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光伏王”三婚,弘元绿能是真命天子吗
作者:七佰
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行业,近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全球光伏三巨头之一的隆基绿能甚至在2024年报中写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就有超100家光伏企业破产;2025年上半年,又有超50家企业走向清算。在5月25日至6月25日短短30天内,就有18家企业宣告离场。
从“风光无限”到“破产风潮”,这个曾被誉为“新能源之王”的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残酷清洗。
而对于周期的洗礼,无锡尚德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家“初代光伏王”目前正面临着第三次破产重组。
7月9日,光伏行业“小隆基”弘元绿能发布公告称,已与顺风光电签署了《合作经营协议》,将与后者下属的无锡尚德合作开展生产经营管理。
根据公告,弘元绿能扮演的角色为“托管”或“接管”,只负责经营管理,实控人仍是中国东方资产。同时,顺风光电与厦门建发新兴能源有限公司前期签订的《合作经营协议》同步终止。
从2023年12月算起,在不到2年时间里,无锡尚德已经先后经历了晶优光伏、建发新兴能源、弘元绿能3个“托管人”。在此期间,无锡尚德更经历经历了数次高层变动,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多次更迭。其中,“建发系”高管黄昶在今年4月初才刚刚变更为无锡尚德董事长。
这一次,弘元绿能入局,能否盘活这一老牌光伏企业?
弘元绿能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尚德曾是“太湖三强”无锡的一张名片,如今却落得数易其主的下场。
这一次,同为无锡本地企业的弘元绿能来“接管”,能否擦亮这张曾经耀眼的招牌呢?
弘元绿能在7月8日的公告中称,有意向作为投资人参与无锡尚德的预重整事项,本次协议的签署旨在维护预重整期间的稳定运营。所以,这次协议的签署也可以看做是一次“试婚”。
从协议上看,弘元绿能还是比较谨慎的。虽将全面参与无锡尚德的日常经营管理,但协议明确,所有证照权属仍由顺风光电母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国际掌控。
同时,协议中还特别指出,合作期间因经营引发的经济或法律纠纷,仍由顺风光电及其子公司承担责任。公告中专门有一条这样的说明:“在合作期限内,甲方和/或指定公司因经营产生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有关经济和法律纠纷,仍应由甲方和/或指定公司独立承担和处理。”
也就是说,弘元绿能在“接管”无锡尚德后,无论新债还是旧债,一律与己无关。
可以说,这是一个赢家通吃,输了也不赔的好生意。
鉴于有消息称,无锡尚德的老旧产能已关停(也有称还有5GW产能的光伏组件),弘元绿能“接管”无锡尚德其实拿到的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尚德的品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锡尚德作为“初代光伏王”,其品牌影响力、技术积累依旧不可小觑。尤其在海外市场,无锡尚德仍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这对于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的弘元绿能来说,诱惑不小。
此外,弘元绿能作为无锡本地企业托管尚德,符合无锡市政府将尚德留在无锡的诉求,在政策支持和资源协调上或许能获得一定便利。
不过,弘元绿能自己的日子也并不算好。近两年,光伏行业产业链产能快速扩张导致供需失衡,行业进入阶段性产能过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体入冬。
财报显示,2024年弘元绿能的业绩出现下滑,全年营收73.02亿元,同比下降38.42%;净利润亏损达26.97亿元,与上年盈利7.41亿元相比盈转亏。
截至2024年末,弘元绿能面临现金紧张的局面。其中,货币资金同比减少15.2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93亿元。
2025年一季报,弘元绿能实现营业收入为16.57亿元,同比下降24.37%;归母净利润为-6187.58万元,亏损同比收窄。
财务压力或许是弘元绿能“零投入”托管无锡尚德的主要原因。既可利用后者成熟的组件产线和全球渠道补充自身产业链短板,又能通过管理输出提升无锡尚德的运营效率
无锡尚德颠沛流离十二年
2002年,杨建良创立了弘元绿能的前身——无锡上机磨床。此前一年,施正荣创立了无锡尚德。虽然同处无锡,但彼时两家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时,谁又能想到,未来有一天弘元绿能会“倒反天罡”呢。
无锡尚德作为无锡曾经的产业名片,着实有过辉煌。有评论称其是中国光伏乃至世界光伏产业的真正起源。不过,它的故事却有些曲折离奇。
2001年,施正荣回国创业。当时,无锡市政府协调8家国企融资650万美元,并提供免费土地、银行授信等政策支持,助力尚德完成初期建设。至2005年尚德纽交所上市前,无锡政府主动退出国有股,实现资本增值,成为政企合作的典范。
不过,其中一些矛盾也开始逐渐浮现出来。
首先,在无锡尚德上市前,施正荣回购国有股完成私有化,引发内部争议,部分国企认为国有资产未获最大利益。在此期间,施正荣与董事长李延人矛盾激化,导致李延人被逼出局。2012年,施正荣辞任CEO后,与董事会冲突公开化,其被指控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产至个人控股企业。
而导致无锡尚德走下神坛的根本原因,还是光伏周期与决策失误。
早期,无锡尚德主要依赖欧洲市场补贴,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晶硅价格暴跌,导致其长期订单赔付2.12亿美元。此前,无锡尚德还于2007年投入3亿美元开发非晶硅薄膜电池,因晶硅价格下跌而搁置,加剧亏损。
最终,“双反”给予无锡尚德致命一击。2012年,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 “双反”调查,征收高额关税,无锡尚德至此走向破产重组。
第一次破产后,尚德被无锡市国资平台接管。随后,港股上市公司顺风光电以约30亿元接盘尚德主要资产。
之后,尚德产能持续扩张。
2020年,它投建了6.5GW组件产线,到2021年,它已位列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排行榜第七位。
不过,自2016年起,顺风光电就身深陷债务泥潭。2016年至2021年期间,其累计亏损近80亿元,资产负债率一度超过120%。
事实上,这一期间尚德始终没有得到充足的增资,这也导致其产线停滞、研发断档、人才流失严重,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光伏行业中逐渐落伍。
随着顺风系资金链断裂和实控人郑建明失联,尚德只能第二次寻求资本重组。
2023年11月,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成为顺风光电的实控人。同期,东方资产任命道得投资和晶优光伏创始人武飞接任尚德董事长。武飞通过道得投资持有顺风光电10%股权,间接持股尚德。
在晶优托管期间,武飞曾提出要增资50亿元救尚德,并为其立下了“2026年实现30GW组件销售,重回行业前8名;2028年实现60GW组件销售,重回一线”的目标。
不过,晶优的托管也仅维持了整1年的时间,武飞就卸任了尚德董事长。
随后,东方资产又引入第二任托管方厦门建发,建发派出黄昶接任无锡尚德董事长。不过,这次持续的时间更短,仅半年左右便匆匆离场。
据了解,双方协议,尚德品牌被“无偿授权使用五年”,管理权也彻底交由建发,且销售合同、回款流程全部体外进行。资产收益则转移至建发,收益与无锡尚德无关,尚德本体只保留壳,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体外运营”模式。
这份协议无疑侵害了债权人权益,也让地方政府警觉。2025年4月27日,无锡市斯威克科技有限公司以无锡尚德无财产可供执行为由,向无锡市新吴区法院申请对无锡尚德进行破产审查。
2025年5月,无锡中院裁定尚德正式启动“预重整程序”,并引入投资人招募。
自2013年首次破产重组,再到2025年重新被弘元绿能托管,无锡尚德十二年间经历了三次破产重组,近两年更是三易“托管人”,命运可谓颠沛流离、曲折离奇。
当前,光伏行业正经历周期性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硅料价格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下跌趋势,开始触底反弹,行业“去产能”“破内卷”进程明显提速。
尚德这个曾经的光伏旧王,能否在同乡弘元绿能的加持下重新回到牌桌,仍需一点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