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恥辱一朝雪
作者:盧永雄,政治、財經深度研究者,巴士的報總編CEO。
可以创造历史就可以期盼未来。
這個世界的歷史,是為勝利者而寫的。
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回顧中國百多年的歷史,一路走來,歷盡滄桑。或者可以將時鐘校正到3個歷史時點,看看歷史的巨變。
一、1894年
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恥辱性的《馬關條約》,中國向日本賠償白銀2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中國敗於日本這個亞洲新興國家,顏面無存。
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多年,日本還處於比中國更落後的幕末戰國時代。到1868年,日本才開始「明治維新」,在短短二十多年間,國力急速冒升。而清朝在甲午戰爭慘敗後,1898年也嘗試進行「戊戌變法」,卻快速跌入敗局。
內地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就是講述那個時代大批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學習。據說到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人數已經達到1.5萬人之眾,對清末立憲運動及革命運動有巨大的影響。當時留日學生腦海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令中國走出貧弱的困局,像日本那樣,成為一個新興的強國。
1911年的革命運動推翻了滿清政府,但國民政府在隨後的30多年,並未成功推動國家改革,實際上中國仍長期處於軍閥割據的四分五裂狀態之中,國窮民弱的困局。
二、1931年
日本早已垂涎我國東北。
到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9月18日突襲瀋陽,以武力佔領東三省全境,拉開14年抗戰的序幕。在半年之後,日本拉攏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建立傀儡政權「滿州國」。到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全面與中國開戰。
但日軍並不像原先設想那樣可以在中國速勝,遇上國人頑強抵抗,在中國的戰場深陷泥沼當中。到1945年初,軸心國德國和日本的敗象已呈,最後美國在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加快結束日本的侵略戰爭。
有人說不是中國打敗日本,此說偏離史實。是中英美法蘇5國一起,打敗日德意三個軸心國。若然中國人不是頑強抵抗,日本一兩年內攻佔全中國,日軍勢將從遠東攻入蘇聯,恐怕二戰歷史,也會改寫。
三、2025年
和平時代,比的就是經濟而非軍事。歷史巨輪滾滾向前,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經濟急速起飛,中國GDP在2000年超過意大利、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如果按估計實際經濟產出的「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按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評估,中國實際經濟體量早在2014年已經超越了美國。
日本曾經在各個產業都雄霸全球,但後來只餘汽車一個產業還是站在領先位置。不過,中國在2023年開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491萬輛,而日本同年汽車出口只是442萬輛,中國打敗日本最後一個領先的產業,百年恥辱一朝雪。
在國際森林中,並無一個公正的裁判,各國只是憑實力地位說了算。
在1894年國人在甲午戰爭失敗遭受奇恥大辱,到日本侵華14年抗戰歷盡苦楚,最後在經濟戰爭中一朝昭雪。中國走出自己的路,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如今歷史就只為中國這個勝利者而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