露了宁波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之大。财报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宁波银行不良贷款金额逐年增加,2024年9月末更是达到了110.65亿元的新高,较2023年年末增加15.66亿元,增幅高达16.49%。其中可疑类贷款余额57.60亿元,增幅高达36.27%,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宁波银行似乎成了监管罚单榜上的“常客”。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该行就收到6张监管罚单,罚款金额超过500万元。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8月,宁波银行杭州分行因理财经理向客户推介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等问题被罚70万元。不足三个月后,该行又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120万元罚款。
2022年4月,宁波银行总行曾因一系列严重问题被罚款270万元,包括薪酬管理不到位、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绿色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用途管控不严等。2024年4月,台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股权投资”等问题被罚90万元。宁波银行的合规漏洞频现,暴露出其从基层到总行都存在严重的合规管理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宁波银行”的相关投诉超过1600多条,投诉内容主要包括虚假宣传、私自扣费、暴力催收、诱导分期、信息泄露、利息高等情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有用户投诉称在身份为学生期间,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应获得贷款的情况下,仍从宁波银行获得了借款,这无疑暴露了宁波银行在监督管理上的严重不到位。
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到2023年期间,宁波银行收到监管转办投诉量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分别达1071件、1244件和1370件。其中,贷款业务与信用卡业务是被投诉最多的领域,分别占比50%和20%左右。消费者投诉的激增,无疑让宁波银行的口碑持续下滑,市场形象大打折扣。
面对业绩光环的消退、零售业务的滑铁卢、不良资产的累积、合规漏洞的频现以及消费者投诉的激增,宁波银行的未来前景堪忧。在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城商行不如业绩稳定的国有大行更受市场青睐。对于宁波银行而言,个人信贷业务虽然能有效拉动业绩增长,但也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
如何在保持业绩增长的同时,避免被短期利润裹挟而偏离长期发展目标,已成为宁波银行能否成功突围的关键。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宁波银行的转型之路依然艰难且漫长。监管处罚仍在继续,消费者投诉有增无减,股价持续低迷,这家曾被誉为“小招行”的城商行巨头,如今不得不面对规模扩张带来的副作用考验,其未来走向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