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能买房了吗?

文:蔡垒磊
很多人说,这鲍威尔都放鸽了,美联储降息看来是大势所趋,到时就会迎来全球放水,那房价就能继续涨上天,所以现在就是最好的买房时机。甚至还有专家说,只要月供不超过月收入的40%,就可以大胆上车。
是不是有点心动?尤其是房价相较于高点已经下来不少的前提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消息,被专家们一忽悠,就把我前面讲的全忘了,把我说的真正的买房信号全抛在了脑后——40%的月收入要拿去还贷?除去吃喝啥也不能干了,放弃大把投资机会,还必须在几十年里保持工作稳定,怎么敢的?
你在我这边看了一大堆硬逻辑,才勉强捂住手,但在“专家”那边却因为一两句话就开始动摇,为什么?因为你本身就倾向于听到他说的信息,即你的体感是“我目前住得不够舒服”“我的钱已经足够改善了,跳一跳碰得到了”“我怕不买以后就买不上了”,所以你特别希望我是错的,“专家”是对的——你在现实欲望的驱使下,本身就产生了一定的倾向性,所以专家一说,你就动摇了,就跟很多男人的精虫上脑时刻,和女人的恋爱脑时刻是一个道理。
美联储降息,首先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当然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了,你不会觉得降息以后,美股的涨幅还跑不赢来自遥远的中国的房地产吧?你要说美联储降息以后,我们的央行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这是对的,但受益的次序不能搞乱。其次我们的利率已经是多少了,还有多少下降的空间?你真的觉得还有特别大的影响吗?我不觉得。
有人觉得中国人的钱没处去,一旦放水,要么进入房子,要么进入大A,总得顾一头。而按照大A跟国足一样,当你以为它又行了,它就又反复打你脸的尿性来看,国人还是偏好把钱放在房子里,所以房子又会重新涨起来。对不对?不对。
有些东西一旦开了窍,就回不去了。你可以说过去的国人是这样,因为我们这里有房子作为投资的第一选项,根本没必要去看其他东西。但现在不一样了,没有好东西的时候,大家就会走出去看世界,一看世界,就回不去了,因为那些增加的潜在投资选项,是永久的。
在疫情之前,内地每年赴港开港卡的新增客户,只有几万人;在疫情之后,从几万暴增到了几十万人;而今年按照当前数据推测,年内可以达到几百万人,我相信这个数据在后几年还会增加得更快。
开了港卡,开了证券账户,未必就会买港股和美股,但增加的选项是永久的。即想买的时候随时都能买,而不是之前不怎么考虑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和麻烦,就算看到有好机会,想想也就算了。
所以现在的资产竞争,已经不是国内资产之间的相互竞争了,而是慢慢会变成全球竞争,房地产也好,A股也罢,你不能只想着“它是不是国内最好的资产”,你的收益率不仅要对比国内其他的拉垮资产,还要对比美债,美股,比特币,黄金;你陆家嘴的豪宅,未来可能还得跑赢曼哈顿豪宅的复合收益率,而不是所谓的“国内核心”——没有国内核心了,10几20年后,只有“全球核心”的说法。因为未来资产的流动会越来越没有门槛,当下的这些门槛会越来越拦不住,形同虚设,那你的这些资产就不能自己关起门来叫“核心资产”了。你整体宏观环境不好的话,可能整个国家都数不出能称得上好资产的东西,老百姓看似还生活在这里,但大部分资产可能全在境外。
所以美联储降息,你说房子能抄底了?别开玩笑了,抄谁的房子?上海的房子?你去问问,疫情以后,上海人巴不得把房子全卖了投资境外资产去。
别听什么“刚需可以上车”的瞎忽悠,什么是刚需,哪来的刚需?还不是所谓的“配得感”在作祟?就你觉得“你这样的人必须配置什么样的生活”,但这只是你觉得,别人不这样生活照样活得好好的,所以“刚”啥?是你自己在定义“你的刚”——这就是陷阱,当你这样定义的时候,你已经在不理性了。
但从享受的角度,买房需要理性吗?不是“早买早享受”吗?还是错误。享受是什么?享受不是身体决定的,而是大脑决定的,你快被杀头的时候,大脑很焦虑的时候,让你住皇宫,旁边七八个宫女伺候你,也不会享受。之前说的“早买早享受”,是拥有一套你认为更好的房子,而且它在你的预期里还会增值,它让你得到了心灵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你觉得别人没有,别人买不起,上不了车,而你的生活在变好,所以是“希望”和“优越感”让你很享受。可现在是什么行情?如果你还没有财务自由,买了以后特别在意金钱上的得失,总是在下跌的时候去计算“我亏了几十年的劳动力”,而翻开某红书和某乎,到处都在嘲讽你,说你是冤大头,也就是不仅钱在变少,连情绪价值都没捞着,那还哪来的早买早享受?成了早买早煎熬了。
还是等等吧,咱先在别的地方好好挣钱,到时候再把钱换回来去捡漏,去吊打那些现在不听话非得去接飞刀的,整个双喜临门,不好么?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