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被伊利蒙牛打的“节节败退”

500

营收利润双崩、海外业务拖垮,昔日乳业巨头为何沦为“掉队者”?

作者:李淼淼

编辑:贾 明

光明乳业这份156页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看不到半点乳业巨头的底气,被伊利、蒙牛“按在赛道上摩擦”。

在2025年上半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仅同比减少0.3%的温和复苏背景下,光明乳业却交出了营收利润双降、现金流靠“卖地续命”、海外业务十年不盈利的“灾难级”半年成绩单,曾经的低温奶优势荡然无存,在头部企业的夹击中,正从乳业第一梯队加速滑向边缘化,可以说是被打的“节节败退”。

500

▲光明乳业2025年半年报

01

营收利润双降:

连行业平均水平都追不上,核心业务“溃不成军”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营收124.72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是全国乳制品产量降幅(0.3%)的6倍多。在消费复苏、乳制品需求稳步回升的大环境下,深耕行业数十年的老牌企业,连“跟上行业节奏”都做不到,足见其市场竞争力已弱到骨子里。更刺眼的是利润端的崩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7亿元,同比骤降22.53%;扣非后净利润更同比大跌27.79%,营收微降却引发利润“雪崩”,直接暴露核心经营能力早已“千疮百孔”。

报告期内营业成本101.21亿元,仅同比下降0.7%,远低于营收降幅,这意味着要么是高毛利的高端低温奶卖不动了,要么是只能靠低价促销换销量,前者是产品吸引力丧失的铁证,后者则是“饮鸩止渴”的无奈。

500

▲光明乳业2025年半年报

即便公司拼命压缩费用,销售费用13.62亿元、管理费用4.08亿元、财务费用1.0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36%、12.56%、16.72%,仍挡不住利润崩塌,这种“降本也不盈利”的困境,恰恰印证光明在产品溢价、成本控制上已被伊利、蒙牛甩开很远了。

当伊利、蒙牛靠金典、特仑苏等高端产品维持利润韧性时,光明连基本的盈利底线都守不住,“掉队”早已不是偶然。

财报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7亿元,同比大增82.28%”的亮眼数据,细看之下全是“水分”。报告明确提及,现金流增长核心原因是“收到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578号、580号两地块的搬迁奖励款”。

这是典型的非经常性收益,和乳制品生产销售的主营业务毫无关系。若剔除这笔“卖地钱”,光明主营业务现金流大概率为负,连“自我造血”的能力都没有了。

期末存货32.71亿元,同比增加6.2%,乳制品保质期短,存货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埋下后续减值隐患;信用减值损失-959.23万元,同比暴增8倍,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急剧加剧,下游经销商、商超的回款能力持续恶化。

一边是存货压仓,一边是回款困难,光明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已降至冰点。而伊利、蒙牛凭借强大的渠道管控能力,既能保持存货周转通畅,又能严控应收账款风险,现金流“含金量”远非光明可比。光明靠非经常性收益粉饰的现金流,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掩盖不了主营业务的资金困境。

02

海外业务:

新莱特持续亏损,国际化成“笑话”

2010年光明高调布局新西兰新莱特,本想打造“海外增长引擎”,但财报显示,15年过去,新莱特仍在“拖后腿”。2025年上半年,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39.50亿元,同比仅增长1.96%;净利润-0.63亿元,即便“同比减亏55%”,本质还是“亏多亏少”的问题,连“扭亏”的影子都看不到。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新莱特占用光明境外资产71.3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31.49%,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换来的却是持续亏损,堪称“战略败笔”。

500

▲光明乳业2025年半年报

新莱特的困境,是光明国际化战略失败的缩影。在新西兰本土,它打不过恒天然,在中国市场,其奶粉、奶酪产品缺乏品牌认知,拼不过伊利、蒙牛的本土化产品。

在东南亚市场,又因渠道薄弱难以突破。报告中提及的“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北岛业务战略调整”,不过是无济于事的“小修小补”,连基本的成本控制、供应链协同都做不好,这样的海外业务,早已从“增长点”沦为“财务包袱”。当蒙牛通过收购贝拉米、伊利布局东南亚工厂实现盈利贡献时,光明的国际化之路,早已被远远甩在身后。

03

子公司利润下滑:

区域市场失守,收购小西牛成“累赘”

光明的区域子公司,正在成为利润“黑洞”。据财报显示,黑龙江省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核心子公司,净利润同比全部下滑,核心原因均为“毛利率下降”。

这意味着在区域市场,光明要么被伊利、蒙牛的低价策略打垮,只能跟着降价促销,要么是原料奶采购成本失控,连基本的成本管控都做不到。唯一盈利增长的光明牧业有限公司,靠的还是“生奶毛利率上升”,但上游牧业的这点利润,根本填不上下游乳制品加工的亏损窟窿,产业链利润分配完全失衡。

2021年光明高价收购的小西牛,连业绩承诺都没完成。该财报披露,小西牛2022-2024年累计扣非净利润完成率仅93.32%,当时光明寄望通过小西牛抢占西北市场,如今看来,不仅没抢到份额,还得为标的“不达标”买单,收购时的溢价很可能变成未来的商誉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

而伊利、蒙牛通过自建工厂、精准并购,早已实现区域市场深度渗透,光明的区域子公司,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

04

结语:

光明的“中年危机”,是“不思进取”的必然

看完156页光明乳业的财报,看不到光明乳业任何“破局”的希望。低温奶优势被稀释,常温奶毫无突破,海外业务拖垮整体业绩,子公司持续掉队,现金流靠卖地支撑,甚至向光明食品集团采购糖的金额占同类交易94.17%,关联交易依赖度畸高,上市公司独立性堪忧。

曾经的“乳业老大哥”,如今在伊利、蒙牛的冲击下,没了当年的锐气,既未在高端化上持续发力,也未在年轻化、场景化上找到突破口。研发费用6.22亿元,同比增长41.49%,却没推出一款能打的新品。

光明的“节节败退”,不是因为行业竞争激烈,而是源于自身“不思进取”。在乳制品行业向高端化、细分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光明既没抓住趋势,也没补齐短板,反而在旧有路径里“打转”。

若再找不到核心竞争力,这家昔日的乳业巨头,恐怕只会在“掉队”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彻底被市场遗忘。

头图来源|光明乳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