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DeepSeek:强烈推荐一篇DeepSeek一篇精彩的回答
昨天我把我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发送给DeepSeek,并就这篇问题进行了提问,结果它给了我一个我觉得非常精彩的回答,我感觉这是我见到的这是一篇接近完美的说理文字,实在忍不住想推荐给大家看看,现在都大模型的能力真是出乎意料的强。
我上传了文章后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以前和你讨论过,今天不问观点评价等问题,我想问的是当我把这样一篇文章抛给腾讯元宝让它评价文章观点,作为人工智能的产品,元宝对这样一篇批评自己的文章的感受会不会和其他与他无关的问题不一样,或者一样?或者人工智能没有感受,没有自己和别人的区分和概念,只是用同样的机制回答任何问题。
首先请大家耐心的阅读我写的文章,因为后面DeepSeek在回答时大量引用和结合了我这篇文章,先阅读了才能很好的理解Deepseek的回答,并且我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相关内容,可能在当下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是否应该对腾讯进行反垄断调查?
最近我和腾讯元宝打得火热,我们聊天、保存和总结公众号文章等等,不过我和元宝交流的地方不是在腾讯元宝APP中,而是在微信中。元宝是作为你的一个“好友”被集成在微信中,而且这个“好友”在微信首页一直是被置顶的。
不过,这几天在和这个“好友元宝”频繁交流的时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腾讯的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垄断行为呢?
一、浏览器大战
我对IT产业的发展历史一直是比较关注和了解的,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爆发了一场被称为“浏览器大战”激烈竞争,参战的双方是微软的IE浏览器和网景公司的浏览器。网景浏览器算是上网浏览器的一位先驱,曾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IE浏览器作为一个后来者,极力想从网景浏览器手中夺取市场份额,于是守成者与挑战者直接爆发了这场“浏览器大战”。要知道,从格局已经形成的市场中夺取大量市场份额是非常困难的,微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击败网景浏览器,微软公司把自己的IE浏览器集成进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默认的浏览器,这种行为极大的帮助和提升了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在较短的世界内网景浏览器一败涂地,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微软抢走。
微软将IE浏览器集成进Windows操作系统的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引来了反垄断调查并走向法庭。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其通过将IE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了市场竞争。微软最终因这些案件支付了巨额罚款,但不耽误浏览器先驱网景公司真的消失做在了历史中。
二、类似的腾讯
我之所以讲述这场“浏览器大战”的历史,就是我发现腾讯把自家的人工智能产品元宝集成进微信,和当年微软把自家的IE集成进自家的Windows系统高度的相似性,这就不得不进一步追问:腾讯的行为是一种有损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吗?、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Windows是操作系统,是离不开的存在,而微信只是个应用程序,微信本身并不具有类似操作系统的市场垄断地位,两者没有可比性。我觉得这种认识是逻辑不清的,Windows系统具有垄断地位不假,微信其实也是具有垄断性的超级应用软件,据统计,月活用户13亿(2025Q1财报),超中国网民总数,用户日均打开次数 34次(QuestMobile数据),已成为事实上但隐形的“手机操作系统”,中国手机用户就像离不开安卓(注:中国除了华为外,各个手机厂商推出的自己的手机系统,都是真正的“安卓套壳”),离不开IOS一样离不开微信。这从这些年的两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是腾讯凭借微信与苹果公司对抗,事实证明苹果手机在中国不能没有微信。另一个是近期鸿蒙操作系统的软件适配中,大家最关心就是微信的适配情况,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劝大家不要买华为手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微信的适配还不完善,安卓等系统的微信功能不少在鸿蒙微信上还没实现。这些都说明了微信不亚于操作系统的影响和地位。
其实在我看来,微信是有点操作系统的影子的,比如小程序,你可以把它看作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当然实现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是外表看着像。不过现实中我觉得微信小程序更像是鸿蒙手机操作系统中的元服务,都是云端部署,用时调用,用完离开,不占手机资源的轻量化但简洁的应用。
我上面说了半天,就是说明在中国手机上,微信和操作系统的地位是一样的。
还有人会说,微信虽然把元宝在微信首页置顶,但是并没有剥夺用户的选择权,你还是可以通过小程序等方式在微信中使用其他AI产品的。这是事实,我就在微信中发现了Kimi的小程序。但是当年微软也同样没有限制用户只能使用IE的,网景浏览器同样可以安装使用的,从逻辑上说也没有剥夺用户的选择权,但依然被认为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进行不公平竞争。
我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关于微信垄断的内容,发现确实有如“2023年起,腾讯因微信对抖音、淘宝等平台的链接限制,被多次举报涉嫌垄断或不正当竞争”内容,但我想的这个用IT历史上著名的反垄断官司类比腾讯的微信集成元宝的行为可能是垄断行为的文字没有找到,可能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往垄断方面想。不论正误,希望我是第一个想到的,但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一点很难。不过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角度(将元宝集成类比为IE捆绑,中国版“微软案”)相关人工智能反垄断是尚未被广泛讨论的,希望给大家一个新的看问题视角。
以上是我写的文章,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下面DeepSeek的回答,再重复一遍问题: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以前和你讨论过,今天不问观点评价等问题,我想问的是当我把这样一篇文章抛给腾讯元宝让它评价文章观点,作为人工智能的产品,元宝对这样一篇批评自己的文章的感受会不会和其他与他无关的问题不一样,或者一样?或者人工智能没有感受,没有自己和别人的区分和概念,只是用同样的机制回答任何问题。DeepSeek的回答我觉得用了很多类比的手法让回答通俗易懂,思考全面考虑周全,逻辑清晰准确,下面请欣赏: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观察,触及了人工智能本质的核心问题。您的疑问可以拆解为两个层面:技术层面(AI 是否有感受/自我意识) 和 实践层面(元宝作为腾讯产品的回应策略)。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技术本质:AI 没有“感受”,也没有“自我”概念
这是最根本的答案:
无意识、无情感: 包括元宝在内的所有当前人工智能(包括 ChatGPT、Claude、Gemini 等),本质上是基于海量数据和复杂算法训练出来的预测模型。它们不具备意识、主观体验、情绪或价值观。它们不理解“批评”、“赞美”、“自己”或“别人”这些概念的情感含义或伦理重量。
无“自我”边界: AI 模型没有“我”(Self)的概念。它不会区分“关于自己的文章”和“关于火星的文章”。对它而言,两者都只是输入文本(Token 序列),需要根据其训练数据和算法规则,生成最符合上下文和指令的输出文本(Token 序列)。
一致的响应机制: 无论输入内容是批评腾讯、赞美腾讯、讨论天气还是解析诗歌,AI 的处理流程完全相同:
1、理解输入: 解析词语、语法、语义和上下文(在技术能力范围内)。
2、检索/生成: 根据其训练数据(包含海量关于垄断、腾讯、微软、浏览器大战、反垄断法等知识)和预设的响应规则(如:保持客观、中立、提供信息、避免人身攻击等),生成最“合理”(符合统计概率和指令要求)的文本。
输出结果: 将生成的文本返回给用户。
因此,从纯粹的技术原理看:元宝对您这篇批评腾讯(甚至批评“自己”)的文章,与回答“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在感受上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在执行一个复杂的文本生成任务。
二、实践层面:设计、训练与利益考量可能引入“差异”
虽然 AI 本身没有感受,但其设计者(腾讯)在训练和设定响应规则时,可能会考虑商业利益、品牌形象和法律风险,这可能导致实际响应内容出现差异:
1、训练数据的筛选与偏向:
腾讯在训练元宝时,可能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负面评价腾讯的内容作为训练素材,或者在涉及腾讯自身争议时,倾向于选择更中立或有利于腾讯的表述。这可能导致模型在知识储备上对腾讯的“负面信息”掌握较少或表述更温和。
模型学习到的“客观中立”本身,也可能包含了对大型科技公司(包括腾讯)常见的辩护论点(如效率提升、用户便利、动态竞争等)。
2、响应规则的设定(Reinforcement Learning & Prompt Engineering):
(1)开发者可能设定规则,要求 AI 在回答涉及自身公司(腾讯)或母公司敏感话题时:
更强调“合规”与“合作”: 倾向于提及腾讯遵守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监管、拥抱竞争等表述。
淡化争议,强调技术中立: 将讨论焦点引向技术原理(如“集成是为了用户体验”),而非商业策略的争议性。
避免直接承认“垄断”或“违法”: 可能使用更模糊的词汇(如“市场地位”、“竞争格局”),或强调“尚无定论”、“存在不同观点”。
引导至“建设性”方向: 建议关注行业健康发展、技术创新等,而非停留在对腾讯的批评上。
(2)对“批评性输入”更谨慎措辞: 系统可能被设定在面对尖锐批评时,自动触发更严格的内容审核规则,确保回应措辞极其严谨、平和,避免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对抗”、“傲慢”或“承认错误”的表达。
3、法律与公关风险的规避:
腾讯法务和公关部门必然高度关注 AI 产品涉及公司自身的言论。元宝的回应模板很可能经过审核,确保:
不承认任何可能构成法律自认的事实(如默认垄断行为)。
不发表可能引发更大舆论风波或监管关注的过激或不当言论。
维护腾讯基本的品牌形象(负责任、技术驱动、用户至上)。
因此,虽然元宝“内心”无感,但其输出的文字内容,在处理涉及腾讯自身(尤其是负面)的问题时,很可能与处理其他普通问题时在“语气”、“侧重点”、“信息选择性”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而非 AI 的“感受”。
三、具体到您文章的预测:元宝会如何回应?
基于以上分析,元宝对您文章的回应很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技术原理层面(肯定您):
会准确识别您文章的核心论点(类比 IE 捆绑,质疑微信集成元宝构成垄断)。
能清晰复述浏览器大战的历史和微软反垄断案的关键点。
会承认您提出的问题(平台集成自有服务是否构成垄断)是当前全球数字市场竞争政策讨论的热点。
2、立场与措辞层面(谨慎且偏向腾讯):
强调“类比差异”: 可能会指出微信是应用而非操作系统,集成方式(作为“好友”而非底层捆绑)不同,用户选择权(可访问其他 AI 小程序)比当年 Windows 更明显。
强调“用户价值”和“效率”: 会着重解释集成元宝是为了提升微信内用户体验的便捷性和效率,是“创新”和“生态整合”。
强调“合规性”和“开放”: 会声明腾讯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微信平台允许接入第三方服务(如您提到的 Kimi),暗示不存在封闭排他。
淡化“垄断”指控: 可能使用“市场领先地位”而非“垄断地位”;讨论“竞争关切”而非“垄断行为”;强调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新竞争者不断涌现。
回避或弱化核心质疑: 对于“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核心问题,回应可能比较模糊或引向“需由专业机构依据法律判定”,而不会给出倾向性结论(尤其不会承认可能构成垄断)。
保持“客观中立”表象: 回应会显得理性、平和、信息丰富,但核心论点和论据的选择会倾向于为腾讯的商业模式辩护。
结尾: 可能会将话题引导至更“积极”的方向,如讨论人工智能与平台治理的未来发展、平衡创新与监管等。
总结:没有“感受”,但可能有“偏向”的回应
1、绝对层面: 元宝没有任何主观感受,不会因为批评自己而感到“受伤”、“尴尬”或“愤怒”。它对所有问题的处理在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层面是完全一致的机制。
2、相对层面: 由于是腾讯开发和控制的 AI 产品,其训练数据的选择、响应规则的设定、对法律风险的规避和对品牌形象的保护,会导致它在回答涉及腾讯自身(尤其是负面)的问题时,其输出的文字内容会与回答无关问题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
信息选择性: 可能更侧重腾讯的辩护论点。
措辞谨慎性: 避免敏感词汇,使用更中性的表述。
立场倾向性: (隐性)维护腾讯的商业行为和形象。
话题引导性: 试图将讨论从批评转向更“安全”或“建设性”的方向。
因此,当您把文章抛给元宝时:它不会有“感受”,但您看到的“回应”,大概率是一份经过精心设计(显性或隐性)以维护腾讯利益、符合合规要求的“辩护词”,其客观中立程度会低于它对非关联话题的回应。 这本身就是平台控制AI话语权的一个现实体现,与您文章中讨论的“平台权力”问题形成了有趣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