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二十年的“回甘”——重温电视剧《新四军》第八集

     一壶好茶,有所谓“回甘”,初品淡然甚至苦涩,咽下之后好一会儿,才感觉到甜。专家说,这不是因为外加了糖精,而是茶多酚与氨基酸和味蕾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有深度、有层次的味道。精于茶道之人并不会咕咚咕咚地“牛饮”,因为这种“回甘”需要放慢节奏,才能品得到,品得透。而且据说龙井、乌龙、普洱、银针、铁观音的“回甘”各有特色,唯有资深茶客才能尽得其妙。

      2003年电视连续剧《新四军》在央视播出的时候,我和妻子都很爱看,但又没有时间每天晚上追剧。于是妻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影像店问有没有碟片,竟然真有——央视黄金时段的热播剧才播了两天就有全剧的碟片上市,押金10元,每天租金才两块钱,可见那时国内的音像市场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于是我们和岳父母一起用了两天将全部26集看完。这当然就是所谓“牛饮”了,只觉得很精彩,但很多东西并没有仔细琢磨。后来这部剧重播,特别是在网上发布,我才有机会按自己的节奏重看了一遍,之后还结合黎汝清的小说《皖南事变》不时地选一两集来看,这才在其中品到了“回甘”。

      比如第8集中有一个情节,我“牛饮”时不太注意,还感觉是闲笔乃至累赘,后来才发现那正是这部剧匠心独运的地方,十分耐人寻味:

      1938年初,新四军军部驻扎到了皖南泾县的云岭。有一天,泾县的国民党县长将聚众抗租被地主告到县里的几个农民绑到县政府来拷打,农民们群情激愤。新四军政治部的干部余秀英闻讯赶到,对县长说:“抗战时期,减租减息,休养民力,你这个当县长的不知道?”

     “减租减息要得到我的同意!”

     余秀英反问:“你不同意?你不同意,我们就不能减租减息了?你不看看现在老百姓生活有多苦?你难道让老百姓吃着糠煮野菜去参加抗日吗?”

     谁知县长竟说:“他们吃什么我管不着。减租减息不得到我的同意,就是造反!”

     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顽固反动态度,令余秀英火冒三丈: “我们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也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啊!嗯?你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吧?”

     那县长仍然叫嚣:“云岭还是不是国民政府的地方?你们还要不要国民政府了?”

     这个惯于作威作福的县长哪里想得到,眼前这位看上去美丽文静的姑娘,不但父亲是工人运动中牺牲的烈士,本人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还当过红军游击队的政委,战斗中练出一手好枪法,哪里会把“国民政府”放在眼里。余秀英怒喝道:“我们不要国民政府又怎么样?像你们这样坑害老百姓的国民政府,要还不如不要!”

     余秀英是带着一队新四军战士来的。她不但放了那几个农民,还让战士们把县长和几个警察捆起来带走。围观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得知此事,对小余说:“这个县长是个混蛋。但你先得把人放了!”

    “不能放!他打伤了我们那么多农民!”小余不同意。

    “这个问题你可以向安微省国民政府反映,但你抓他就会被人说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项英不顾小余的反对,下令放掉了那个县长。后来他还语重心长地叮嘱小余:“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日,搞民运工作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能只看到农民,不看到地主也是我们团结的对象。不能老是念念不忘打土豪分田地发动农民斗争地主那一套。像什么‘我们当年打土豪分田地也没得到你的同意’啦、什么‘我们不要国民政府又怎么样’啦——这种违反统一战线政策的话,都决不准再说了!”

     当年这个片段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但重看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小余和项英到底谁是对的?

     小余不让地主和国民党官僚欺压农民,你能说她不对吗?

     项英要维护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你又能说他不对吗?

     可既然两个都对,为什么又会冲突起来了呢?

     这年头流行一句话:“没有什么‘既要…又要…’”——真是这样吗?“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要顾全统一战线”真的不可能吗?

     小余这个人物最可爱的一点就是她有一种朴素而强烈的阶级感情:决不能让老百姓受欺负。地主老财国民党欺压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我们如果看着不管,还叫什么共产党?和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农民群众看见我们这样,会寒心的。可她并没有更多地思考,而是一怒之下说了过火的话,让项英抓住了把柄。

     而项英呢?他维护统一战线当然没有错,提醒小余说话注意政策也没问题,但问题在哪儿呢?他二话不说就叫小余放人,至于农民的疾苦他完全交给与国民党政府的官样文章往来,等于是置之度外了。可是,如果说小余抓县长至少还为百姓出了气,赢得了广大农民对新四军的支持的话,那么项英这样一来,新四军在此事上却完全没有得分,而是大大地失了分:既得罪了国民党,也令农民们失望,而且这样无条件放人,又给了国民党一个“新四军前倨后恭,软弱可欺”的印象。

     现在想来,项英不应该只批评小余,还应该问清楚她抓县长是想干什么,是要迫使县长同意减租减息呢?还是想让他向被打的农民赔礼道歉并负责治疗善后呢?然后发动群众和舆论界,开展一波政治和宣传攻势,争取让国民党至少部分同意这些条件,为农民争取到一些实际利益,再回头放了那县长,并让小余公开检讨一下言语不当的过失,给国民党一点儿面子下台阶。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没有真的和国民党撕破脸,而且也让国民党知道新四军吃软不吃硬没那么好惹,岂不是变坏事为好事,一举三得吗?

     然而项英计不出此。他和今天很多人一样,认为不可能“既要…又要…”,于是立即选择了向国民党无条件妥协,结果是用一个更大的错误“纠正”了余秀英的错误,为3年后皖南事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后来党史评价他忽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我党的自主性,对国民党顽固派丧失警惕,一味退让,是完全正确的。电视剧中的这个情节,就是对项英这些妥协退让做法的艺术概括。

     这个情节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首先要巩固基本盘。共产党可以联合地主资本家去抗日,或者去达到其它有益于人民的目的,但永远要记住自己的基本盘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劳动群众。决不能舍本逐末,为了“团结”统战对象而寒了广大阶级兄弟的心,甚至牺牲他们的利益去讨好富豪权贵。我们今天不是更要牢记这一点而不能忘本吗?

     2.任何合作要有底线。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但不能对国民党俯首贴耳卑躬屈膝。你与他人能合作,首先在于你是你自己。你有自己的一套主张、一套东西,人家才有必要跟你合作。如果你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合作的价值。

     3.作为领导要有胸怀,有担当,有远见。一些下属有闯劲,但也可能自作主张捅点漏子。领导不要因为下属“不听话”损害了而一味生气斥责,而要能分辨这是方向性、原则性错误还是方式过火。不但要为下属担责,还要思考下属的举措是否一无是处,是否有可能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有些意外的突发事件甚至有造成“破局”“质变”的可能,要注意分辨与利用,让自己得分。

     该剧对人物的塑造也加深了我们的思索。

     张延扮演的余秀英是烈士遗孤。她的父亲在罢工中被敌人用铁钎活活戳死,母亲也被敌人迫害致死,是项英带人救了她,她才能活下来参加革命。这样的经历使她既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刻骨仇恨,又将项英看作父亲一样,对他怀着深刻的感恩与崇敬之情。

     小余喜欢的新四军13团团长黄江河跟随粟裕挺进江南,又回军部向项英汇报他们在江南收编民间自发的抗日武装一事。项英认为新四军不经国民党同意而收编地方武装是破坏统一战线,批评了黄江河,黄江河据理反驳,二人争执不下,项英拂袖而去。

     小余见状劝小黄:“我对一些事也有不同理解,也生过气。可项副军长是我党著名领导人,水平高,能力强,党中央都号召全党学习他。也许他就是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呢?你怎么能那样跟领导说话呢?”

     小黄却指出:“现在皖南只是新四军军部驻地,而不是根据地。云岭连个村长都是国民党的,周围聚集了那么多国民党精锐部队,随时能对我们动手。你想想这些,能睡着觉吗?项副军长水平高谁不知道?可是他株守皖南,不愿意东进江南,与客观形势是不相符的。你知道吗?”

    可是小黄又有大男子主义的缺点,说完这些很有道理的话,似乎想起小余是个女的,又不耐烦地摆摆手:“算了算了,你懂什么?跟你说也没用!”

   不仅如此,这位钢铁直男还对暗恋他的小余说:“梅青同志(黄江河女友,归国抗战参加新四军的南洋华侨姑娘)上次运药品回云岭,被国民党刁难扣押,功劳很大,又受了惊吓,你们政工部门要及时表扬她。”

   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气得小余怼他:“黄江河同志,新四军政治部袁国平主任还没调走吧?政治部的事还轮不到你来管吧?”

    这就是一个闹情绪导致沟通失败的典型案例。

    黄江河是一个很有军事头脑的青年干部。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小余仅凭直觉看不到的东西:项英的妥协退让,是因为我们在皖南没有自己的政权,周围又是国民党十几万大军,我们无法在此建立根据地,也无法扩大自己的部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们必须全力向敌后挺进才有出路,但项英对此顾虑重重。可是小黄因为小余劝他说话不要太冲以及项英与小余情同父女,就以为小余是无脑地站在项英一边,完全没听见小余说“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理解”。之后的“跟你说也没用”“你要表扬我女朋友”“你们政治部要听我的”更是完美地踩中了三个沟通大忌:

   1.伤害对方自尊;

   2.公事牵扯私人感情;

   3.未经对方许可,自行指手画脚,越俎代疱。

   其实像小余这样有自己想法又和领导关系很好的人,应该是小黄与项英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障碍,可是小黄的大男子主义和他“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导致他的沟通能力真是在及格线以下,结果硬是将小余推向了后者。试问,黄江河连对他有好感的小余都说服不了,还要将人家气得直跳,又怎么能说服地位高得多、资历深得多的项英呢?像这样的人本事再大,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所以说,沟通的前提不只是你有本事,有见地,更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尤其注意不要犯那三个大忌。

    以上就是我看这部剧的第8集的一部分体会与收获,也可以说是迟到了20年的一点“回甘”。剧中的主要人物像叶挺、项英、黄江河、余秀英、梅青……一个个都立体真实、血肉丰满。他们在那样一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所表现出的性格,这种性格支配下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与新四军一起跌宕起伏的命运,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深沉思索。

    红色影视剧其实是最值得认真品味的。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