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1年,麦子阿姨的人生变更好了吗?
作者 | 时茸茸
来源 | 她刊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
去年9月,因为一句话,她从64岁的秦士芳,变成了全网寻找的麦子阿姨。
在此之前,她一直囿于柴米油盐,像她手里的麦子一样驻扎在河南的土地上,她要做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外婆或者奶奶,要种地、打工。
因为与大冰连麦,她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她的出走备受瞩目,其中寄托着更多女性的祝福和期待。我们希望她的出走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妈妈、我们的女性长辈也可以为自己而活。
距离秦士芳变成麦子阿姨,已过去一年整。过去的一年里她一路往南,如愿来到西双版纳,又返回故乡回归土地,继续守护那片麦田。
麦子阿姨的生活基本恢复平静后,我们联系上了她,想知道她对于这场出走有没有新的理解,她回来之后在做什么,生活有没有新变化,她还会再出发吗?
65岁的秦士芳最近生活的新烦恼是她有点记不住一个个交通标志的含义,她又一次感受到了年龄刻在身体上的痕迹。
但这让她更迫切地想要再次出发了。她在为接下来的新旅程做准备,考取驾照后,她便可以自驾出行了。
距离那场改变她命运的连麦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一切仍历历在目。
麦子阿姨秦士芳
2024年9月,一个和往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晚上,秦士芳又看起了大冰的直播。
那是麦子刚种下的农闲时刻,而且孙子上学了、孙女也大一点,64岁的秦士芳终于有一些属于她自己的时间。
她关注了不少和旅行相关、云南相关的账号,随之刷到了大冰,几个月看下来她觉得大冰是一个实在的人,可以给她提供一些实在的建议。
在人生难得的清闲时刻,她成功连麦了大冰。
“我六十多了,我想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我手里只有5000块,我是农民。我有个三轮,出去转转需要花多少钱?我想自己做饭。”
大冰问她,你的三轮车是电动的吗?带不带棚?你晚上睡觉睡哪?
“是电动的,可以带棚,我买一个帐篷,我就往那不冷的地方走。”
大冰建议她可以去海南,“但是季节要选好,等到明年5月中旬,咱们宁可热点,别冷了”。
秦士芳等不到明年五月,这不是她想要的答案,“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西双版纳那转转,过过冬天,怎么样?”
大冰跟她讲三轮车上不了高速,只能走国道,去西双版纳有很多盘山道,而且一路上昼夜温差也大,又建议她“我告诉您两个特别好玩的地方,机票不贵,去到当地就坐公共交通工具,成都和重庆。去看大熊猫挺好,12月之前不会特别冷。”
秦士芳还是想去西双版纳。
她在电视上看到西双版纳的冬天很温暖,不像她的家乡河南安阳,一到冬天就寒冷刺骨,冻得她腿直疼。
她想知道她去西双版纳做点小生意能不能负担她一冬天的开支。
大冰便问她:“你会做烩面吗?你比较擅长做的是什么?”
“保洁,我干过保洁。”
大冰告诉她,“你去西双版纳的一个地方叫告庄,里面有很多客栈,你和老板聊,只要包吃包住就行,你来给他们打扫卫生,这样子,就可以在那过冬了,也不用花钱自己租房子了”。
连麦的最后,她说,“小的时候我就想出去转转,到现在年龄也大了,再不出去就出不去了。”
一通不到十分钟的连麦,浓缩着一个农村女性几十年的不甘,她不想拘于一方土地,却在生活面前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心。
1960年11月,秦士芳出生于河南安阳。
家里七兄妹,她排行第四。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因病去世、一个玩煤火烧了脸,哥哥也因意外导致智力缺陷。
她是三姐,也是家里第一个健康的孩子,因此担任了家里第二个母亲的角色。
父母主外,他们在省道旁开了一家小饭店。秦士芳主内,负责在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三个妹妹。
因为家和父母的饭店都在省道边,她经常能看到五湖四海的人在眼前短暂停留,又离开,去一个对她来说很遥远无法想象的地方。
可她无法去到远处。
作为家庭中的照顾者,秦士芳12岁辍学。
她理解父母,理解他们的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她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
图源纪录片《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
可她又一直渴望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于是,辍学的经历,不可避免地成了她一生的隐痛。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能听任何人提到辍学相关的事。
辍学后,她先去过家里的饭店给父母帮忙,又去过生产队做工。
就这样到了20岁,她在收音机里听到郑州一家裁缝学校正在招学徒。她觉得这是她人生的一次机会,既能学到一门技术,以后有一个新的出路,又能出去看看。
那天天还没亮,吃过早饭,她带着馒头、咸菜,身上只有23块钱,坐上汽车,又换火车,两三个小时,她就到了郑州。她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学得很用心,一年多就出师了。
她想起家乡的女性,她们大多一辈子没去过别的地方,始终在村子里种地,结婚后丈夫外出打工,她们留在家里。她便在家乡和周边的村子开设裁缝班,招收学徒。
她教得好,既容易理解又有耐心,她的裁缝班开到了城里,服装工厂老板都想请她教学。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但意外发生了,她在家捻棉花时,不小心伤到手指,没法再做裁缝。走出去的秦士芳,又回来了。
这一年,她22岁,该结婚了。村子里其他姑娘到这个年纪都结婚了,家里也催得紧。她经人介绍遇到了她现在的丈夫,对方人长得不错,重要的是有高中学历,学习好。她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就想找个有文化的人。她暂时压下了心里的火苗,结婚了。
结婚后的生活好似被按下加速键。
结婚一年后,儿子出生。秦士芳开始重复村里其他女性的命运。丈夫外出打工,每隔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她操持家里的一切,孩子,家务,土地。她把自己逐渐排在孩子、家庭之后,没有精力再去想远方。
她的丈夫是和她相反的人,喜欢安稳地过日子,不喜欢变动,对外面的世界也没有探索的欲望,她想做什么尝试,丈夫都不太赞同。
(图源纪录片《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
儿子五六岁时,秦士芳不甘心,想再试试,一个人跑到山西太原去做生意,把儿子托付给娘家照顾。
做了几个月后,她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小孩子自己在街上被人贩子拐走了。她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后怕,想着自己怎么舍得把儿子一个人丢在家里。
秦士芳连夜收拾好行李,第二天一早买票回去。
出走的秦士芳,第二次回来了。
从少女时代到成为麦子阿姨前,秦士芳的情绪出口只有一个,在短暂喘息的间隙,骑着自行车在不远的外面转转,看看别处的风景和生活。虽然这个别处并不远。
麦子阿姨秦士芳
那些年里,她最宝贵的物件有两个。
一个是新华字典。她一直遗憾识字太少,知识太少,抓紧一切途径了解外界,之前通过收音机,后来通过电视,再之后是手机。她把字典随身揣在兜里,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就立刻翻开查。
另一个是中国地图。她把对于外界的向往寄托于此。在闲暇时,她总是会拿出来,看着地图上标的地名,想象那里的样子。
放下地图,她的生活和村落里所有的女人都一样。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她没再离开家。
儿子毕业、成家后,秦士芳又开始帮忙带孙子。等到孙子长大一点,又有了孙女。
秦士芳每天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玩,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时时刻刻盯着,等孩子睡了,再打扫、洗碗、洗衣服……
麦子也需要精心打理。她在每年十到十一月种下麦子,每天浇水除草施肥,直到第二年五六月麦子成熟,把麦子割下。一年中大半的时间就过去了。
除了麦子,秦士芳家里过着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生活,还会种上想吃的蔬菜。白菜、土豆、萝卜、西红柿、玉米、豆角……一年排得满满当当,一刻不得闲。
哪怕是为数不多的休憩时刻,她也在不断让渡。比如看电视,她是一个特别爱看电视的人,但如果儿子在写作业,她就不会看,怕耽误儿子学习,到儿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她会把电视让给儿子,儿子要睡觉休息了,她就关掉电视。
一件又一件需要做的事消磨了她的心气。想起几次破釜沉舟出去又失败,她问自己,这就是她的命吗?
她之前一直不信命,不认命,心里憋着一股劲,但逐渐地她觉得自己没有那种信心了。她开始怀疑,在她的生命中还有没有一个改变的机会能用力地抓住。
可她完全放弃了吗?
趁着儿子长大,她争分夺秒考了保洁证和月嫂证,那是她可以外出的傍身技能。那张地图,她一直带在身边。
大冰的朋友废材和麦子阿姨 图源网络
想出去的欲望始终埋在她的身体里,等待合适的机会破土而出。
60岁了,她清晰地感知到身体的退化,体力变差了,腿走远就疼。秦士芳意识到,如果再不出去,她这辈子可能就没机会走出去了。她必须要走。
三轮车、帐篷、锅碗瓢盆、一些干粮、这些年攒下的5000块钱,她做好准备,又翻出那张地图。
秦士芳往日里偶尔会用玩笑或者赌气的语气跟丈夫提起她的愿望,“哪天生气,我就出门转转,不回来了”。他没放在心上。
对秦士芳来说,也是如此。即便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她依旧在重复着过去的生活,摘菜种地,卖菜做饭,周而复始地忙碌着。生活的重负不会凭空消失。她的生活也不会因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出行,立刻翻天覆地。
谁都没想到,秦士芳马上就要启程了。
与大冰的连麦结束两个月后她在街边卖菜,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大厂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跟她说,“你火啦!大家都叫你麦子阿姨呢!”
“什么麦子阿姨?我就一没有文化的农村老太太。现在我还要卖菜,卖完再联系啊。”
她没把这通电话当回事。但工作人员很快来安阳找到了她,她的旅游计划被提上日程。
丈夫和儿子都反对。他们觉得她被骗了,也对秦士芳突然展现出的改变感到无措。丈夫还为钱忧虑,旅游把钱花掉了家里怎么办,甚至表达过“你走吧,别在这个家了,这不是你的家,不能过就离婚”。
但反对阻拦不了一颗压抑了四十多年的心。她已经等得太久了。她明白她很可能等不到下一次可以出去。她不想再退让。
2024年11月12日,秦士芳出发了。
麦子阿姨秦士芳 图源网络
大冰为她制定了详尽的接力护航计划,提供机票,一路由朋友接力接送。
他们四棒接力,载着麦子阿姨从河南安阳出发,骑摩托,坐飞机,换乘房车,一路南下,抵达云南西双版纳。
她到达西双版纳时,第一感受是真的很温暖,是和北方截然不同的冬天。她看到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随处都开着鲜艳的花。她喜欢这种充满生机五彩缤纷的感觉。
她在澜沧江边一家酒店里打工换宿,做保洁员,打扫公共区域和客房卫生,一天工作9个小时,日薪80元。
每天下班后,她会坐着公交车四处转。后来,她用挣到的钱买了一辆电瓶车,骑到哪算哪。哪里的景色都是明艳的,新鲜的,什么对她来说都很稀奇。
麦子阿姨在西双版纳 图源网络
民宿的露天泳池是一处她喜欢的地方,紧挨着澜沧江。她看着眼前的江水会想起儿时和爸爸在河边嬉戏的快乐时光。
她尝遍了从前没见过的新奇水果,南方的果子甜得浓烈,一口下去,仿佛能甜到心里去。
她穿上傣家的简裙,点上孔明灯,迎来了傣历新年,混进人群里泼水嬉闹,躺在地上,快活得忍不住朝天蹬腿——那样的时刻,什么烦恼都溅不起水花。
麦子阿姨在西双版纳快乐玩耍 图源网络
她走到哪都会拍拍视频,她心里想着那些“身体条件不好、上了年纪、没有经济条件出去或者像她之前一样要为家庭让步想出去也出不去的人”,想把风景拍给他们看看。
她久违地体会到一种自由。可以把其他顾虑都抛在脑后,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心意安排每天的生活。非常幸福,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的笑容变多了,心变年轻了,像回到了小时候,她重新学会放肆地大笑。
麦子阿姨秦士芳
在过去的六十四年里,她像一株被嫁接的树——根扎在河南的黄土里,枝条长成丈夫要求的形状、儿女需要的荫蔽。
现在,她不再是家里那个围着老公孩子转只知道低头干活的女人。她摘下了她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谁的奶奶的身份,做回了她自己。
就像大冰所说,“她是我们被亏欠的、被辜负的、被无视着的、终身隐忍的姨姨、姑姑、母亲。她不是我的妈妈,但是,她不是我们的妈妈吗?”
她入职的西双版纳酒店老板说,帮助麦子阿姨其实也是为自己圆梦。他的母亲离世20多年,对母亲失约的承诺和再说不出口的愧疚,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弥补。
护送她到昆明的废材也在视频里说:“我也突然间想起来了,之前在哪见过她,我每一次回家,每一次走在街上,都能看到很多的麦子阿姨。公交车的终点站,电瓶车能走多远,就是她们生活的极限。”
那句“种完麦子往南走”也被网友写成诗,写成歌。
秦士芳对于自己火了这件事有了实感。
从安阳出发,一路上记录她旅行的视频在网络上得到几十万的点赞。
每到一处都有人认出她。
她在云南遇到了几个看过她当时连麦的视频的女孩,她们觉得她像她们的妈妈一样,既鼓励了她们走出去,也让她们更理解自己的妈妈。
在打工换宿时,采访持续不断。秦士芳从未想过自己会登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广告也纷至沓来。
春晚的邀约也来了。
麦子阿姨秦士芳
她回到安阳后,采访、拍摄依旧不断。最多的一天,有十几家媒体来拍她收麦子。
家人的想法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儿子支持她多出去看看,丈夫也学着给她拍视频剪视频。
她学会了熟练地对镜头打招呼:“你们好,我是麦子阿姨。”
秦士芳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觉得往南走需要多大的勇气。女性觉醒、出走的决心不能完全定义她。
秦士芳的故事珍贵的是她自发地萌生出为自己活、去外面看看的心愿,虽被生活琐碎消磨,但在六十多岁时,她尊重自己的内心,没有背叛自己,焕发出令人敬佩的对世界的热情和好奇心。
今年四月,她从云南回来,又回到土地种下麦子,生活看上去没什么不同。她放不下故乡和家人。
麦子阿姨秦士芳
她已经把麦子看作自己的孩子。在她心里,冷落土地、荒废土地是一种罪过。她为家乡的作物和食物感到自豪。她喜欢用自家麦子磨面,蒸馒头、擀面条、烙饼吃。
在她心里,安阳的麦子有种特别的麦香味,吃起来味道好,口感好。她在外边转了这么长的时间,心里一直想着家乡的面。
她认为出门转转的心和回家种地并不矛盾,都是她生命里重要的部分。
但秦士芳确实不同了,真的做成一件事和想象做一件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一场出发,秦士芳用了四十多年。她遗憾出来得太晚,如果再早一些就好了。
时间对于65岁的她,是最宝贵的财富。
成功走出来后,她找回了属于她的力量,她可以自己掌控、决定她的生活。她也真正开始明白,孩子也好,老伴也好,没有谁离开了她不能生活。
人生最后一段,她想要随心而活。她的哲学简单却深刻。没能读万卷书是她的一大遗憾,她要用余生践行行万里路。
她依旧保持着骑车出去转转的习惯,她新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安阳的小南海水库,鹤壁的阿斗寨,都留下了她爽朗的笑声。
趁着收到春晚邀请的机会,她还去北京看了故宫和长城。
她最近在学车,考驾照,背熟科目一的答案她有点力不从心,记忆力现在对她是一个考验。但她不打算放弃。
她想,如果能开车出去就更自由了。
麦子阿姨秦士芳
今年种完麦子,她会再次出发。这次的目的地她还没想好,但只要身体还能支撑她走,她就要再走走,再多看看她没见过的更广大的世界。
除标注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