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解决问题当目的,对方却把问题本身变成了生意
有这么一件事:7月6日早上,一名7岁无陪儿童在家长陪同下前往浦东机场,准备搭乘吉祥航空HO1031航班前往临汾。
根据流程,儿童的地面交接应在6点10分完成,但由于吉祥地服人员失误(迟到了),吉祥航空工作人员直到6点45分才完成交接,留给小旅客的登机时间非常紧张。
在随后的安检环节,小旅客随身行李中被查出一把学习机配套螺丝刀,属于民航禁止随身携带物品。这一突发状况的处理,又进一步压缩了登机时间窗口。
最终,这名小旅客未能赶上原定航班。
事发后,吉祥航空承认在服务流程中存在明显疏漏,并将涉事员工严肃处理,也已经在当天为小旅客完成改签,并在次日顺利完成保障。
但无论如何,错了就是错了。
据了解,事发当天,吉祥航空工作人员与家长现场沟通,地服提出先行给予200元初步补偿,表达歉意,并明确后续将由客服团队继续对接处理。
家长父亲表示可以接受,母亲态度稍显犹豫,但当时整体沟通尚可。
接下来的几天,公司持续跟进处理。
7月12日(周六),平台上出现旅客投诉,公司立即排查后台记录,确认客服此前已多次与旅客联系,并主动提出1000元补偿方案。
实话说,我一直比较熟悉吉祥处理此类问题的风格。不可能不闻不问,更不会拖延推诿,而是在持续沟通中,认真努力解决问题——虽然说个别员工的行为不能代表一家公司的服务理念,但还是那句话:员工有错,该追究你去追究,航司管理不严,首先负起责任。
7月13日,吉祥航空客户体验部正式接手;
7月16日,公司两位管理层主动约见旅客,当面道歉,并在不回避责任的前提下,提出2万元补偿。(我看到这个数字还是吃惊了一下,确实不低,但毕竟牵扯儿童,我觉得已经很有诚意了)
家长表示“回去商量一下”。
当晚,公司收到了旅客家属发来的一份“赔偿清单”。
内容详尽至令人惊讶:误机造成的交通损失、误工损失;孩子可能的心理影响费用;家庭情绪波动带来的精神损害;社交平台舆论扩散带来的“名誉赔偿”等。
清单总金额为:80000元+。
几天后,家属再次联系,说可以接受2万元赔偿,但前提是——吉祥航空需公开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抛弃儿童”。
这是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不能接受的。
不知列位看官怎么看。在我看来,家长不是没收到道歉,也不是没得到赔偿,而是始终在等一个“可以继续开价”的机会。
从最初200到88000元的清单,再到后来说“2万可以,但你要先承认抛弃我家孩子”,这不是在解决问题,是在试图编织一个更大的问题。
既然能把“误机”说成“遗弃”、那就能把“服务上失误”写成“精神上的虐待”。
条理分明、角度精准,连“名誉受损”都能量化到具体的五位数,简直是新时代的维权模版文案。
只要吉祥还跟她沟通,她就能再提一个数字;只要吉祥还在道歉,她就能再找到一个标签。
可我们都知道,一旦吉祥那句话说出口,不管事情的真相是如何、监控多清晰,网络都会留下这六个字:“吉祥抛下孩子”。
可如上所述,事实并非如此。
员工迟到,是管理问题,继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但作为企业,吉祥一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回避过:
当天改签、次日保障、持续沟通、员工处理、登门道歉,该做的全做了。
补偿金额从200、1000、2万,一步步提升,只希望向儿童道歉,并期待能够化解误会,解决问题。
但家长一方,先不提那88000元的赔偿是否合理,要求吉祥承认“遗弃儿童”,这不是在协商,这是在威胁。需要“认罪声明”来定性——这不是维权,这是讹诈。
假设哈,吉祥真的照家长那么说了,下一步家长会不会再次起诉,要求更高的赔偿?
吉祥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污蔑。
可整件事真正让人感到寒心的,不是赔多少钱、认没认错,是当你把解决问题当目的,对方却把问题本身变成了生意,
你以为对方是在要个说法,后来发现对方是在等个机会。
这已经不是服务问题,也已经不是补偿问题,这是一次“绑架事实、反复加码、情绪操控”的示范剧本。
吉祥啊,你们不能接这个戏。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