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中国药典》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新规

2025版《中国药典》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新规

 

摘要:2025年版《中国药典》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此次修订总体保持《中国药典》通则的体例格式,重点补充了仪器确证、方法确认与验证、二维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等内容,同时增强与《中国药典》现有指导原则的协调与一致性,更好的满足我国药品研发、生产和监管的需求。

2025年版《中国药典》此次修订显著拓展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深度。在“仪器确证”部分,新规首次明确要求对磁场均匀性、分辨率及灵敏度建立周期性验证程序,并规定必须通过系统适用性测试方可投入使用。关于“二维核磁共振”的增补,不仅详细规范了COSY、NOESY等关键实验的操作流程,还特别强调其在复杂天然产物结构确证中的必要性。而新增的”固体核磁共振”章节填补了国内药典在该领域的空白,着重规范了无定型药物、辅料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方法,为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核磁(qNMR)部分新增了系统精密度验证要求,明确规定相对标准偏差(RSD)需控制在1.5%以内,这对标准物质标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规的实施将推动制药企业全面升级核磁共振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创新药研发机构,二维核磁技术的强制应用将加速复杂分子结构解析进程;仿制药企业则需重点关注固体核磁对晶型专利的突破能力。监管层面,药检机构需建立固体核磁的检验能力,尤其要完善对缓释制剂、吸入粉雾剂等特殊剂型的晶型控制方法。从行业发展看,此次修订标志着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正式进入“多维核磁时代”,不仅与国际药典要求全面接轨,更为核酸药物、多肽类药物等新型治疗产品的结构表征提供了法规保障。    

随着实时核磁(Real-time NMR)等前沿技术在国际指导原则中的陆续出现,预计我国药典将在后续版本中逐步引入过程分析技术(PAT)相关规范。当前修订中预留的“动态核极化(DNP)”技术条款,已为超灵敏度核磁检测埋下伏笔,这或将推动国产超导磁体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一、解决与国际药典(USP、EP、JP)的差距,补充仪器确证、二维核磁(2D NMR)、固体核磁等关键技术内容,提升方法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主要修订一:仪器确证、方法确认与验证

仪器确证:要求明确通过DQ/IQ/OQ/PQ四阶段确证,并纳入持续性能监控,与USP<761>和<1058>(分析仪器确证)一致。

方法确认与验证:明确qNMR验证参数,如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等需满足特定标准(如弛豫延迟≥5倍T1、基线分离等)

(二)主要修订二:补充二维核磁共振和定量核磁部分

新增应用场景(如HSQC、HMBC等),支持复杂结构解析

(三)主要修订三:补充固体核磁共振

增加魔角旋转(MAS)、交叉极化(CP)等技术,用于无定型药物、辅料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

二、强化方法生命周期管理,与USP<1220>(分析方法与生命周期)、ICH Q2(R2)等国际指南协调。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首次提到核磁共振波谱法,2020版改为四部通则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USP现行版、EP 10.8版、JP第18版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NMR法通则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三、实施影响与展望

2025年版《中国药典》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新增固体核磁部分支持晶型药物、多肽类生物制品分析,2D NMR提高杂质结构鉴定效率。与USP<1761>、EP2.2.33技术对齐,助力跨国药品注册。

山东大学淄博医药研究院拥有CNAS药品领域认可资质,成立糖肽药物工艺和质量分析技术中心,专注糖肽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包括糖肽结构解析、多肽杂质制备、质量研究等药学一站式技术服务。我院的多糖项目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成功的项目包括:小试工艺研究、杂质制备、定制合成、结构确证研究以及质量研究等。诸如在达肝素钠、依诺肝素钠、那屈肝素钙等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技术经验积累。

 

注:红色:2020版药典四部-核磁共振波谱法被删除内容

蓝色:2025版药典四部-核磁共振波谱法新增内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