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酒李渡不再是中国第四大酱酒品牌了

500

珍酒李渡不再是中国第四大酱酒品牌了。

作者:李淼淼

编辑:贾 明

500

8月22日晚,珍酒李渡(06979.HK)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营收同比下滑39.6%、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39.8%的双位数跌幅,曾借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宣称“中国第四大酱香型白酒品牌”的企业,正式告别规模扩张的黄金时代。

营收同比下滑39.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3.5%、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39.8。这三组核心数据创下珍酒李渡上市以来最差半年成绩单。

500

▲2025年珍酒李渡半年报

01

收入利润双下滑:

39.6%营收跌幅下的经营失血

珍酒李渡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呈现“断崖式下滑”。财报显示,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1.33亿元减少16.36亿元,同比降幅39.6%。归母净利润5.7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52亿元减少1.77亿元,同比下滑23.5%。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6.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18亿元减少4.05亿元,同比跌幅更深至39.8%。这三组核心数据不仅全面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差半年度业绩。

其中,归母净利润23.5%的跌幅显著低于经调整净利润39.8%的跌幅,并非经营改善所致。2024年上半年以权益结算的股权激励费用达2.66亿元,2025年同期仅3843万元,减少2.28亿元。若剔除这一非经营性因素,真实盈利能力下滑幅度与营收基本持平,盈利质量无实质性改善。

此外,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4年同期的5.75亿元转为-3.22亿元,同比骤降156.1%,意味着“营收转化为现金”的核心能力失效,经营循环出现梗阻。为缓解经销商压货严控发货节奏,导致经销商打款意愿暴跌(经销商收入同比降41.8%)。但生产端未同步收缩,存货规模从2024年末的75.03亿元增至80.17亿元,新增5.14亿元库存进一步占用资金。

500

▲2025年珍酒李渡半年报

其中,高毛利的高端产品营收同比下滑47.3%,毛利率同比降2.2个百分点至67.7%。次高端产品营收下滑41.6%,毛利率微升2.4个百分点至65.7%。中端及以下产品营收下滑30.9%,毛利率升2.6个百分点至46.8%。这种“高端大幅下滑、中低端相对抗跌”的结构,拉低整体毛利率提升幅度。从2024年同期的58.8%仅微升至2025年的59.0%,印证“聚焦次高端及以上”战略失效,消费降级下未能守住核心价格带。

02

品牌矩阵:

从“三驾马车”到“全面失速”

珍酒李渡曾构建“珍酒为核心、李渡为突破、湘窖/开口笑为区域支撑”的品牌矩阵,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战略失效,四大核心品牌无一正增长,主力品牌珍酒的下滑直接让“中国第四酱酒品牌”定位失去支撑。

珍酒作为酱香型白酒主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14.9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7.02亿元减少12.1亿元,同比下滑44.8%,营收占比从2024年同期的65.4%降至59.7%,降幅超整体营收且占比收缩。

更关键的是,2023年、2024年财报均明确提及珍酒“按收入计连续两年维持中国第四大及贵州省第三大酱香型白酒品牌”,2025年半年报删除该表述,仅模糊提及“持续优化酱香型产品结构”,侧面印证其放弃“第四酱酒品牌”定位,市场地位被习酒、郎酒等挤压。

珍酒高端产品(如珍三十、珍五十系列)营收同比下滑51.2%,毛利率同比降0.9个百分点至58.3%。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珍·2020真实年份酒”“珍五十系列纪念酒”等新品,财报未披露收入贡献,仅强调“建立价值创造机制”,佐证新品未形成有效销量支撑,高端化尝试失败。

李渡以9.4%的营收降幅成为“表现最优品牌”,但增长质量堪忧。财报数据显示,李渡平均售价从2024年同期的492.0千元/吨降至348.9千元/吨,同比暴跌29.1%,毛利率仅微降0.3个百分点至66.5%,通过压缩渠道利润或降低基酒成本维持毛利率,而非产品升级或品牌溢价。

李渡核心的体验店数量从2024年末的1097家降至2025年6月末的1025家,减少72家,与“通过体验店实现全国化扩张”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全国化进程停滞。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李渡高粱1965”“李渡王系列水晶蓝及满堂红”等新品,虽针对宴席场景,但未扭转区域依赖,江西市场收入占比仍超80%,省外拓展无实质进展。

500

▲2025年珍酒李渡半年报

湘窖2025年上半年营收2.7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52亿元减少1.75亿元,同比下滑38.7%,毛利率微降0.1个百分点至58.7%。核心产品“龙匠系列”受消费环境制约增长停滞,新品“铁盖龙匠·红蕴”未打开局面。

开口笑表现更差,营收0.8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24亿元减少1.43亿元,同比暴跌63.9%,毛利率降4个百分点至41.7%。受湖南本地餐饮及宴席需求不振、区域竞品挤压,在中端市场丧失定价权,收入近乎“腰斩”。

03

渠道生态恶化:

经销商流失516家与“万商联盟模式”

渠道是白酒企业“生命线”,珍酒李渡2025年上半年渠道生态严重恶化,经销商流失、库存高企、预收款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2025年6月末总经销商数量7119家,较2024年末的7635家减少516家,同比降6.8%。分类型看,直接触达终端的零售商从3334家降至2835家,减少499家,降幅15.0%。体验店从1097家降至1025家,减少72家,降幅6.6%。仅经销合作伙伴增加55家至3259家,但这类渠道以分销为主,无法提升终端动销,终端铺货率从2024年同期的68.3%降至52.7%,下降15.6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预收款余额14.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7.9亿元减少3.6亿元,同比降20.1%;较2024年末的17.6亿元减少3.3亿元,环比降18.8%,表明经销商打款意愿显著下降,对未来信心不足。

为缓解渠道压力,公司2025年6月推出“万商联盟模式”,声称“应对渠道价格体系恶化、经销商利润压缩”,但截至6月末,加入联盟的经销商仅128家,占总经销商数量的1.8%,且集中在江西、湖南传统区域,未形成全国效应。

事实上,全球发售所得款中“业务运营自动化及数字化转型”分配24.95亿港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仅动用3.32亿港元,未动用21.63亿港元,占比86.7%,数字化转型滞后导致无法有效监控渠道库存,进一步加剧渠道混乱。

珍酒李渡的困境是次高端白酒企业的缩影。2025年上半年59.7%的白酒企业利润下滑,60%面临价格倒挂,头部企业凭品牌与渠道优势抢占份额,中小酒企陷入“增长失速-渠道流失-现金流恶化”循环。

2025年半年报的成绩单标志珍酒李渡正式告别“中国第四酱酒品牌”光环,进入调整关键期。

“万商联盟经销商增长数据”“高端产品销量复苏情况”“经营活动现金流能否转正”,这三大指标是判断珍酒李渡能否走出困境的核心依据。对于行业而言,白酒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期,唯有摒弃战略浮躁、夯实经营基本盘,才能在“强者恒强”格局中立足。

头图来源|珍酒李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