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教育新秩序,平视新奇向常态

教育新秩序,平视新奇向常态

                                 达良厚

澎湃网报道的江西永新县教师选调拟录取10分以下考生一事(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402752),确实新奇,说成异常也不为过。

无论教体局的强行遴选考试,还是教师的荒唐应对考试,甚至教体局以荒唐对荒唐的逆向思维录取方案,尽管动机上也许各有各的恰当理由,但整体失德失范是不争的事实,是我们教育改革40多年后,可以坦然平视,但不能再持续的新奇事、异常事了,我们的教育新秩序需要也应该平视新奇、超越新奇建构新常态了。

因为无论这些年来教师都不敢严管调皮学生的反常态,也无论前些年广州博士生教幼儿园引来多少惊讶,还是清北毕业生竞聘杭州社区工作人员招来多少争论,抑或前不久郑州高铁职业技术学院本升专招生广告招致广泛关注,甚至当下永兴遴选初中教师的异常举动等等,诸如此类反常事、新奇事,无不指向一点——我们的教育新秩序是继续新奇?还是应该新常态定位?抑或继续新奇中趋常、常态中再创新?

500

主体继续新奇肯定不能了。因为迷茫摸索我们已走过,改革浮躁我们已走过,甚至狂妄偏狭我们也已走过,留下的更多是沉淀出的新凝固、新常态,总结、提升、普适、普惠,是我们可以做、急迫做,也能做到做好的了。

新常态定位已成当务之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全球化道路那么宏大的主题,尚且已基本定位,从属的中国教育应该从属定位,而且理当超前定位。虽然教育的主导功能是服务社会,但教育的本质取向始终是引领人生、引领未来。

理论上、宏观上的教育新定位,我们早已完成。上世纪末我们便确定了素质教育指导,后来又规定了核心素养框架。普及教育本世纪初便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现正向普及高中教育、免费幼儿教育迈进,大学的普及程度也达到了不低水平。

问题出在实践上、微观上的操作定位呈现虚实难一、表里难一、上下难一的复杂局面。比如我们早已认定全面素质教育,但迄今依然主体上操作片面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比如我们努力实现普及教育、大众教育主体,但迄今依然顽强维持精英教育主导。比如学校和教师确实想好好操作全面全程普及和素养,但具体如何操作,迄今没有普适普惠方案可学可做,最后只得老法重操应试教育。

其实教育新定位很简单,普及教育、大众教育是主体主导,素质教育是实现普及教育的本质形式,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主体主导元素,素质素养无非共性个性之分,共性素养重全面重合格,个性素养重特质重优秀,应试教育不过是一种个性素养教育而已。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几千年科举教育,之所以主抓应试教育、精英教育,那是稀缺教育所致,那是急需现代化建设人才所致,当下不再是稀缺教育,不再是人才荒,应试精英教育必须回归它该处的常态位置了。

遗憾的是,迄今我们依然沉于应试精英教育主导框架内求新求变,至少是应试精英教育与普及大众教育纠结不清、左右难舍,准确说是普皮应骨。这不仅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跨越式发展、本质性提升,更让教育工作者左右为难、尴尬艰难。

边常边新,边新边常。这作为一种教育思维、作为一种工作策略方法是常态,但还不是当下教育的主体形态、本质形态,更不是当下教育急需的主体形态、本质形态。当下教育的主体形态应该尽快结束“普皮应骨”的尴尬局面、二难局面,全面全程“普皮普骨”,然后才谈得上边常边新、边新边常。

至于江西永新遴选初中教师出现的新奇荒唐,就教育人事个案言,不规矩、不严肃,该打板子。但置于改革大背景下,置于教育新常态定位下,这样的遴选确实不算啥的,处置也简单,要么强制行政调配,要么自由竞争上岗,要么自愿趋利选职,规范、公正、公开便行。

                                  (2025年8月20日-22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