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们那穿瑜伽裤,要被骂几天?
作者 | 毛毛
来源 | 她刊
作者 - 毛毛
监制 - 她姐
这个夏天,瑜伽裤饱受争议。
它弹力大又贴身,是许多女孩健身首选穿搭。可是,当瑜伽裤作为日常穿搭出现在大街小巷,被诟病像没穿裤子,故意引人遐想,于是它有了“性感”的标签。
一条质量好的大品牌瑜伽裤,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瑜伽裤又成了“有钱”的代名词。
在各大社交平台,可以看到穿瑜伽裤玩飞盘、打高尔夫、射箭的女生,瑜伽裤再次叠加了“中产”标签……
城市女性穿上这条瑜伽裤,被定义为有钱、性感的中产。
同样一条瑜伽裤,当县城女性穿上它,却被一部分人打上捞女标签,全网嘲讽。
他们甚至造了一个极为辱女的新梗,“外五县瑜伽裤”。
县城高级捞女
“外五县”并非是某五个县城的专属名称,而是代表着,在城市周围,那些无限靠近城市,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许多这样的县城中心,都会有座大型商场,那些被视作一线城市中产最爱的星巴克、lululemon、始祖鸟等品牌门店一应俱全。
店里许多产品的标价和当地人的工资水平并不匹配。但它们有着稳定的顾客群体,男女皆有。
但是在网上,有一批来自县城的男网友,粗暴地将这些店的消费群体定义为县城女性。
他们或许从未进店消费过,所以躲在手机后面,凭想象为那些有能力消费的女性画像:
她们消费这些品牌犹如家常便饭,出入健身房、高尔夫等高端运动场所,日常不上班,开跑车环游世界。
她们有许多共同点,但那些男网友绞尽脑汁归纳出的,是一条瑜伽裤。女孩们一年四季只穿瑜伽裤,于是,“外五县瑜伽裤”就成了她们的统称。
围绕“外五县瑜伽裤”的女孩群体画像,一场无差别的攻击开始了。
他们用所闻所见所想,不断补充着“外五县瑜伽裤”的特征:
她们的网名一般叫“不吃香菜”,爱用刘亦菲捧花的照片做头像;
朋友圈除了旅游、网红餐厅照,就是更新考研考公日常;
穿搭单调,脚上一双萨洛蒙,身上一套Lululemon,爱好骑行、瑜伽、飞盘、插花;
日常代步一定是二手市场转了8手的泡水跑车,手机、包包全在二手平台回收。
他们列举的特征越来越多,到后来几乎涵盖了所有留在县城且好好生活的年轻女性。
他们言之凿凿,将瑜伽裤作为日常穿搭,是“捞女”的铁证,女孩们与那些入侵县城的高端品牌目的一样:大张旗鼓地捞钱。
在那些肆意造谣县城女孩的人眼里,瑜伽裤由于十分贴合女性身形,勾勒腿部线条,被简单地与“黑丝”划上等号。
在县城穿“黑丝”的目的,除了故意吸引男人的目光、掏空男人钱包,似乎再无其他解释。
“瑜伽裤”成了辨别捞女和良家女孩最显而易见的要素。
她们能买得起跑车和名牌包,是因为出卖身体,欺骗一个又一个有钱中年男人。
为了防止老实人掉入县城瑜伽裤的陷阱中,出现了一批双肩担正义的“勇士”,他们如法炮制一套假人设,来惩罚捞女:
去步行街买一身盗版始祖鸟,用中华的烟盒装几根平价香烟,去电脑城花几十买一个黑屏三折叠手机,最后花点小钱租一辆BBA抵押车。
BBA抵押车指的是奔驰、宝马和奥迪三个汽车品牌,被之前的车主抵押给机构获得贷款,这类车会以极低的价格再次进入市场销售或租赁,有人甚至只花了2万就买到一辆宝马。
他们幻想,当县城瑜伽裤们费尽心机后,发现不过是拿下了一个穷男人,这就是对捞女最好的报复。
这些关于瑜伽裤的捞女指控,几乎都是空穴来风。有女孩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掉入他们因刻板印象而精心布下的侮辱圈套,直接认下“外五县瑜伽裤”的称号,拍了一期“外五县瑜伽裤每天都干点啥”的vlog来嘲讽。
“一条八九百的瑜伽裤,脚上一双萨洛蒙,开玛莎、奥迪、捷豹……这和念我身份证号有什么区别?”
她是裸辞教师,后来创业开了一家咖啡店。有钱有闲,不用打卡上班,工作日能去逛超市,简直是人人羡慕的人生。
“有那功夫多挣点钱吧,老给女生起外号。”好生活,根本用不着骗男人来实现,说着她坐上了自己的奥迪去做美容。
那些被判定为“外五县瑜伽裤”的女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几乎都经济独立,有人是瑜伽老师,有人在体制内工作,有人自己开店,她们靠自己享受着生活,没有惹到任何人。
可现在,她们却被卷入一场侮辱意味十足的围观中。开咖啡店的女孩,因为“嘲讽”而收获了更多攻击她长相的恶评。
碍于别人的看法,有女孩只敢在半夜跑步时穿起瑜伽裤。
一条瑜伽裤,成了女性道德瑕疵的体现。
不仅仅是县城女孩,任何地方,任何一位穿上瑜伽裤的女性,都有可能成为被审判的对象。
荡妇铁证
因为一条瑜伽裤被围剿的,不只是县城女孩。
按理说,在一线城市,瑜伽裤已经成为近几年潮流穿搭之一,和牛仔裤、T恤一样日常。它是许多女明星的出街私服,是普通女性运动时高频出现的衣服。
但它所承载的道德审判,并未在更现代化的环境中,以更文明的方式展现。城市中的瑜伽裤女孩们,依旧被网暴。
一位网名叫@阿绿爱做饭的女生,在新一线城市杭州,从事着上门做饭的工作。
今年5月份,她因为月入2万被推上热搜,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流量和排山倒海的质疑声。
有人指出,在她工作的视频中,她大多穿着瑜伽裤做饭,并就此断定这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女孩该有的穿着。
“穿瑜伽裤上门,不知道提供的是什么服务呢?”
“怎么穿瑜伽裤做出来的饭臭臭的……”
“穿那么性感,都是为了给客户看吧!”
后来,她接受采访,对所有质疑一一做了回应。
在决定做这份工作的第一天,她就去办了健康证,做饭的全程她都戴着口罩、围裙、手套,将头发扎起来,客户也大多都是女性。
“我平时休闲的时候就穿健身服,我衣柜里最多的就是这类衣服。”她还希望自己能打造一个纯女性的私厨团队,因为在工作中,她发现绝大部分客户都是独居女性,她们希望厨房里站着的是能一起聊护肤聊生活的姐妹,并非只是单单解决吃饭问题的厨师。
“勾引”男客户不成立,网友们又开始揣测,她的目的肯定是卖货,故意用瑜伽裤吸引流量,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身体,在网上“赛博卖身”。
瑜伽裤成了女性身上的污点,是“荡妇”的铁证。
“穿成这样就是给别人看”的言论层出不穷,如此穿着的女性,在面临人身危险时,更是被认为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
今年4月份,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上,41岁的姚某对一名女乘客实施了猥亵行为,随后谣言四起,说两人相识,是事先约好。警方在两天内迅速抓捕猥亵者和造谣者,但恶意还是没有消散。
事发时,受害者穿着的瑜伽裤,被部分网友指控为引人犯罪的导火索。
“小伙子血气方刚,看见美女把持不住。”
“抛开别的不说,穿瑜伽裤难道就没有一点错吗?”
女性的身体仿佛化身潘多拉魔盒,而瑜伽裤就是打开魔盒的钥匙,一切罪过皆源于此。
如果脱去瑜伽裤,女性就好过了吗?
成功“坏女人”
前两年,县城也刮起过一阵类似的风,叫名媛风。
顾名思义,县城名媛的生活与外五县瑜伽裤十分类似:
吃400多元一箱的车厘子,做几百元的美甲,买几万块的金手镯,人均一辆车是标配,她们常常穿着大衣、皮草,每天不是在购物的路上就是在美容的路上……
许多在大厂月入过万的年轻人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准。这在当时激起了小镇做题家的集体羡慕,同时,也让部分男人有了危机感,有人担忧:“老家的女孩娶不起了。”
而这样的担忧,逐渐演变成仇恨。
2023年春节,一位沪漂女孩早早回到农村老家过年。在一个晴朗的早上,她在老家房顶摆上一张小桌子,放满了草莓、车厘子、葡萄等水果,悠哉地翘着腿享受,那时,她随手拍了一条视频记录美好生活。
再次打开手机,留言和私信爆了,被举报的信息一条一条弹出。
细看文字,几乎全是谩骂:
“吃车厘子的钱哪来的?不是正经钱吧。”
“这消费水平养不起,还这么能吃,像猪。”
网友不知道女孩具体的家境和工作,但视频中的车厘子已经说明一切,女孩一定过着像县城名媛般的优越生活。在农村愿意斥巨资买车厘子吃的女孩,一定是傍上了愿意为她挥金如土的大款。对于她经济来源的揣测,迅速上升到造谣:
“在KTV上过班吧,我记得我点过你。”
“你在城里的事儿都传开了。”
“回来上班吧,有个老顾客点你。”
不需穿上瑜伽裤,也不用展示金手镯和皮草,仅一盒水果,不怀好意的网友又一次将女性归为“捞女”的范畴。
回看“外五县瑜伽裤”“县城名媛风”,会发现,在恶意解读之外,这些女孩的真实共同点是愿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并将且用心对待生活,仅此而已。
而将女孩们归类总结的人,大多带入了“娶不起”对方的异性视角,他们要么表示不会娶,娶不起,绝对不给女孩买名贵水果、礼物;要么直接造黄谣,诋毁女孩是技师、是小三、做着见不得人的生意,还妄想找“老实人”接盘。
他们将其统一称作“坏女人”,实际上,这样的坏女人还有另一个名字——成功女人。不难看出,无论是县城瑜伽裤还是名媛,网友拼凑出的女性画像,都在展示一种女性成功的人生:有钱、有身材、会生活。
但承认女性的成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样的不承认,发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如何抑制女性写作》一书中提到,许多女作家不得不用男性的笔名来发表作品,因为“女作家”写出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是小家子气的,只是内心独白而已。
有学者指出在文学史上存在的一种情况: “贤良的女人不可能入世太深……而那些入世太深可以写出好作品的女人又不可能贤良。”
女性应该安分待在“圣母”的框架下,被豢养,能够闯出一番名堂的,一般都是被玷污的坏女人。
女性身上的道德标准与成功的关系,现如今还是如此矛盾。
运动和美一定不能共存,所以屡破纪录的吴艳妮只要没拿冠军,一定是因为化妆分心;
漂亮和头脑一定不能共存,所以成功考研复旦大学的网红迅猛龙,一定走了后门;
突出业绩和正当努力一定不能共存,所以一年卖出170台保时捷的女销冠牟倩文,一定是靠陪睡卖车……
女性越是明目张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学识和财富,越会有人拿着古板的铁锤,试图让出格的女人们归位。
但女孩们偏偏以各种张扬的方式,出现在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
有女孩专门染了粉色头发,去参加博士毕业典礼,打破“学术媛”的刻板印象;有清华女学霸,去参加选美比赛,打破“书呆子”的刻板印象;有女足球运动员依旧留着长发,在草地上挥洒汗水,打破爷们化才能运动的刻板印象……
当女孩开始显露自己的成功,不过是展现了各种“媛”本来的样子。
那些通过外貌、身材、打扮将女孩们分门别类的网络梗,背后藏着一群跟不上时代的人,他们或许能力不足以匹配以上认真生活的女孩,他们或许在现实中完全不被女性所青睐,所以他们只能用老一套的道德枷锁让女性主动放弃享受资源的机会。
不过,有时诋毁就是一种对强大的仰望。
女孩们的成功不需要被认可,当聒噪的潮水退去,留在岸上的,是攥着真金白银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