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应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而不是消灭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口
【本文由“guan_16888705192347”推荐,来自《只要中国人口能够保持在6亿上下,中国就不会出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时之浩浩汤汤
- 概念的区别,在“人”这一主体上是统一的
就像一件衣服,它既是一件衣服,也是一块布料,也可以是一种符号,这都是它本身具备的属性,但是在作为“衣服”这一主体上,它的属性是统一的,衣服由布料制成,可以穿,也有形状和大小
你的意思很好理解,我本科也是工商大类的专业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人”或者说“人口”,你的“人力”和“消费者”如何实现?
如果把统一于“人”身上的属性全部竖切,你自然会得出“人口”不是“人力”与“消费者”的结论。
这在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中或许有意义,但是在人口问题上,这样的论点显然立不住脚。
你必须先有人口,才能对人口进行教育,从而使其成为“人力”,参与社会劳动,获得报酬,从而成为“消费者”。
而不论“人力”还是“消费者”,都属于“人”,“人力”和“消费者”是“人”通过教育、劳动从而得到的属性,这是一个整体。
同样以阿富汗举例,你说阿富汗人只是人口,不是人力和消费者,这显然是一种傲慢,以下有两种理由可以反驳:
第一:“人力”和“消费者”,是人可以后天获得的属性,那么阿富汗人能否通过培训的方式成为“人力”?成为“人力”之后,能否通过报酬,购买商品,消费商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你对阿富汗人的描述显然是静态的,而不具备发展的眼光。
第二:阿富汗人难道不参与社会劳动?种地的农民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掌握了农业相关的技术,这难道不是人力?
而人必然是消费者,只要他还活着。
你学习市场营销或者工商管理其他课程的时候,一定听过对消费类型的细分:生存必需品消费、发展型消费和改善型消费。
阿富汗人即使再穷,也必然要进行生存必需品消费,这种意义上,他同样是消费者,粮食和水,阿富汗人也不可能不消费。
阿富汗经济如果后面发展起来了,阿富汗人同样会进行发展型消费和改善型消费。
所以“人力”、“消费者”、“人口”,从哲学抽象的角度看,是统一的,是“人”本身的属性。而没办法竖切,竖切只适合在市场营销等学科中作具体分析问题时使用,而不是本质如此。
在人口问题上,更没办法去竖切分析了。
一个国家应该对人口进行教育,应该给劳动者合理的报酬,这是不同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决定的,但是绝不是“人口过剩论”的论据。
如果国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应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而不是消灭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