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鹿鼎记》:施琅是一个清官吗?
《鹿鼎记》作为金庸收山之作,与其说是武侠,不如说是历史小说。书中有一段重头戏,那就是收复台湾。收复台湾的主将施琅,在书中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他因小事被郑成功杀死全家老小后,愤然投清的:
施琅道:“卑职属下有一名小校,卑职派他去打探军情。不料这人又怕死又偷懒,出去在荒山里睡了几天,就回来胡说八道一番。我听他说得不大对头,仔细一问,查明了真相,就吩咐关了起来,第二天斩首。不料这小校狡猾得紧,半夜里逃了出去,逃到郑成功府中,向郑成功的夫人董夫人哭诉,说我冤枉了他。董夫人心肠软,派人向我说情,要我饶了这小校,说甚么用人之际,不可擅杀部属,以免士卒寒心。我对董夫人派来的人说,姓施的是国姓爷的部将,只奉国姓爷的将令。我意思是说,我不是董夫人的部将,可不奉夫人的将令。那董夫人恼了卑职的话,竟派了那小校做府中亲兵,还叫人传话来说,有本事就把那小校抓来杀了。也是卑职一时忍不下这口气,亲自去把那小校一把抓住,一刀砍了他的脑袋。卑职杀了这小校,自知闯了祸,便去向郑成功谢罪。我想我立过大功,部属犯了军法,杀他并没有错。可是郑成功听了妇人之言,说我犯上不敬,当即将我扣押起来。我想国姓爷英雄慷慨,一时之气,关了我几天,也就算了。哪知过了多时,我爹爹和弟弟,以及我的妻子,都给拿了,送到牢里来。这一来我才知大事不妙,郑成功要杀我的头,乘着监守之人疏忽,逃了出来。过不多时,就得到讯息,郑成功将我全家杀得一个不留。”
金庸叙述施琅事迹,如曾以福建水师提督的身份在北京待过几年,及施琅收复台湾,反对清朝廷弃台等事迹,历史上都确有其事。但《鹿鼎记》中施琅的自述,有点不尽不实。历史上的施琅多次反复,早年跟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又跟着郑成功反清,之后再次降清,说是“三姓家奴”可能有点过火,但忠贞二字,无论如何是加不到他头上的。施琅在郑成功旗下确实得到器重,但他曾降清数年,对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政治路线并不赞同,曾违背郑成功团结反清势力意愿,擅自攻击已归降南明的李成栋的军队,制造过内讧。另外,他还利用郑成功的信任作威作福,欺压众将。这些行为,让郑成功对施琅的观感大为恶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施琅又当众质疑郑成功制定的“离水就陆”的战略方针。郑成功一怒之下收回了施琅的兵权,让他返回厦门。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部将曾德得罪施琅,逃到郑成功家中。曾德并不是书中小兵,而是郑芝龙旧部将,对于郑芝龙降清是不满的。曾德家庭与郑家有很深的渊源,因此郑成功急令不允许杀,施琅竟带兵冲入郑家,将曾德捉住处死。此举何止是“犯上不敬”,完全是公然造反,郑成功感到忍无可忍,下令逮捕了施琅、施显兄弟以及其父施大宣。施琅一个人逃到大陆投降满清,郑成功才杀掉施琅父亲和弟弟。历史上是施琅先降清,然后才累及家人,虽然情有可原,但并不能让他站到道德制高点上。
施琅跟当时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是同一代人,因此有人说,如果施琅帮助清廷打下台湾证明了他是“民族英雄”,那么当时坚持反清复明,或者誓不与清廷为伍的三大儒,又将如何评价?我觉得,施琅攻台大半是为了报仇,而康熙平台也不是为了统一那么简单,他更关心消灭反清复明的郑军,巩固清政权,如果说他们是民族英雄,只怕难免张冠李戴。书中,韦小宝为了坐施琅的船回大陆,诬指施琅勾结洋人图谋自立:“施将军领兵打到台湾之时,不知有没有红毛鬼里应外合?”
施琅再也忍耐不住,霍地站起,怒道:“韦爵爷,兄弟跟你一殿为臣,做的都是大清的 官,为什么你冷言冷语,总是讥刺兄弟?”
韦小宝把施琅拿捏得死死的,讽刺道:“咦,这可奇了,我几时敢讥刺施将军了?施将军没里通外国,那好得很啊。但如要里通外国,我看也还来得及。施将军手握重兵,红毛鬼、西班牙鬼、葡萄牙鬼、罗刹鬼都会喜欢跟你结交。”
其实,历史上施琅与满清确实有跟荷兰人合谋。所谓想分裂台湾的,不是郑家,倒是清廷,而且确实有所行动,荷兰人倒是想“收复”台湾,而且清朝倒是也也愿意配合,条件就是帮助消灭明郑,在康熙二年,清朝和荷兰组成过联军攻打台湾。《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
清军攻克了台湾的门户澎湖之后,依然没有下定决心攻台。而是给明郑送去和谈信。表示,只要明郑在台独立,退出大陆沿海地区,就让郑军永远在台为王,“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就是说你们就跟朝鲜日本一样,做一个朝贡的藩国。而郑家不同意,一直尊奉明朝,有反清复明的意思,而清廷就是害怕这一点,才拒绝和议,甚至不惜和荷兰人合作,共同进攻郑家。
《台湾文献》第六十一卷第三期,郑维中,《施琅“台湾归还荷兰”密议》:施琅在攻台成功后,与英、荷两国滞台人员接触,计划以“台湾归还荷兰”等方式,诱引英、荷两国人前往福建或台湾贸易,并以“外国贪涎”为由,力促清廷维持海禁,以达成让福建外贸商垄断中国外贸的目标。然施琅此一企图,并未获得荷兰当局支持以告失败。
即便是在施琅攻克台湾后,清廷依然拿不定主意。大臣议论纷纷,大多数都不主张留台。有人建议将台湾的汉人都迁往内陆“空其地任夷人自居”,更有甚者,还有把台湾送给荷兰人,让荷兰人每年上供就可以。康熙帝更视台湾为海盗渊薮之地,进攻台湾原只存“迁其民而弃其地”之念头,对于是否纳台湾入清帝国版图犹豫了十个月之久。施琅力主留台守台,功绩也是不容否定的。
《鹿鼎记》书中,施琅作为汉人投降满清,最后更带领清兵打回台湾,当时福建人就称之为“闽奸”,岂不料今天许多影视作品却称之为“民族英雄”。我想,作为“民族英雄”,多少要为这个民族,和它的人民,做一些好事吧。书中记述了清军奉诏迁界,到处摧城焚居,烧杀掳掠,逼逐沿海人民抛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而入内地。仅闽南一带沿海,数万数十万人民因此项政策遭到灭绝人性的掳杀,所以我想满清的统治者是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的。书中又写施琅居官清廉,到台后不曾向民间取过金银。历史上施琅真的是一个清官吗?施琅收复台湾后,确实不像一些将领大肆掠夺,也没有为难郑家后人。但他克台后,开始将明郑的军民转往大陆,以至于在明郑末期已经有十几万汉人的台湾,人口暴减,汉人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加起来还不到十万人。大量人口被移出台湾,造成大量良田空置,对此,施琅毫不客气的收入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据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连康熙皇帝自己都说:“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
施琅还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
施琅治下,对于汉人,颁布渡台禁令,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粤东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实际原因是“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于是客家人因此大幅落后同时迁往台湾的泉州人及漳州人,而在日后分类械斗中失利并退出平原。对其他地区的平民渡台也严加限制,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札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管理构成当时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此政策在雍正时放宽海禁后才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