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藏了一座神秘的小城,没去过千万别说来过新疆!

500

500

当第一缕晨光吻上巴里坤的雪岭,草原便从沉睡中舒展了眉眼。

风裹着松涛的低语漫过草甸,羊群像散落在绿毯上的珍珠,而远处的湖泊正映着天空的蓝,把整个天地都酿成了一首流动的诗。

这里的每一粒沙都藏着故事,每一阵风都带着传说。当你踩在石板上,站在草原里,远眺湖泊时,它们都在诉说着——欢迎来到巴里坤。

500

500

草原放歌,邂逅自然之美

1

巴里坤草原:天山最温柔的褶皱

作为新疆第二大草原,巴里坤草原如同一块无边无际的绿色绒毯,铺展在天地之间。

雪岭的轮廓在远处洇成淡青,脚下的草甸漫成无边的绿,像被风铺开的锦缎,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一丛丛地亮到天边去。

500

哈萨克族的毡房三三两两地支在草坡上,炊烟斜斜地织进天光里。

冬不拉的调子混着马奶酒香漫不经心地飘过来,和着马蹄踏过草地的轻响,都被风一寸寸地揉碎,轻轻落在牧民的歌声里。

偶尔有鹰隼掠过晴空,翅膀划开蓝得透明的天,影子投在草原上,像给这幅安静的画,添了一笔灵动的批注。

漫步在草原上,脚下是柔软的青草,头顶是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

这里没有别的,只有风与草的私语,人与大地的相守。就像一首写在天地间的长诗,每个字都带着自然的呼吸。

500

2

巴里坤湖:天山垂落的宝蓝石镜

如果用豪迈奔放来形容巴里坤草原,那么形容巴里坤湖的词汇将会是——温柔婉约。

这是一块被天山雪水浸润过的蓝宝石。风掠过湖面时,会掀起细碎的银鳞,此时,阳光就踮着脚尖在水面翩翩起舞。

500

湖畔的花草在风里轻轻摇晃,远处的雪山把影子沉进湖里,便成了水底绵延的玉脉。连云影落进来,都带着几分澄澈的诗意。

湖畔湿地芦苇丛生,是水鸟的乐园。春夏秋三季,大雁、野鸭、白鸥等无数水鸟在这里生息繁衍。

它们时而在湖面上嬉戏,时而展翅高飞,为宁静的巴里坤湖增添了无限生机。

站在湖畔,看天光与湖色连成一片,仿佛天地都被这抹蓝温柔地拥抱着。

时光在这里也变得柔软,跟着水波轻轻荡漾,把过往的故事都融进了这汪湖水里。

500

3

怪石山:时间未写完的狂草

从巴里坤湖出发,前往西北方向约60公里处,便能邂逅充满神秘色彩的怪石山。

怪石山是巴里坤大地上一尊沉默的雕塑,风与时光是它的雕刻师。

那些嶙峋的巨石,像是被天工随手堆叠,又经千万年风雪打磨,棱面折射着戈壁的烈日,缝隙里却藏着月光浸润的微凉。

500

它们有的如猛兽半蹲,脊背驮着岁月的刻痕;有的似残碑矗立,沉默中仿佛还回荡着古丝路的驼铃。

风穿石而过时,会哼出独属这里的调子,时而低回如远古的私语,时而激昂似荒原的呐喊。

从山巅俯瞰,脚下的石群像被时光凝固的浪涛,远处的草原与雪山作了背景,更显得这方山石带着几分桀骜的孤绝,却又在天地间美得坦荡。

此外,山腰处有被牧民称为“圣水泉”的清泉。

泉水清澈甘甜,终年不涸,被当地牧民视为是吉祥、祛邪、祛灾、祈求好运的象征,这也为怪石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500

4

西黑沟:自然攒起的翡翠锦囊

西黑沟位于巴里坤古城南8公里处,是一处藏在深山里的世外桃源。它似一条绿色的丝带,由西向东绵延20余公里,在天地间舒展着独有的风姿。

西黑沟,因沟内森林茂密,即使在白天,光线也较为昏暗,难见天日,故而得名。

这里山山奇妙,峰峰有景,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

漫步其间,原始的松柏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松涛声此起彼伏,沟内溪流潺潺,清澈见底。

溪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时而形成小小的瀑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一首美妙的山间交响曲。

即使在严冬飞雪时节,这里依然松色不凋,满沟青绿,蕴藏着一片盎然春意,也因此被誉为巴里坤“老八景”之一的“黑沟藏春”。

500

500

风情探秘,触摸历史脉络

1

巴里坤古城:岁月沉淀的记忆

巴里坤古城,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由汉城和满城组成,城墙是新疆保存最为完整的夯土城墙之一。

赭石色的夯土城墙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墙缝里钻出的芨芨草,还在摇晃着明清时的风。

城门洞下的青石板被马蹄踏得发亮,仿佛能听见当年商队的驼铃,从丝路的尘烟里漫过来。

500

十字街心的老槐树华盖如荫,树影里藏着驿站的吆喝、兵卒的脚步声,还有姑娘们银饰碰撞的脆响。

夕阳斜照时,城墙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古城伸出的手臂,轻轻揽住了草原的辽阔与雪山的清寂。

这里的时光走得慢,慢到一砖一瓦都记得住过往——记得戍边将士的家书,记得驼商行囊里的茶香,记得月光如何漫过城楼,把这座古城照得温润。

如今风穿过街巷,依然带着历史的体温,仿佛每一块老砖都在低语:留下来吧,听古城把岁月酿成的故事,慢慢讲给你听。

500

2

哈萨克民俗博物馆:游牧文化的殿堂

在巴里坤草原的臂弯里,哈萨克民俗博物馆像一座被时光温柔守护的毡房,静静铺展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踏入馆内,仿佛能听见馆内每一件展品都在低吟——那是游牧人逐水草而歌的岁月,是毡房里流转的烟火,是马背上承载的千年传奇。

一楼的民风民俗展厅,宛如一幅绚丽的生活长卷。

巴里坤地形沙盘、浮雕墙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山川轮廓与历史脉络,而民族乐器、服饰、生产生活用品等展品。

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楼的自然资源展厅,仿佛是大自然的微缩景观。500余种动植物标本、工农业产品、矿产等展品,展示了巴里坤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生机。

巴里坤哈萨克民俗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之所,更是哈萨克文化的传承之地、民族情感的凝聚之处。

它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位游客,让人们在时光的回廊中,领略哈萨克族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500

500

舌尖盛宴,品味巴里坤味道

500

1

羊肉焖饼:舌尖上的招牌美味

来到巴里坤,一定不能错过羊肉焖饼这道招牌美食。

鲜嫩的羊肉经过精心炖煮,汤汁浓郁醇厚,再将薄饼铺在羊肉上焖制,让饼子充分吸收羊肉的汤汁,变得鲜香劲道。

一口咬下去,羊肉的鲜嫩与饼子的麦香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无论是在热闹的餐馆,还是在温馨的农家乐,都能品尝到这道充满巴里坤特色的美食,每一家的做法或许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那份浓浓的家乡味道。

500

2

巴里坤八大碗:传统美食的历史传承

具有巴里坤本地特色的“八大碗”,是从清代延续下来的传统美食。

它最早源自满汉全席的下八蒸,后根据当地牛羊肉的鲜美特点,发展出了巴里坤特色。

八大碗包括牛肉丸子、夹沙、羊肉烧条子等,基本上以当地产的食材为主,讲究色香味形俱全。

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巴里坤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招待宾客的佳肴。品尝八大碗,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在品味一段历史。

500

当最后一缕夕阳吻过巴里坤的山峦,草原便浸在琥珀色的余晖里。

牛羊归栏的蹄声轻叩大地,毡房的炊烟与云霞缠绵,连空气里都浸着草香与时光的醇厚。

风带着草香掠过耳畔,像谁在轻声说:这里的每一粒沙都藏着故事,每一朵云都在等你驻足。

若你也向往这样的辽阔与纯粹,不妨把脚步交给这片土地。

毕竟,有些风景,值得用目光收藏,用心灵记住——比如巴里坤,比如此刻。

风正温柔,山正沉默,而巴里坤的所有美好,都在等着你亲自赴约。

-END-

审核主编:刘美仪

副  主 编:许露琪、穆尼热、努尔扎代木

版      块:一眼新疆

版      主:葛梦丽

作      者:倪舒悦

校      对:江彩霞、阿比代

排      版:阿依图玛尔

后      台:乌米古丽苏姆

图片来源:公众号、摄影师曹新加、摄影师杨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