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毁三观】废青的出路在何方?香港年轻人的上升阻力,源自产业固化。

大家好,我是玉虚龙宇君,你可以叫我龙哥

 

香港年轻人如今是一个压力巨大的群体,要面对亚洲最高的房价,又要面对稀少的就业机会。收入无法和飞涨的物价持平,于是变成了诸多人口中的废青。就连谭校长也唱了一曲以《废青》命名的歌。在怒其不争的同时又给予他们鼓励。

 

但是我个人觉得,谭校长这首歌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无力感。造成香港废青的根源绝不是年轻人自己不努力。

 500

这是香港整体产业结构造成的问题。香港的经济到底出了什么状况?为何年年下滑?

 

年初以来香港经济一直低迷,顶着“购物天堂”的称号,至7月底香港的零售额已经连跌5个月。

 

我之前做过一期香港的经济要靠深圳和广州来供养的视频,里面提到,香港的制造业空心化,是其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

 

香港曾经的状态:

 

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

 

香港土地寸土寸金,造成制造业厂房的地租成本高昂,利润跟不上成本,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制造业厂商只能迁出香港。

 

在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30%,直到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从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看,目前香港已经减少到只有其他“三小”的1/4~1/5。因此制造业这个高附加值产业的长期持续衰退,是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下滑的重要原因。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是个人收入与轻工业的增长显著超过了储蓄与重工业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高度配合。

 

那么现在的香港成了什么呢?

 

金融中心,贸易港口,旅游胜地。似乎把产业转型为服务型行业了。但有一点很重要,服务型行业就用不着太多的工人,那么就业岗位自然就缩水了。

 500

加上金融和房地产的双重夹击,富人越来越富,年轻的后起者要获得收入却越来越难。于是出现了如今的废青。

 

在本身就存在经济困境的年轻人身上稍稍那么一点,炸药桶自然就引爆了。因此,要造成阶级固化的前提是产业结构的固化,这导致年轻人上升无门。

 500

那么既然客观问题无法短期改变,咱们又要如何给香港的废青指一条出路呢?

 500

1、正巧,粤港澳大湾区通车了,香港的年轻人可以积极的内迁入大陆,这里有很多城市正在争抢人才。相信可以获得很多的工作机会。而粤港澳大湾区也能把整个珠三角的经济盘活,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这样也可以打破香港的产业结构固化。

 

2、另外,我也希望内地那些正在抢人的城市多给香港同胞一些优惠政策,送房送户口什么的走一波,有些城市都快成鬼城了,何不把舞台留给香港的年轻人们呢?选取人才需要梯度,其实香港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在香港享受的福利比内地高,实际上现在上海的福利已经高过香港了,很多没有走出香港的人对内地人不了解,除了给房和户籍优惠外,明智的香港人更会选择一个希望、一个好的前景,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才进行过滤,尽可能区分人才、庸才,把有理想有干劲的人才吸引过来。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咱们这边做得比他们好他们却不信,还觉得咱们是七八十年代的大陆仔偷渡客土包子。这就得讲好中国故事,让香港年轻人觉得来内地能飞起来!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人才!给他们希望。高考分数线可以适当对香港人降分,政策上给一些倾斜,让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能跟内地接轨,也会减少很多不适应。除了这个咱们还要给他们讲点负面教材,不能光讲自己好,还得讲讲别人的烂,这样他们才能有对比,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我们过去就是太讲温良恭俭让了,结果让人觉得咱是战五渣,觉得咱们好欺负。该金刚怒目的时候,就得金刚怒目,把他们镇住了,才会老实听你讲道理。

 

或许有人会说,那香港的有志年轻人都走了,香港怎么办呢?

 

1、把游行变成观光,

2、香港完全转型成一个舒适旅游、购物甚至于养老的服务型城市,把养老的福利机构搞上去,让更多的内地老人有一个舒适的养老地。鼓励内地老人去香港养老。发挥好香港旅游城市的优势及国际贸易港口的优势,这儿的产业结构本来就不适合年轻人了,转型成银发经济的风口都市又未尝不可?这样各家都能获得所需,岂不美哉?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香港固有财团掌控暂时不适于触动,可以慢慢软化使其转型。

 

当香港变成一个适于养老的服务城市后,定然是一片祥和,山清水秀,这样的环境不恰恰适合让老人们安度晚年吗?你看,隔壁澳门多么闷声发大财对不?

 

 

香港的年轻人应该多出去跑跑,外面有更大的舞台,大丈夫当望向星辰大海!好了,我是龙哥,咱们下期再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