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贵大火,说明了什么?
赛格特约作者 张同
8月19日,来自河南新乡的博主李福贵上传了一段带村里46位老人去郑州旅游的短视频,短短两天,这条视频便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她视频号、抖音的评论区里几乎都是夸她的,大家都觉得她带全村老人旅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李福贵带村里老人走出大山,“他们打扮得比结婚还齐整”。图源:央视新闻
这当然并不是一个“一夜成名”的故事。早在2024年,李福贵就因记录乡村生活受到不少网友喜爱:帮老人晒麦子、为母亲扎小辫、给老乡拍照……她的镜头没有滤镜,没有过度包装,呈现的只是粗粝、真切的乡土日常,但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网友亲切地喊她“豆腐姑娘”“河南闺女”,也为她积攒了不少粉丝。
李福贵住在新乡卫辉市,本名叫李亚云,父母都有智力残疾,叔叔外出打工也落下残疾,一家人靠爷爷奶奶种桃树维持生计。她五六岁就开始操持家务,十几岁就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毕业后,她撒过传单、推销过化妆品,做过烧烤摊服务员、影楼助理。也正是这些工作让她有了拍摄和剪辑的能力。
她是网友口中“一把烂牌打出王炸”的女孩
图源:“李福贵11”视频号主页截图
为什么李福贵的视频能火?还是因为她视频内容击中了当下社会的情绪痛点。
现实是,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很多旅行社都避之不及,唯恐有人有什么隐疾,怕不小心“摊上了事”。也有不少网友劝她,带老人出行风险太大,劝她放弃。此时,李福贵克服外界的担忧,坚持“带46位老人去看世界”显得稀缺而珍贵。但她并非只是胆子大,而是在乡土社会里,熟人社区的天然信任感,给了她做成了这件事的底气。
这个视频的火爆,是网友对于李福贵善良、朴实、真诚、责任感的情绪化认同,以及对乡村人际关系的认同。当然,更深层来看,还是在于短视频技术和数字平台的普惠化。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让城乡差距在信息层面迅速缩短。过去,像李福贵这样的乡村青年,往往是被报道、被观察的客体,很少人能主动成为“讲述者”。但在短视频时代,边缘乡村最普通的女子,也有机会拿起镜头,将自己的世界展示给陌生人。
这也意味着“个体”不再是新闻媒体机构的单向传播的“客体”,而真正成为一个有主体性的人。李福贵选择把镜头对准村庄、老人和家人,她不再只能“被看见”,而是“自己说”,这也是数字技术下沉带来的重要变化。
短视频在社会定位上的意义,或许也要由此来理解。它既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也不必背负宏大的价值使命,它更像是一种日常化的公共数字空间,个体可以借助它找到表达的出口,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共鸣。李福贵大火,正说明这种舞台并非看不见摸不着,而是能真切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如果说李福贵选择拍农村生活是她赢得关注的起点,那么能持续拍下去则是她“被看见”关键。短视频流量带来了稳定收入,使她能够组建团队,持续产出内容。她不仅养活了自己,也能养活了家人,甚至能够将短视频的收益,拿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此次带老人出行,她自费的2万多元,是她运营自媒体带来的收益。这也是一种将数字收益转化为善意的行动。意义在于,它真正把网络上对她生活的支持者变为看得见的、对他人的责任。
李福贵将流量反哺乡土——正如她所言,“流量是乡亲们给的,我要让他们也看见光”。
这种结合也让我们看到,数字平台在社会层面新的可能性。当创作者愿意把收益回馈给社区,回馈给本地群体,平台就不只是某一个人的上升的渠道,还是善意的放大器。
当然,在短视频的流量世界中不乏“翻车”的案例,一些博主因虚假包装或过度营销而遭到质疑。李福贵的视频当然也试图去呈现美好与善意,这里面不可避免存在“断章取义”的情况,毕竟乡村社会有其微妙和复杂的一面。但在总体上,李福贵的拍摄不浮夸、不造作,以她所在的卫辉村为例,普通老人一个月的养老金不会超过300元。她出一趟杂货摊,老人的消费也大都是五六块,这样的消费生态就是农村最真实的生活。
由此来看,外出旅游对于老人来说,的确算得上一次奢侈品消费。在旅游视频中,老人坐上车的期待,与进入剧场时的胆怯心情,都如此真实可信。这也是李福贵被人追捧的原因:她的生活与视频中的呈现的生活高度一致,没有过度的表演,也没有明显的商业算计。
短视频的社会定位也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它不是简单的娱乐消遣工具,而是城乡之间、个体与公共空间之间新的桥梁。通过它,农村与城市的观念差距被缩小,更多真实而具体的故事进入公众视野。住在城里的人们也由此得以看见更多真实的乡村。
李福贵并非一个人,当下有一批短视频博主以乡村或底层民众的生活为题材,拍摄他们、理解他们,也帮助他们,他们的集体走红告诉我们,在算法驱动、竞争激烈的流量世界中,善良与真诚依旧拥有最强的感染力,他们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数字技术下沉与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行动也提醒我们:流量的意义,不在于制造一时的喧嚣,而在于能否让更多人从中获得希望与启发。无论是老人们的人生第一次远行,还是大都市里年轻的观众对乡土生活的重新理解,都构成了这次事件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