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的含义是什么?

在中国现代史中,“国军”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议论和文章中,而“国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

自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中国大部分军队都是从清朝“新军”蜕变而来,北洋政府所管辖的军事基本上被称为“北洋军”,但也带有地域色彩,如皖系、直系,后北洋政府垮台后,这些军队逐步被称为地方军,如川军、西北军、晋军、东北军、粤军、滇军、黔军、桂军、湘军、浙军等,地方或地域色彩更重。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后,并以黄埔军校学生与教职员工为主体成立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也可以成为党军,即国民党军),后又纳入粤军、湘军、滇军、桂军等,扩大了国民革命军,直到1936年,基本上包含全国除中共军队外的所有军队,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才被简称为国军,成为名义上的政府军,由常凯申统一指挥。所以,黄埔军校出身的军人,称呼常凯申为校长,而其他军人则称委员长或委座,这是由于常凯申是黄埔军校的终身校长和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7年,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为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所辖的军队,名义上归常凯申领导和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常凯申只称呼为委员长而不是校长,当然,在特殊场合和人员,称呼过校长(如1942年,林彪在见常凯申时,称呼过,但在公开场合中仍称呼为委员长)。抗日战争中,抗日部队(正规军)都自称为“国军”代表国家进行对日作战,表明对日作战的正当性。汪精卫投降日本后,在南京成立汪伪政府(打着“中华民国”旗号),所辖的伪军(投降日本的国军)也自称为“国军”,表示汪伪政府的正统性。而地处华北的伪军(很多是原北洋军阀领导的军队)只称为“皇协军”,由日本人所辖制,完全是汉奸队伍。在东北和内蒙地区还有一只伪军,就是打着“满洲国”旗号的伪军,受日本关东军辖制,并配合日本关东军和驻华北日军进行所谓的“治安”战。

抗战结束后,1946年,国民政府对全国的军队进行整顿和整编,消除地方色彩,所形成的军队成为中华民国政府军,简称“国军”。“国军”基本上从“党军”转变为“政府军”。

在“国军”中,所谓的嫡系和杂牌,只是一种私下的说法,并没有成文规定。当然,按照编制上说,嫡系部队基本上是甲级部队,大部分杂牌部队是乙级部队(当然原阎锡山和白崇禧的部队也有甲级部队)。不管是嫡系还是杂牌都是政府军,而地方上仍有各种具有地方性的保安团,由地方政府节制。

中共所节制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名义上是“国军”,但只接受中共的领导和指挥。

但在1946年内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军队的名称上就出现变化,八路军和新四军脱离“国军”范畴,统称人民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名称进入历史),并冠以地域色彩后,各地域的人民解放军就成为西北人民解放军、华东人民解放军等称呼,直到1949年,取消地域色彩,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保持到现在。

另外,中共军队在特殊时间和地域也称呼为其他名称。如,日本人投降后,部分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东北,为了配合东北地区外国占领军的外交和政治要求,进入东北的中共军队开始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以便接管东北。直到内战开始,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

对于“国军”,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称他们为“白匪军”,抗战时期,称为“国军”或“友军”,解放战争时期,称为“蒋匪军”。而常凯申称中共军队一直以“共匪”称呼,直到1975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