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采访到美国华人脱口秀之王是什么体验?
一个“美漂+北漂”怎么看“港漂”?
带着这个疑问,我坐到了黄西对面。
论对“漂”字的发言权,没人比他更权威。
封面揭秘
图源:网络
90年代,黄西带着生物化学博士的目标“漂”向美国,却在实验室之余意外闯进波士顿的喜剧俱乐部;
之后,他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David Letterman深夜秀》的华人。
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能笑翻美国人的中国人。
图源:网络
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在白宫记者年会上当面调侃拜登:
经典咏流传
图源:网络
放心,下场后俩人关系没崩:
黄西和拜登的合照
图源:见水印
随后,2013年他“漂”到北京,主持央视节目《是真的吗?》,推动脱口秀本土化。
现在,他自嘲自己是脱口秀的“在天之灵”。
采访之前,我又回顾了这期《脱口秀大会》
这分量,他担得起。
我对他的印象呢,其实就是《是真的吗?》里那个:
温和、没有攻击性,说话慢悠悠的,长得就像数学考卷标准答案的——黄西叔叔。
图源:网络
正是这份反差,让我忐忑:
以我的阅历,能否抓住这位“二重漂”的思维?
更何况,这是我首次独当一面的重量级专访...
采访前一晚,我刷遍他的脱口秀视频,当天心里还是砰砰跳。
可真正与黄西面对面时,一切顾虑,烟消云散。
因为第一眼我就觉得他格外亲切。
黄西叔叔,你怎么红温了
开门见山,我想快速拉近两人的距离,没有什么比直接聊“漂”更好!
我和他说,我现在是一名港漂,在香港待了两三年,算比较适应了,但我看见很多刚来香港的朋友,还是过得辛苦。
他回答:“是啊!我做过“美漂”和“北漂”,但“港漂”一定更难。”
理由简单直接——粤语太太太难了!
“英语要比粤语好学多了!粤语那9个声调我都不知道怎么掌握,看了就头疼,不敢张嘴。”
那港漂怎么攻克语言关?。
他半开玩笑地建议:“可以找个香港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
接着给出了一个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方法:
“尝试用粤语讲脱口秀。讲脱口秀是学语言最好的办法,哪怕讲得不够地道。”
他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实验室的书面英语让他专业受疑;直到握住脱口秀的麦克风,才找到打开日常语境的钥匙。
哈哈哈,可以...但我能不能单方面确诊他是“职业病晚期”!
图源:网络
其实,关于“异乡人如何扎根”这道题,他有着超出凡人的豁达:
“在美国熬了一年半两年后,我就觉得无所谓了。大家与人为善,做个有用又有道德感的人就行。没必要非得融入,最关键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或许正是这种“半融入”的状态,成了他观察世界的棱镜和创作的养分。
痛苦催生创作,幸福消磨才思。
黄西深知美国亚裔的隐形困境
图源:央视
“如果举办一场只给‘港漂’看的脱口秀专场,您会讲什么?”
“肯定会讲人在另一个城市生活的各种窘境,文化反差。”
我追问他对港漂群体的观察。
他敏锐地指出,这个群体似乎形成了独特的圈子,与本地人及内地人之间都存在微妙的距离感。
“影视圈相对容易融入——作品就是名片。其他行业可能更困难些。”
并说下周三、周四,他将在香港演出。
他显得格外激动,期待可以到更多香港朋友、对香港进行更深刻的观察。
我让他为自己打句广告,他说:
“8月13号,黄西中文脱口秀。轻松来,开心走!”
香港场海报
这句总结,简洁有力,直击核心。我好喜欢!
他还不忘补充,这次香港演出将是他的“歌曲首秀”——“因为很多脱口秀演员都有摇滚梦,光脱口秀不行了”。
我突然笑了,眼前这个要唱歌的“黄西叔叔”,和小时候电视里慢悠悠科普的学者身影重叠——
二十年来,他始终是那个用幽默消解文化差异的破壁者。他身上奇妙的包容感和那份经历风浪后的通透、对异乡人困境的理解,以及对“过好自己日子”的笃定,都让人感到鼓舞。
此刻他来到香港,初心依旧简单:“能让大家笑一笑,就是积德了。”
另外,由于我第一次做专访一直想暖场,就嘎嘎地笑过了全程。
黄西也跟着笑,只能keep住这表情:
不禁让我想到了:
黄西老师,对不起!!!
最后,这位“在天之灵”真的要来了!
香港,准备接招吧。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