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阪观察一家日企诠释“未来”与“和谐”

这两个月数次访问了日本,除了感觉异常的潮湿闷热外,还在日本遭遇了罕见的大雨。有一次临去东京前,需要在上海参加个会议,结果台风延迟了航班的起飞,在晚点7个多小时后,才坐上了飞回北京的飞机,到北京后匆匆忙忙带上护照就又奔赴机场了。在飞机上总算有了一点读报纸的时间,可从一条条报道中,总感觉国际经济环境和当下的气候状况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每次到日本,一定要见企业的人。在采访的诸多日企中,日立制作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未来社会”,让我感觉似乎舒了一口气。

 

日立社会创新论坛的“和谐社会”愿景

 

上个月去大阪出差时,正好日立制作所在那里召开“Hitachi Social Innovation Forum(日立社会创新论坛)2025”,便采访了论坛,旁听了日立社长兼CEO德永俊昭的主题演讲。

论坛包括“未来都市”、“幸福生活”、“数字化核心解决方案”、“绿色能源”四大展区。“未来都市”展示无人机与AI影像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所能实现的城市设施和工业维保能力,且通过介绍与日立市(是的,有这个因一家企业而命名的城市)合作的市民参与型城市建设的内容,展示了日立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未来构想。

“幸福生活”展区的内容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贴近,主要是日立在生物医药、再生医疗方面的构想。我特别关注其“诊断×治疗×数字化”三位一体的抗癌解决方案,感觉日立在抗癌领域的数字化及关键设备开发方面,对人类未来生活可能会有重大影响。

日立是一家以兼具IT、OT(控制技术)与产品著称的企业,其展出的“数字化核心解决方案”将人机协同的未来景象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包括OT与IT融合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制造业×生成式AI”的未来场景。

在“绿色能源”展区,则有电池、电力的“全周期数字化支持方案”等内容。

看了出展的内容,再去听德永社长的演讲,就能清晰了解日立的发展愿景了。德永社长勾勒出了日立视野下未来“和谐社会”的几个关键词:环境友好、幸福生活、经济增长协同共进。要实现这些愿景,日立掌握的三大关键要素则分别为“升级版 Lumada”“真正的 One Hitachi”以及“与社会协创”。

我特别关注德永社长提出的“升级版 Lumada”。Lumada于2016年推出,每次去采访日立社会创新论坛,均将这项技术放在重要的推介内容中。现在Lumada已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而其升级核心在于“领域知识+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在AI技术愈发重要的现今产业社会,Lumada通过生成式AI对日立在基础设施领域积累的隐性知识、运营数据进行高效学习,可助力客户优化资产利用效率——例如在轨道交通领域,日立的HMAX系统通过数据判断车辆及铁路基础设施的运转状态,不仅能降低15%的维保成本和车辆怠速能耗,更能减少20%的列车延误。

“真正的One Hitachi”主要聚焦了协同效能:通过十余年的结构改革及后续整合,各项业务间的协同效率显著提升,可以解决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应对的复杂课题。“与社会协创”则强调民众参与。德永社长指出:“下一阶段协创的主角既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民众’。”

 

世博会上日立描述的“未来社会”

 

日立是2025年大阪世博会白金合作伙伴,与日本电信运营商KDDI等企业联合打造了“未来都市馆”。这个馆以“Society 5.0与未来都市”为主题,将日立主张的“和谐社会”愿景转化为可交互的场景,向普通消费者展现日立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构想。

进入未来都市馆,立刻就会注意到日立和KDDI合作推出的可容纳120人的剧场。在这里看到了演员与声光电互动的短剧:演员走进了以声光电手段表现的未来社会,不断提出问题,让观众通过手机做出回答,并可以瞬间在两旁的墙上打出回答的统计结果。大部分提问的备选答案为三选一,观众回答的分布也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走向并非确定唯一,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消费者或民众选择的多样性,让企业能多角度地审视和开发技术,进而共同构筑未来生活场景。

日立中国总代表明田笃弥说:“本次大阪世博会,日立参与出展未来城市馆,希望与大众共同探讨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会对社会的未来产生影响,大家应当更主动地引领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与日立所追求的通过事业活动为解决社会课题做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紧密相连。”

日立集团在中国拥有86家集团公司,业务覆盖广泛领域。明田总代表说,“中国是日立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潜力巨大,特别是绿色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势头强劲。”

和谐社会应该能够减少气候异常现象,能够有确定的全球经济运营环境。日立构想的“和谐社会”,在世博会上展出的“未来社会”构想,在日本、中国及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及推广空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