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深入解读《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抱歉来晚了,前两天在线下做了一个关于AI的分享,重点就是解读《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虽然意见是8月27号发的,而我这篇文章是8月31号发的,但是我认为大家值得认真看一下——评估一下未来的趋势。
我相信哪怕是到了9月1号,还是有很多读者不知道这个事情,这就是信息差的本质——我们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能力去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信息。
第一页片子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国家的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智能应用普及率达到70%的目标。注意2027年国家还是要实现信创的,所以2027年之前,央企和头部国企的IT投入还是会持续加大的。
然后2030年要求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应用普及率超过90%,要大力发展智能经济。
这一点上,大家一定要联合新闻联播来看,现在中国每月用电量超过了一亿度,而且我们在新疆戈壁地区、阳光充足的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同时,我们在西藏建设雅江水电站,这一切行为的发展逻辑,都是判断未来的能源会越来越便宜。
也正因为能源会越来越便宜,所以未来的电费可能会越来越便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电力来去去支撑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一点上,中国是要比美国有优势太多了。
然后就是到了伟大的2035年,我们要全面步入智能经济社会新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及共同富裕都达到领先水平。
那么这样的一个规划,它是否可以实现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从我在企业做了三年 AI 的经验来看,2023年我们主要集中在想,去想AI 大模型到底能在企业做什么;2024年,我们主要是在尝试,也就是找到了一些有可能的方向,投入了很少的人力进行尝试;2025年,我们主要是在落地,也就是明确了一些方向,集中投入资源实现落地;2026年,我们主要是推广,把现在的一些成果物能够推广到全公司;
按照这样的思路,2027年我们初步达到70%的智能体应用覆盖率,并不是不可实现的事儿。
这一张图主要讲的是6个方面,也就是 AI +科技、AI +民生、AI +治理、AI +消费,AI +全球合作以及最核心的 AI +产业发展。
所以各位同学也好,各位读者也好,你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行业跟上述这些行业是不是相关的,这将是未来资源和机会高度集中的行业。
然后你看国家还特别强调了:
健全国有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考核评价和风险监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等,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优化人工智能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
未来人工智能显然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但是我不是忽悠大家赶紧要入局人工智能,除非你是在校学生积极补充自己的 AI 能力,否则专门脱产学习AI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你只是要想自己所在的行业,到底有哪些点,哪些流程能够外包,而且逻辑比较清晰,数据来源比较确定的,可以用人工智能去实现,然后能有这样的一个应用AI的 idea,其实更重要。
《意见》里面也非常清晰的考虑了,数据供给的创新、算力的统筹、应用环境优化,开源生态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说明这个文件已经是考虑的非常成熟且完整的,会以举国之力执行下去。
那么意见中说的智能体到底是什么呢?智能体指的就是具有记忆、规划能力,能够使用工具,具有执行能力,例如自动操作浏览器打开微博,查找指定博主最新推文,并发布评论这种,就是一个智能体。
其实这个就是古人智慧和今人智慧的结晶,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智能体正好符合这个标准。
博学: 海量数据预训练 审问: 有效提示词工程 慎思: 思维链和知识库 明辨: 微调价值观对齐 笃行: 感知决策并行动
智能原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又是什么?可以说,现在的DeepSeek、Qwen、Kimi等APP还不算智能原生企业,而那种只有一个开发者开发的APP,大部分工作就是惟一的开发者和 AI 一起协作完成的。这种更像是智能原生。
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不都是计划发布 AI app 吗?像他们这种只是让你用语音跟AI交互的,怎么可能是AI原生APP?
我们在利用互联网+赋能或者AI赋能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提高交互的效率——语音交互、语音和文字难道是最高效的方式吗?显然不是。
人类能够识别图像,能够识别视频,而且能够阅读文字,人类已经有这么多最高效的交互方式,而偏偏要在 AI 应用领域,利用语音来去交互,这是最离谱的产品设计思路。
就像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不增加交互时间,致力于最快完成工作,才是最好的帕雷托改善。
比如我用语音跟小爱同学说,帮我预约一下明天早上九点的会议室,那么这个交互是非常快的,是要比我在手机上打开日历APP,选择时间,输入日程要快得多。
但是如果我用语音跟 AI 助理说,帮我预约一下明天9点到10点的火车票,AI助理非要跟我全程用语音交互确认行程的话,告诉我那趟车没票,哪趟车只有一等座,还要问我要不要跨站买票或者少买一站的话,那这个流程一定比我直接用手机买票耗时得多,这就是毫无意义的AI应用。
就像现在某些运电信运营商打客服电话的时候,在转人工之前,一定让你先把身份证号输一遍,把你需要办理的事由跟AI说一遍,然后再跟人类说一遍,这就是毫无意义的 AI 应用,只是增加了业务流程的复杂度。
所以我们才需要 AI 原生的企业,就是能够更快的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而且通过 AI 的应用,把现有的流程能够更加的缩短,实现业务流程的全面升级,这个才是有意义的。
什么叫智能代理创新型的工作形态呢?这个我认为是未来的重点,也就是 AI 去承担重复性的、数据密集型的以及规则明确的任务,而人类去专注于复杂的决策、客户关系的维护和创新型的产品设计。
我不是说 AI 不能去做创新,但是AI提出的建议,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九个是不靠谱的,AI 主要是依托他的强悍算力,来把他提出的不靠谱的建议,全部加以验证,就像是复仇者联盟4里面,奇异博士快速的看完了14000605个不同的结局,然后选择了最优解;
而经验丰富的超级民族英雄提出的建议,可行性就比AI高得多了,比如四渡赤水,比如论持久战,比如抗美援朝,比如改革开放。
什么叫做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说到底就是在公司人数不变的情况,基层员工中,硅基员工的比例大幅增加,公司可能会由1万名人类员工和10万名硅基员工组成。
黄仁勋在2025CES中发言说,随着AI技术的进化,未来很多公司将出现一种“数字员工” ,也就 是今天我们所称的智能体(AI Agent)。而未来每个公司的IT部门将 成为这些数字员工的HR部门,负责对它们进行维护、培养和改进。
这张图,也就是未来企业新的组织架构。
至于什么是向新型服务方式迈进呢?我只说一个评估标准,也就是企业所有可以做业务流程外包的固定流程,其实都可以利用AI实现。只要你能用 AI 来完整实现一个业务的端到端,从开头到结尾的工作产出,你就发明了一个工厂自动化流水线,你就获得了一个印钞机。
当然现在的 AI 能力还不足,所以印钞机还是没法做出来的,一定需要人去监控着AI干活儿才行。
最标准的例子,就是保险公司的核保,传统是雇佣一些外包人员去核保,同样是按照甲方给定的核保标准去处理,那么这种高频发生、规则明确的业务,完全可以让AI去做,让经验丰富的人去审核,一个人管10个 AI,成本可能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
所以,在未来10年内,直到可预见的2035年,AI 应用,特别是各行各业的 AI 赋能,一定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至于真正最挣钱的 AI 方向在哪里,我们现在很难下定论,毕竟连国家的智库都只能判断大方向,没法定性到哪朵云彩会下雨;我们只能一边走一边看,保持自己一直有灵通的消息,一直有深入的洞察能力,一直有使用AI的能力。
但是未来的 AI ,核心就是能够搭建适合自己日常工作的AI工作流,可真的不是那种大家用 AI 画个图,或者搭一个自己的知识库,问一点基础的问题,让AI帮你写个PPT之类的简单工作。
像我现在用 AI 做的探索,就是搭建自己的完整信息流,利用深度搜索的方式,帮我找到感兴趣的信息点,然后我再用事实验证我的预测;把所有的视频、音频都利用FunASR转写成文字,以供搜索;录制每天的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并且只看文字版本,让AI重点看哪些点是被反复提起的。我觉得这才是对我来说AI最有价值的方式,也就是帮我处理信息。
另一个我的AI探索,就是我现在写文章基本上是口述直接转文字,然后AI帮我改错别字,然后我在AI错字修正版本上再进行修改,终于找到了当领导改文件的快乐,今天的稿子只花了1个半小时就写完了,以前都是要3个小时起步的,这样我也能多更新一些稿子。后续把AI生成视频的流程做完就更好了。
前段时间一直在做公司的AI规划,也是真的没精力更新了。现在AI规划做完了,国家的AI意见也发布了,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带着队伍开发了,反而脑力和心力消耗变少了。
无论如何,这是个高度利好的消息,跟大家分享下,谢谢各位读者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