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630亿的凯易,竟然放权给一个“外行人”?
作者 | 惊讶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前几天,Kirkland & Ellis(凯易)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这家全球营收最高的律所,在没有任何并购、没有挖什么大团队、没有再开新所的前提下,宣布了一个「人事」决定:
让一个「非律师」人员,当上律所有史以来第一个COO。
盖瑞·莱文(Gary Levin),华尔街出身,黑石的前董事总经理,Ares和EIV的合伙人,做了二十多年PE投后。
不懂证据法,不会讼辩流程,也不认识哪个法官,但他被赋予了实权:
从全球行政,到市场财务、人才流程,超3500人的后台部门,他全管。
没上过法庭,却要给全球最赚钱的律师们「定规则」,凯易为什么突然这么做?
为什么凯易需要「外行」?
过去20年里,凯易是名副其实全球最赚钱的律所,没有之。(点击查看是什么让凯易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律所?)
创收一年比一年高。去年更是再创新高直冲88亿美元(630亿人民币),每位股权合伙人利润达到了925万美元(6615万元人民币)。
而跟创收一同变重的,是后台系统。
一个全球律所的后台,是什么体量?招聘、HR、市场、运营、科技、财务、风控、ESG,还有合规。
合伙人要做案子、抢客户、盯金主,他们没法、也不该把时间耗在这些「间接战斗力」上。
但问题是,传统的律所行政大多干的是「执行」而不是「战略」,没有独立权力,也没有预算拍板权。
最重要的是,谁说话算数,常常没人说得清楚。
很多时候,律所的行政运行靠「善意协调」,而不是系统逻辑。
凯易这一步,算是明确放了权,可以看作是一次「制度性松绑」。
不让行政靠合伙人「拉关系」,而是让组织靠管理人「立机制」。
为什么是他?
🔺盖瑞·莱文相当低调,寻遍全网才找到一张照片
盖瑞不属于法律圈,但却是PE圈的「大师」。
当年在黑石、Ares和EIV,盖瑞负责的就是公司的战略制定,以及投资发起和管理。
投出去的钱如何落地、如何提升被投公司效率、怎么抓KPI、搭管理层、设报告线、控预算、控风险、做增长。
这套打法,被搬到了律所。
用凯易合伙人CEO乔恩·巴利斯(Jon Ballis)的话说:盖瑞,不是做革命者,而是成为「管理杠杆」。
一个律所,为什么需要这样杠杆?
🔺凯易的一次律所聚会都「人满为患」
那还是因为,凯易已经不是一个传统律所了。
它更像是一个由数百位「高收益投资人」组成的合伙体,每一个团队都像一个「高毛利项目组」,总部像是一个资产管理平台。
只不过这份资产,不是房地产,不是股票,而是由人力+品牌+制度+流程组成的「专业系统」。
过去,这个系统靠合伙人的经验和默契运作,而现在,它需要开始靠专业的系统性管理。
也就是说,凯易不缺律师,它缺的是下一阶段的组织形式,盖瑞就是这个新组织的工程师。
COO,等于放弃律师自治吗?
🔺凯易CEO乔恩·巴利斯
有人问,这样做合伙人岂不是要失权了?以后大所是不是都得得请个COO管理?
不一定。
凯易这次设COO,是因为他们有清醒认知:合伙人擅长创造价值,但不擅长搭组织结构。
毕竟过去几年,他们已经在「变得不像律所」的路上走得很远
比如CEO制度,早有乔这样的职业操盘手;在私募方面,PE业务线越来越像行业投行;管理风格更早就突破了合伙人平权的传统,推崇实权的管理层。
所以,盖瑞的到来不是「改革」,而是「拼图补全」。
🔺老常也跟李铮主任讨论过类似的问题
其实,近几年不少中国律所也在尝试「公司制」。
有的请来了咨询公司合伙人,有的从四大挖人,也有的把行政总监title升一下。
但如果问,他们有没有权力拍板?有没有预算决定权?有没有调人换岗权?
答案多半是:看合伙人脸色。
说到底,中国律所的问题不是有没有COO,而是有没有准备好让非律师来当你这家「专业服务公司」的另一半大脑。
不愿放权、不敢放权、不知道怎么放权,是现在很多律所卡在瓶颈的真实写照。
凯易是全球最赚钱的律所,新设COO,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可持续,坐稳这个位置。
毕竟他们早就明白,靠一个个能打的合伙人冲出来的成绩,是人的胜利;
而靠一个能自我迭代、稳定增长的系统活下来的组织,才是制度的胜利。
我们总说律所要做大做强,但在某个阶段,「做强」就等于你能不能放手,让更专业的人帮你打理那些你不擅长的部分。
这不是放弃自我,而是组织成熟的象征,盖瑞代表了一种方向:
未来律所,不只是更强的律师,而是更强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