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 “别人有啥,我们追啥”,现在是 “我们有啥,别人看啥”

​全球第一种带相控阵雷达的无人炮塔电传四代坦克。

乘波体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高速智能全武器无人艇。

完整的打击无人机的多层防空武器

两种激光系统,一种微波反无人机系统。

两种超音速智能无人战斗机。

最新式的智能无人战斗车。

最新式的全频谱电子干扰车。

最新式的洲际导弹东风61。

歼20A/S,歼35/A隐身战斗机。

最新式的舰载预警机。

最新式的武装直升机。

最新式隐身巡航导弹

。。。。。。。。。。。

500

说实话这次阅兵实眼花缭乱和震撼,可以说这次阅兵是划时代的,也将会确立东大国的世界地位,最近一次阅兵就是2019年,当时的除了东风17高超导这种创新型装备外,其他都是跟随型装备,也就是别人有了,我们在后面追赶,所以在阅兵后东风17也被大家热烈的讨论了很长时间,到在2024年底,歼36开始试飞震撼的冲击波到现在都没有停止,然后又是歼50,空警3000......,一波接着一波,本来大家以为这次阅兵应该也差不多了,但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角而已,由于东西太多,先重点解读一下:

500

100式电传动坦克/装甲车

若论此次 93 阅兵给人的直观感受,用就是“眼花缭乱”“震撼心神”  —— 是全世界军事装备的 “划时代节点”,更直白点说,东大国在高端装备以及国家的“世界地位”,经此一阅,已然无需多言。

在 2019 年那次阅兵,彼时的装备体系还带着几分 “追赶” :除了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这类创新装备,其余多数装备仍属于 “别人有了,我们做得更精” 的跟随型定位。也正因此,东风 - 17 才会在阅兵后被军迷翻来覆去地热议 —— 毕竟在当时,能拿出别人没有的,已是提气装备。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东大国的装备研发竟驶入了开加力:2024 年底,歼 - 36 隐身战机首飞来了一次冲击波,歼 - 50、空警 - 3000 接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一次亮都在冲击着外界对东大国军工实力的认知。原本军迷们还猜测,此次 93 阅兵能拿出歼 - 36 同级别装备就已是 “天花板”,没想到,之前的亮相不过是 “冰山一角”,“硬”的东西还有很多。

单说这次阅兵中首次露面的 “100式相控阵新坦”,就足以让全球坦克保持沉默。要知道,2000 年之后,全球坦克发展基本陷入 “停滞期”—— 传统技术路线已摸到天花板:装甲不可能无限增厚(否则体重超标,机动性全废),火炮口径也没法再加大(现有底盘扛不住更大后坐力),各国只能在老坦克基础上 “缝缝补补”,要么升级下火控,要么加层反应装甲,根本谈不上 “代际突破”。

而这次东大国的新坦,硬是把 “停滞期”趟开了 —— 而且装备保密工作做得极严,此前连半点风声都没漏,直到彩排时履带碾过阅兵场,才让外界猛然惊醒:原来科幻片里的坦克是真实的。

从公开画面看,车体重量控制在 35-40 吨,比传统主战坦克轻了近 20 吨,却配了长身管 105 炮 —— 别着急质疑 “炮口威力”,先看它的电传动系统(告别传统机械传动的笨重与低效)、四面相控阵相控阵雷达(驱逐舰才有的东西战场感知范围扩大)、全景分布光电系统(360 度无死角观瞄)、乘员 AR 信息终端(战场数据实时可视化)、主动防御系统(能拦截来袭的反坦克导弹),无人武器站,乘员更是压缩到 2-3 人,内部甚至传出用上了 “带鱼屏” 这类智能化交互设备。单论装甲,业内猜测大概率加了钛合金层 —— 既要减重,又要扛住穿甲弹(东大是钛合金最大生产国)

有人觉得 “105 炮威力不够”, 它走的根本不是传统 “甲弹对抗” 的老路,而是把 “信息化、智能化” 嵌进了坦克的每一个部件。简单说,这新坦是 “节点 + 连接 + 算力 + 打击力” 的融合体,所谓 “信火一体” 只是通俗说法,更准确地讲,它是把单个坦克变成了 “战场信息节点”,能联动无人机、步兵战车、后方火力,实现 “发现即摧毁” 的体系化作战,传统坦克无法和坦克对打。至于俄乌战场上的肆虐无人机,攻击全信息化的坦克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无人机优势是体积小,不易发现,但对于装备相控阵雷达,全景光电系统的新坦克不是啥问题,无人武器站+主动防御系统,都是反无人机的有效装备,如果嫌弃火力不足,可以增加自动霰弹枪,命中率还能提高,

反观其他国家,别说造了,就算看明白这新坦的学问,恐怕都得花上几年时间,最后也只能 “站在边上看看”,连跟风的资格都未必有。

100式新装甲车也应该是和新坦用的同样地盘,由于是电传动,变为步兵战车非常,方便,车载炮应该是35之40毫米,还增加了对空搜索雷达,对于无人机的搜索毁伤距离不会低于3000米,这样和新坦克形成了对无人机多层级的防御,后面增加了多轴无人机,这也太过份了吧!同时新坦的 “底气很足”,以前技术能力不足的时候,往往抽到全国力量公关,但这种做法在量产时候就遇到大问题,但现在 国内新能源车一年 3000 万辆的产能,

自然就出现最先进的车载电传动、智能化控制技术;从芯片到传感器,从新材料到精密制造,全产业链条已经成熟到让其他国家 “望尘莫及”—— 现在全球多数国家连自主研发车载智能系统都放弃了,要么从东大买现成的,要么干脆不搞,而东大国刚好有这个 “全产业链优势”,不用在坦克上才怪。

至于有人担心 “这么先进的装备会不会太贵,没法普及”,其实是想多了 —— 东大国的工业产能摆在那,3000 万辆汽车都能造,坦克的核心部件批量生产根本不是问题,“好用又不贵” 从来都是我们的优势。

500

多种类型无人机

当看到这么多无人机感觉是不是搞的有点多了,但这个也确实符合无人战斗机特点,是对有人机 “全能路线” 的一个颠覆 —— 它走的是 “走长尾路线” 往专业方向发展,属于全新赛道。

500

现在的有人战机既要挂着空空导弹打空战,还要能隐身吗,又要带精确制导炸弹对地攻击,还得装电子战吊舱干扰敌方信号,恨不得把整个作战体系的功能都塞进一个机身里。

可这么一来代价极高,机身重量一涨再涨,比如某款重型战机空重就接近 20 吨,挂满弹药后更是 “负重前行”;维护保养也跟着变复杂,系统的检测就得动用专门设备,每次起飞前的检查流程能排满几页纸;最关键的是造价,动辄上亿美元一架,摔一架、损一架都让人心疼,根本没法大规模部署。

500

但无人战机从设计之初就没走这条 “全能老路”—— 它的核心定位是 “可消耗的作战节点”,把功能拆解开,让每一款无人机只干一件事,把 “单项能力” 做到好。

就像已经列装的攻击 - 11,它的任务清单里没有 “空战” 这项,它的任务 “精准打击”:机身设计成飞翼布局,隐身性能极致,肚子里的弹舱专门适配钻地弹、子母弹这些攻坚武器。它不用考虑空中只需要凭借隐身优势突防,把弹药精准投送到目标头顶,完成任务后能返航就返航,就算在战场受损,也不会有人员伤亡的风险,作战性价比远超有人机。

500

新高速无人机,采用了箭簇布局,具备高机动性能 —— 要么当 “空中拦截者”,要么做 “忠诚僚机”。凭借轻量化隐身机身和高速机动性,它能内部挂着近距格斗弹,在空战中拦截敌方的预警机,巡航导弹、无人机,甚至缠住敌方战机为己方有人机创造机会;也可以歼 - 20 战机协同作战,能冲在前面做敢死队,一旦遭遇敌方火力,可以凭借高机动性摆脱攻击,又能通过数据链把战场信息实时传回,

发展有人机,追求材料强度,零件精度,这些 “高性能指标” 直接关系到飞行员安全和单机作战能力。但无人机不一样,它的定位是 “可消耗的作战单元”,不是要和敌方战机拼单机性能,而是要在体系作战中发挥 “性价比优势”。但全世界和东大国比产能,就那啥吧.......

劝其他国家放下执念,才能天地宽!

阅兵之后 世界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或许全世界都将感叹,力量被掌握在了文明手里!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