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式减负”到“长效化治理”的范式跃迁
基层减负的难点,在于过去政策多停留于“原则性号召”,缺乏可量化、可追溯、可问责的制度约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问题导向”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
总量管控:对文件会议、督查检查等事项设定“硬指标”,如“年度发文总量只减不增”“中央部门工作会议一般不安排市县及以下单位参会”,从源头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
程序约束:建立督查考核“计划备案”制度,未经报备不得擅自开展,杜绝“临时动议”“多头检查”等变相加压行为;
责任闭环:明确“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对违规摊派任务、强制打卡签到等行为强化追责,形成“部署—执行—监督—问责”的完整链条。
这种制度设计突破了“减负—反弹—再减负”的循环怪圈,标志着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制度驱动”的深刻转型,为破解形式主义提供了根本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