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六年级语文课本目录,我感觉革命历史内容太多了点
9月鹰飞,神兽归笼。
今天看到了新教材,照例先翻语文课本,看完以后,有一个感觉,这课本收录的文章,是不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太多了点?

大家看目录,一共25篇课文,从内容上来看,基本涵盖了古诗文,现代诗歌,白话文,国外名著,以及科普类,说明文,各种文体都有,当然主要偏重现代白话文,古诗文总的来说偏少,只有2篇古诗词共6首,加一篇课外阅读3首古诗词,一篇简略文言文;然后科普类略多点,第三单元3篇,第七单元3篇,共计6篇文章都属于此,此外现代白话文选了老舍等人4篇,还有一篇托尔斯泰经典文章《穷人》,剩下的全部都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了。



在25篇课文内容里面,各类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占了10篇,差不多是一半比例,从内容长度来看,更是接近了一半篇幅。第二单元开宗明义,“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这些红色革命题材内容,在我们80后那代,也就是差不多30年前,40年前,就是语文课本的老熟人了,像《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几篇,还有叶挺的《囚歌》,也是经典,我现在都还有印象。
至于其它几篇,比如《灯光》,《毛主席在花山》,似乎当年没有出现过。
这说明,现在这本语文教材,红色革命历史内容,比我们当年还增加了一些。
有增就有减,我感觉现代经典白话文的散文和小说选段,似乎就显得少了点。尤其是这篇教材里面,居然没有一篇鲁迅的文章?这实在是有点令我惊讶。在我印象当中,似乎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每年语文教材,至少都有一篇鲁迅文章,最早的是《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然后《少年闰土》,《社戏》这几篇都是耳熟能详,这些都是稍短的散文,到高中以后,鲁迅几篇经典小说《阿Q正传》、《药》、《孔乙己》、《祝福》,几篇经典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纪念刘和珍君》,都是必读,某些篇章都是必背。
因此这篇六年级教材,含迅量居然这么低?实在有点友邦惊诧啊。
难道是鲁迅在语文教材领域失宠了?
但我看了其它版本六年级语文教材,《少年闰土》还是在的嘛。而且仔细看了,似乎这个版本语文教材,红色革命题材内容也不像沪教版那么多呀。就只集中在第二单元5篇。


这个选编,到底是什么考虑,就不得而知了。
但我觉得吧,红色革命历史题材课文,在如今教材上搞这么多,似乎有点不那么与时俱进啊。
当然,我不是说爱国教育。
而是都已经建国70多年了,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内容,更是差不多90年前的历史了。
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课本内容,并非是经典的现代白话文写作,至少肯定不能和鲁迅文章来比,和老舍、沈从文、汪曾祺这些白话文高手相比,反正从内容角度,算不得经典写作典范。
那么,唯一选入教材的理由,无非就是加强红色革命历史教育了。
问题在于,语文教材不是历史教材啊,要搞爱国教育,搞历史教育,是不是可以单独出一本?
再说咯,就算是要加强爱国教育,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建国以后取得的成就,也要与时俱进吧,总不能一直是这些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的红色革命题材啊。
我们80后当年语文教材是这些内容,怎么30多年过去了,还是一直都这些内容呢?
比如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我们80后小时候,天天看各种主旋律老电影,像《闪闪的红星》啊,《地道战》,《地雷战》这些,小时候看得津津有味


但这些电影大多数拍摄于7、80年代,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电影。
如今的主旋律电影,虽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还在拍,《建国大业》三部曲,《长津湖》,但如今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也有了新的内容,比如建国70周年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还有《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这些,才更接近这个时代,甚至于《流浪地球》也被称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了,《人民日报》都连续发文报道。


这才是更加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呀。
要有点新内容,新面貌,新成就啊。
总不能还一直在讲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如何艰苦吧?
我们毕竟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啊。
还非得让现在的孩子,去学习80多年之前,90年前那段历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在语文教材上来进行这种红色教育,多多少少,是不是有点不够与时俱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