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供保障到保障升级 青岛探索新就业群体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青岛已推出暖“新”举措160余项,开展关爱活动800余场次,涵盖权益维护、住房保障、技能提升等多方面。各区市也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友好商圈”建设、青年夜校等具体措施。但需要认识到,这些措施多数仍停留在福利供给层面,尚未触及劳动关系的结构性改革。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城市烟火,却长期困在“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前景不明”等地带。青岛用160项暖“新”举措撕开一道口子,然而真正的考题是:如何把“暖心驿站”升级为“制度护栏”?
新就业群体面临的不仅是“休息难、吃饭难”等表面问题,更是深层次的制度性困境。劳动关系认定难是核心问题——多数平台通过协议设计将劳动关系转化为民事合作,规避用人单位法定义务,导致劳动者陷入维权困境。这时,法治保障才是权益保护的坚实后盾。今年6月,青岛市北区公布首批法律服务站点,动员区内律师事务所,由专业律师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和诉讼费用折扣。组织专业律师团队每周固定两个半天时间,在全区27个服务站点坐班服务,累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1200余人次。法律咨询服务值得肯定,但个体劳动者面对大型平台时仍处于绝对弱势地位,需要更强有力的集体谈判机制和监管干预。
社会保障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难以享受正常休息休假。由于劳动关系模糊、流动性强等特点,许多人未被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参保率较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遭遇疾病、工伤等风险时,获得社会保障不足,自身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相对较大。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1月,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有效期3年。解决新就业群体“保不上”问题,切实降低了其职业风险,职业伤害保险则对无劳动关系的职业人群实现全覆盖。这一创新举措取得良好效果,但仍需持续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重申了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强制性,统一了司法裁量标准。与此同时,平台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淘宝闪购和饿了么陆续发布一系列与外卖配送员相关的举措:先是宣布全体骑手升级为“城市骑士”,全面升级骑士保障、激励、关怀和发展体系;紧接着,阿里和蚂蚁旗下多个品牌共同加码奖励骑士的爱心善举,支持遭遇危困的骑士家庭。这些变化表明,当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获得更好的保障和发展空间。
诚然,我们也要看到,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目前对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政策效力还相对有限。当时社会背景与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在劳动用工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劳动用工模式的灵活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现行法律滞后于实践发展,对一些涉及新就业形态的重要法律概念、权利义务关系等尚未明确,难以有效回应新就业形态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新就业形态工作时间灵活、入职门槛低的特点,虽然激发了劳动积极性,但也影响了劳动质量的提升。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通道,劳动者难以获得长期发展能力。
发展赋能的路径探索应该提上日程。今年,《青岛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应运而生,提出建立零工市场与综合服务站,以应对就业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同时,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升就业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让求职者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更加精准化。此外,要强化关爱服务保障,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加强职业培训,开设免费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技能,提供更稳定的发展空间。以青岛邀请他们做社区“平安合伙人”为例,下一步,如何把“城市骑士”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流动网格员”,需要更长效的激励与晋升通道。
“暖心驿站”可以遮风挡雨,“制度护栏”才能托底一生。这需要政府、平台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一个权利明确、保障有力、发展可期的制度环境,让新就业群体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和共享者。只有当每个劳动者都能享有尊严生活和全面发展机会,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幸福家园。
信网评论员 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