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大单有猫腻,麒麟9000C降频不降价?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信创采购“质价比”逻辑失灵。近日,四川省政府采购中心发布“2025年台式计算机框架协议采购更正公告”。根据公告内容,麒麟9000C CPU在价格不变基础上两度降低主频。这种减配竞标的现象被外界质疑为以次充好、价格倒挂,严重背离质价比优先的竞争原则。
不得不说,在招标项目频频爆雷的当下,连麒麟芯片也被人抓住猫腻,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尤其考虑到各级政府“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要求,信创采购乱象再次为业内敲响警钟。
两度降频,报价依然打满?
8月11日,四川省2025年台式计算机框架协议采购征集公告首次公布,麒麟9000C以2.3Ghz主频配置录入标包32。彼时有人发现,这与华为擎云系列原有的2.48Ghz配置明显不符。
直到8月29日的“更正公告”出炉,麒麟9000C在2.3Ghz基础上再次降频,最新配置显示为2.18Ghz,而单价信息依然维持在原价5000元/台。
连续两次减配几乎跌落信创采购标准下限,价格上却始终维持在框采上限,这引起了业内广泛质疑。有人指出,在实际招标中,台式机CPU主频多为2.2GHz以上,麒麟9000C现有配置已经低于平均水平。“如果中标价不变,或存在以次充好的嫌疑。”
此外,根据信创采购要求(政府采购需求标准2023年版),台式计算机最高限价为5000元,便携式计算机限价7000元。麒麟9000C报价始终精确控制在极限水平,这让此次采购“猫腻”更加值得玩味。
业内猜测,招标参数的修改,或证明麒麟9000C高配置产品供应不足。但若以2.18Ghz低配版产品原价入围,可能对招标方造成多重负面影响。
首先,主频是影响处理器性能的关键标准,两次削减主频意味着麒麟9000C性能连续降级,能否达到用户业务需求犹未可知,后续很可能出现“高价买次品”的不利情况;其次,主频降至底部水平的麒麟9000C是否达到安可标准尚且存疑,用户要格外警惕非信创产品混入信创采购名单。
综上来看,尽管目前还未给麒麟9000C打上“不可信任”标签,但这种“降频不降价”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该产品在信创市场的口碑。
质价倒挂,信创乱象频出
随着此次框采变更事件发酵,圈内曝出一系列国产化采购乱象。其中,麒麟、鲲鹏、昇腾等华为系产品赫然在列。
根据相关人士爆料,去年全国多地出现麒麟终端“同货不同价”现象。比如,在山西某单位招采项目中,麒麟终端8核心+16G+512G配置中标价达到了6950元/台。而在浙江某国产化订单中,同样配置的麒麟终端产品竟低至4250元/台。
产品相同区域不同,价格差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700元,这让高价采购麒麟产品的用户十分无措。有人尖锐指出,麒麟终端在各地动辄三分之一的价差浮动,这边低价倾销,那边高价收割,客观上造成了质价倒挂、区域性供应链断档、交付周期延长等隐患。
所谓的“降频不降价”现象,也并非首例。
上半年,在“中央国家机关2025年台式计算机批量集中采购项目”中,华为鲲鹏品牌与麒麟9000C型号CPU再度入围。有人查阅配置信息后发现,相关产品的主频竟也从去年的2.48GHz降至2.3GHz,而采购价显示为4900元,再次逼近信创采购标准上限。
除此之外,昇腾910B芯片同样上演着“以次充好”一幕。
据传,2024年初昇腾910B交付压力较大,某负责人竟在上一版昇腾910芯片加上了空格和B字母,最终当做昇腾910B最新产品售出。后被客户发现问题,供货人用“加空格的910 B不是910B”搪塞开脱,俨然又是一出偷梁换柱的戏码。
当然,从法律层面来讲,这种方式通过钻空子可以占得一时便宜。但在商业道德和品牌口碑上,种种销售和采购乱象,正在严重破坏公共市场规则。
闭环捆绑,最强锁单秘诀?
能够挑战规则的只有规则的制定者。对于华为这种产业链巨头,即便部分产品出现口碑问题,也难以动摇其在局部市场的主导地位。这要归结于全栈闭环模式形成的用户捆绑效应。
据业内人士分析,华为一直在效仿苹果的商业模式,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云计算以及终端产品,扩张出一个独立的完整闭环。不仅可以让公司可以触达产业链上更多的伙伴和用户,还能藉此加速壮大自己的封闭式商业王国,为弱势环节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
“这种模式的锁单能力非常强。”上述人士指出,由于华为本身的闭环系统与主流生态互不兼容,进而可以倒逼客户更加依赖其同体系产品,否则即面临高昂的迁移适配成本。
所以在信创项目中,华为往往会在某个产品环节以低价策略入围,随后力推底层芯片的技术路径。最终用户发现重新切换路线代价太高,只能被动接受其全栈解决方案的渗透。
显然,上述推测不仅印证了麒麟终端“同货不同价”的怪象,同时也解释了麒麟9000C一再降频减配,依然能高价入围信创采购名单的疑问。
需要警醒的是,这种模式正在打破供需两侧的市场平衡。当技术主导权和价格主导权归于一身,闭环主导者天然具备卖方市场优势,下游用户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收割对象。屡见不鲜的“高价卖次品”现象,可能只是这一格局下的冰山一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