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麻雀群经常收留流浪鹦鹉?难道是为了让老鹰一眼锁定被害靓仔?

撰文 | 乌其多

审校|Cloud

在蹦蹦跳跳的麻雀群里,你可能经常会发现那么一两只家养飞跑出来的虎皮鹦鹉、牡丹鹦鹉、七彩文鸟等等小可爱跟着讨生活,小米一撒,吃食吃得头都不抬。

有人就说啦,这就是麻雀群故意找来的颜色鲜艳的显眼包、替死鬼。

当老鹰、野猫等天敌来袭时,就能够一眼锁定被害靓仔,从而为自己逃生争取时间。

真的是这样吗?

小麻雀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实际上家养逃逸出来的鹦鹉,比如虎皮鹦鹉或者牡丹鹦鹉,原产地都不是中国。它们更大可能是主动找到了本地生存向导和保镖,是聪明的机会主义者,而非被裹挟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森莺与山雀之间:山雀是森林里的社交恐怖分子,哪个犄角旮旯都有它们,还喜欢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以至于很多种类鸣禽都能听懂它们在叫什么,经常加入它们的小团体四处游荡。

当一只迁徙途中的森莺抵达一片陌生森林时,它往往会第一时间混入山雀群里,跟着“当地人”找到最好的食物和水源。

500

图源:书籍《何以为鸟》

回到麻雀,麻雀群为啥这么丝滑地接纳虎皮鹦鹉?

显然,小麻雀们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找“鲜艳的替死鬼”的算计能力。

混群这种行为是长期进化产生的本能,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几率,而非牺牲某个个体。

在自然界,麻雀其实更喜欢和文鸟属、鹀科等体型和颜色更接近的小鸟在一起,比如十姐妹、灰头鹀。相比之下,麻雀群对虎皮鹦鹉的态度更偏向被动容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500

麻雀和灰头鹀    图源:science of birds

除了麻雀和山雀,其他雀科动物比如南非麻雀与红头火雀,它们也经常混在一起。

500

 图源:science of birds

不限于体型小的鸟,一些中等体型的、特别是喜欢在泥滩上、海洋里觅食的滨鸟和海鸟也是如此。

500

滨鸟混群    图源:science of birds

由上可见,不同鸟混在一起的现象非常常见。我们之所以对麻雀的混群效应格外关注,纯粹是因为麻雀本身是我们最常见的鸟而已。

鸟类混群背后的机制

这种混群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家人式接纳,而是权衡利弊的选择。

首先,更多眼睛就意味着更少风险,更容易提前发现捕食者,一只鸟发出警报,整个鸟群都能受益。

同时,就像一大群角马或者羚羊很容易让狮子失去目标猎物一样,一大群鸟也会产生稀释和迷惑效应,让捕食者更难锁定单一目标。

其次,通过信息共享觅食效率也会增加,不过这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食性相似的鸟,它们的“利它性”相对不高。

比如麻雀和文鸟、鹀鸟这三种杂食性鸟类在一起啄稻谷的时候(文鸟更偏植食,鹀鸟春夏偏植食、秋冬偏肉食)。它们的集群更偏向于取食聚集(feeding aggregation),也就是说主要是被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所以集中到了一起。

很多滨鸟的集群也是如此,虽然鸟多腿长,更容易把小螃蟹、小鱼虾等从藏身之地赶出来,但本质上食性差异并不大,所以也都属于取食聚集。

500

斑尾塍鹬、三趾滨鹬混群    图源:wiki

第二种则是更具有合作意义的食虫类鸟的混群。

当这类混种鸟群在觅食时,每个物种通常瞄准不同的猎物:一种可能吃蜘蛛,一种可能吃毛虫,一种可能吃虫卵。这就意味着个体鸟类之间的竞争会更少。

很多专家认为,只有食虫类鸟的聚集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混合物种鸟群(mixed-species flock)——正因为在食物上没有太大竞争关系,所以食虫类鸟会作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一起到处移动。

这样的鸟群通常只包括 10 到 40 只个体,偶尔会超过100只。

最后,到了冬天很多小型鸟还有取暖需求,所以很多鸟类混群现象也会体现出季节性特点。

以上其实只是对鸟类混群机制的简单介绍,更深入的原理非常复杂。比如说,混种物种中,有主要对鸟群负责的“核心”物种,也有贡献很小的“跟随”物种,有经常串门的“常规”物种,也有短暂联系的“偶尔”物种。

家养鹦鹉对麻雀而言,就属于贡献可以基本忽略不计的“跟随”者。

500

野外的虎皮鹦鹉群    图源:ebird.org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xed-species_foraging_flock

[2]https://www.scienceofbirds.com/blog/mixed-species-bird-flocks

[3]https://asknature.org/strategy/mixed-species-bird-flocks-optimize-benefits/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