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拿了8630万政府补助,核心业务仍难盈利

500

看起来是“减亏回暖”,实际是靠政府补助、理财收益和财务手段“美化”。主营业务还在亏,核心业务要么缩水要么不赚钱,财务上钱收不回、现金不够用、短期债还不上,风险一点没少。

作者:《号外工作室》

500

▲科大讯飞2025年半年报(封面)

8月21日晚间,科大讯飞发布了上半年财务报告,表面看有不少“亮点”,营收突破109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亏损从去年同期的4亿元收窄到2.39亿元,减亏幅度超40%。

但仔细扒一扒数据就会发现,这份“回暖”的成绩单,更像是靠政府补助等“外部输血”撑起来的,公司自己的主营业务还没真正赚到钱,甚至藏着不少隐忧。

500

▲科大讯飞2025年半年报

01

“减亏”是真的,但还是靠政府补助

上半年科大讯飞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39亿元,确实比去年同期的-4.01亿元亏得少了,看起来是“减亏”了。但关键在于,这部分减亏不是主营业务赚出来的,而是靠了一笔大额政府补助。

财报里写得很清楚,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简单说就是跟日常经营没关系的收支)一共1.25亿元,其中仅是“政府补助”就有8630.43万元,占了非经常性损益的近7成。要是把这笔政府补助去掉,非经常性损益就只剩3893.82万元,比原来少了一半还多。

500

▲科大讯飞2025年半年报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这8630万元的政府补助,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会从-2.39亿元进一步亏到-3.07亿元,减亏幅度会从40.37%缩水到23.35%,跟主营业务(扣非)的亏损情况基本对齐,上半年扣非净利润是-3.64亿元,虽然也比去年减亏,但说明公司自己做业务还是在亏钱,得靠政府补钱才能让亏损看起来没那么严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政府补助,非经常性损益里还有5764.79万元来自金融资产的收益(比如买卖股票、理财赚的钱)。这两块加起来,占了非经常性损益的115%,相当于公司的“减亏”全靠这两笔“外快”。要是以后政府补助少了,或者金融市场波动导致理财不赚钱了,亏损可能又会扩大。

02

核心业务冷热不均,有的在缩水,有的不赚钱

财报显示,具体业务板块,不少关键业务要么营收下滑,要么赚不到钱,根本撑不起“AI龙头”的名头。

智能硬件是科大讯飞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核心业务,比如AI学习机、翻译机、录音笔这些。财报里提了一句“618全周期GMV同比增长42%”,但实际营收数据却很尴尬:上半年智能硬件营收8.7亿元,同比下降3.27%,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去年的9.65%降到了7.98%。

GMV和营收的矛盾很明显。GMV通常包含含税价、平台佣金,营收是去掉这些后的净额,但就算有口径差异,GMV涨42%而营收跌3%,靠“低价促销”拉销量?看起来卖得多,实际拿到手的钱反而少了。而且财报只说AI学习机“收入翻番”,却没提翻译机、录音笔等其他产品的下滑,说明C端产品就靠一款学习机撑着,其他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弱。

此外,面向政府、企业的“智慧政法”和“运营商”业务,上半年表现也不好。智慧政法营收2.65亿元,同比跌了10.42%;运营商业务营收8.86亿元,同比跌了1.75%。

这两块业务本来是靠政策和大客户吃饭的。比如智慧政法,按理说现在各地都在搞数字化,应该有增长才对,结果反而缩水,要么是公司技术没竞争力,要么是政府预算砍了;运营商业务是公司“AI+5G”的重点,营收微跌说明在运营商的AI项目里没拿到多少单子,议价能力越来越弱。

还有个叫“开放平台”的业务,上半年营收27.24亿元,占总营收的25%,是第二大业务板块,但毛利率只有16.58%,远低于公司整体40%的毛利率,甚至比智慧教育51.92%的毛利率差了一大截。

简单说,这个平台就是靠免费或低价给开发者开放AI能力来拉规模,看起来营收高,实际赚不到钱。财报说平台有870万开发者,但这么多开发者没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反而要投入大量成本维护服务器、提供技术支持,纯属“赔本赚吆喝”,还占用了其他赚钱业务的资源。

03

欠的钱难收回,现金流还在烧!

除了业务没赚钱,财报里的财务数据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简单说就是“钱收不回、自己没现金、还欠了一堆短期债”。

截至6月底,科大讯飞还有157.46亿元的应收账款没收回,占总资产的36.68%,比去年底还高了1.3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公司近4成的资产都是别人欠的钱。

再看这些欠款的账龄,超过1年的应收账款有67.5亿元,占比超45%。虽然公司提了37.72亿元的坏账准备,但要是未来客户(尤其是政府、大企业)没钱付款,还得再多提坏账,到时候利润又要被啃掉一块。而且应收账款高,本质是公司为了拉营收,放宽了付款条件,相当于“先发货后收钱”,风险全在自己身上。

财报里说“上半年回款首破百亿”,但实际经营活动现金流还是-7.72亿元,也就是公司日常运营还是在烧钱,只是烧得比去年少了。

问题出在“回款质量”上,103.61亿元回款里,可能有不少是“应收票据”(欠条),不是真金白银的现金。而且公司还在拖供应商的钱,应付账款69.71亿元,同比增长13%,相当于靠欠别人钱来缓解自己的现金压力,这种方式肯定不长久。另外,上半年给员工发的工资等支出30.9亿元,同比增长16%,比营收增速还快,进一步加剧了现金紧张。

更危险的是债务结构。截至6月底,短期借款从去年底的3.1亿元暴涨到17.39亿元,增长了5倍多,而长期借款反而从46.73亿元降到42.05亿元。

这说明科大讯飞可能借不到长期贷款了,只能靠短期借款“拆东补西”。

现在流动比率(衡量短期偿债能力)从1.57降到1.54,速动比率从1.34降到1.33,偿债能力越来越弱。要是以后现金流还没转正,短期借款集中到期,可能会面临没钱还债的风险。

04

研发投入“玩花样”:9成多资本化,掩盖亏损

作为科技公司,研发投入本是好事,但科大讯飞的研发处理方式,更像是在“调节利润”。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3.92亿元,占营收的21.92%,看起来很重视研发。但其中21.89亿元都计入了“开发支出”,占研发投入的91.53%。

简单说,这部分钱没有直接算成当期费用,而是变成了资产,以后慢慢摊销,这样一来,当期利润就不会被研发费用拖得太难看。

要是按行业平均50%的资本化率算,公司上半年应该有11.96亿元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比实际多了9.93亿元。这样一来,扣非净利润会从-3.64亿元亏到-13.57亿元,直接从“减亏”变成“巨亏”。

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于把现在的研发成本转移到未来,要是以后研发项目没赚到钱,还得计提减值,又是一笔损失。

据财报数据,看起来是“减亏回暖”,实际是靠政府补助、理财收益和财务手段“美化”。主营业务还在亏,核心业务要么缩水要么不赚钱,财务上钱收不回、现金不够用、短期债还不上,风险一点没少。

作为AI行业的“国家队”,科大讯飞不能总靠政府补钱、玩财务花样。真要想盈利,还是得把AI技术落到实处,比如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这些高毛利业务多赚钱,让C端硬件不止靠一款学习机,让开放平台从“凑数”变成真赚钱。

否则,短期的“减亏”只是假象,长期还是得面对“没造血能力”的困境。

头图来源|科大讯飞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