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史辩伪”所能想到的——

500

最近,网络上围绕“西方伪史论”的讨论热度很高,黄河清教授与唐际根教授的观点碰撞,不仅引发了学术圈的关注,更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有人为“质疑西方”拍手叫好,觉得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有人担心这种观点会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其实,这场争议不只是几双古埃及草鞋的“新旧之争”,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文化认同、知识传播、公共理性等方面的思考——如何在热闹的讨论中找到理性的坐标。

一、两种认知逻辑的碰撞

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弄明白双方到底在争什么。简单说,是两种看待历史的方式发生了碰撞。

黄河清教授提出的“西方伪史论”,核心观点是认为古埃及、古希腊等西方古代文明是近代“系统性伪造”的,目的是贬低中华文明。他的理由听起来很直观:比如博物馆里3500年前的埃及草鞋“太新了”,按常识早就该烂了;西方修复文物时用钢筋加固,这就是“造假证据”。他觉得,中华文明才是唯一真实且延续的古文明,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在彰显“文化自信”。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都看得懂、听得明白的经验(比如家里的东西放久了会坏),去质疑、反证几千年的文物,用中国某类文物的保存情况(比如南方潮湿环境里的东西易腐烂),去比较其他文明的文物(比如埃及沙漠里的草制品)。这种质疑方式的门槛很低,很容易让人觉得“有道理”,比较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毕竟谁没见过旧东西坏掉呢?

而唐际根教授等主流考古学者的反驳,却代表了另一种思路。唐教授是殷墟考古队原队长,一辈子跟地下的文物打交道,他的核心观点是:判断文物真假和年代,靠的不是“眼缘”,而是科学方法。比如,他解释“草鞋为什么能存3500年”:埃及沙漠特别干燥,墓葬环境又封闭,这种“天然保鲜箱”能让草、织物等有机物保存很久——咱们中国新疆沙漠里也有类似例子,比如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不也保存得好好的吗?至于“钢筋加固是造假”,他认为那更是误会:文物出土时可能很脆弱,用钢筋、树脂加固是国际通行的保护手段,就像给老房子撑根柱子,目的是保护,不是造假。所谓主流学界的逻辑是“凭证据说话”:考古学有地层学(看文物埋在哪个年代的土层里)、碳—14测年(用科学仪器测年代)、类型学(看文物样式的演变规律)等一整套方法,不是单靠“看着像不像”。他们承认西方历史研究中确实有个别争议(比如某件文物的年代吵不清),但绝不能因此就说整个古埃及、古希腊文明都是假的——这就像不能因为某个人撒谎,就说全人类都在说假话。

所以,这场争议的核心,是“直觉常识”与“科学实证”的碰撞:一方想通过质疑重构历史叙事,一方想守住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跳出“谁对谁错”的简单判断,看到更复杂的问题。

二、争议为何被“破圈”?

按理说,学术争论通常是小圈子里的事,为什么这次能引爆全网?这背后是社会情绪、传播方式和认知差异拧成的“合力”。

(一)社会情绪:文化认同里的“心结”

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大家对“文化自信”的需求越来越强。但在有些人心里,总是还藏着一点点“历史焦虑”:近代史上我们曾落后挨打,难免会想“我们的文明是不是不如别人?”“西方的强大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历史更牛?”

“西方伪史论”正好给了一种“解气”的答案:如果西方古代文明是假的,那咱们中华文明不就是“唯一的真大佬”了吗?这种想法能快速带来心理安慰,就像给焦虑的心情打了一针“强心剂”。有些网友还把黄河清教授质疑西方历史说成了“挑战西方话语霸权”,更是戳中了很大一部分网友的情感点——谁不想看到“弱势逆袭”的故事呢?再加上网络上这几年一直有“反权威”的情绪,这么多年,由于“专家”、“教授”这两个词很不被网友待见,专家的“专”经常被调侃为砖头的“砖”,教授的“授”经常被调侃为野兽的“兽”,那是因为许多专家、教授这么些年的确干了不少不被网友待见的事,经常说一些不接地气、不是人话的话,“累人雷语”满天飞,给人的感觉就是:凡是专家,都是一批“高高在上”的主。恰好此时黄河清教授以退休学者身份在短视频里发声,自然就被不少网友当成了“敢说真话的草根英雄”。

反观唐际根教授这样的主流学者,反而容易被贴上“维护西方”、“官方代言人”的标签,再加上有媒体公开表示,支持“伪史论”的人都是“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值得一驳,甚至不屑一顾,这种“傲慢”更让网友觉得“被鄙视”了,因而也干脆就更坚定地站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对立面,争议慢慢从“历史真假”变成了“阶层对立”。

(二)传播方式: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密码”

现在是短视频的天下,“西方伪史论”的发声简直是为短视频量身定做的。黄河清教授团队把复杂的考古问题简化成“一眼假”、“西方伪史要崩溃”等口号,配上“3500年的草鞋居然这么新?”等语境,冲击力爆表。这种内容不需要动太多脑子,看一眼就能情绪波动,或愤怒,或惊讶,或认同,特别容易引发网友转发——当下短视频的“算法”就喜欢推这种有争议、能让人“站队”的内容,结果越传越广、越传越神。

反观唐际根教授们,一开始就“水土不服”,他们还习惯于在讲座里吊书袋子,专业术语多,节奏慢,冗长地讲“地层分析”“碳——14测年原理”,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里根本“打不过”前者的口号。后来他们虽然也调整了策略,比如用动画讲甲骨文,用通俗语言解释文物保存原理,但起步晚了,传播效果还是差了一截。

更麻烦的是“信息茧房”,网友只要点赞过几条“西方伪史论”视频,“算法”就一个劲给你推类似内容,让网友感觉“全世界的人都是这么想的”。而反对的人们,则被困在“理性讨论”的圈子里,造成两边各说各话,越来越对立。甚至有网友编出“牛顿是明朝遗民” 这种离谱的话,居然也能靠流量赚眼球——极端观点反而更容易被记住。

(三)认知差异:专业与大众的“隔着一条河”

考古学、文物保护这些学问,专业性特别强。比如“碳—14测年怎么操作?”“为什么土层能证明年代?”这些问题,别说普通网友,就算是其他领域的专家也未必懂。大家看不懂专业解释,就容易被“简单直观”的说法所吸引——毕竟“草鞋放久了会烂”比“干燥环境能抑制微生物活动”好理解多了。再加上这几年,学术圈里经常曝出论文造假的雷,让一些人对“专家”产生了不信任,总认为“他们是不是在骗我们?”有些甚至还带出“阴谋论”。这种不信任,让网友更愿意信自己的“常识”,哪怕这些“常识”在专业领域并不适用。比如有人说“我家地窖里的草鞋一年就烂了,埃及的怎么可能存3500年呢?”却没意识到地窖潮湿,而埃及沙漠是“天然干燥箱”,环境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这么多年了,所谓的主流学界在科普上也确实有短板。太多研究成果锁在学术期刊里,普通人大半辈子都看不到。比如殷墟考古发现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妇好墓里的玉器有些什么故事?这些如果能早点用纪录片、短视频讲出来,网友对考古学的信任度也会高一点点。现在倒好,争议起来了才开始解释,这就像“临阵磨枪”,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不快,也不光。

三、背后到底雪藏了多少内核?

这场争论吵得热闹,但比“谁对谁错”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暴露的时代问题。

(一)“后真相”时代:情绪比事实更“值钱”?

现在网上有个怪现象:一个观点能不能火,不看有没有证据,而是看能不能调动情绪。“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引爆得快、传播得快,就是因为它能让网友瞬间感到“解气”、“自豪”,而唐际根教授的科学解释,需要人静下心来理解,自然“吃亏”。更危险的是:如果平台总是推送一些极端观点,哪怕再离谱,看久了也会觉得“好像有道理”。比如有人说“古希腊的雕塑是近代人用机器做的”,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很快就能判断出不对,但也架不住天天有人说,慢慢地,你信,我信,大家也信了。这种“情绪优先”的传播,正在一点点侵蚀我们“讲道理、看证据”的习惯。

(二)学术与大众:隔着“象牙塔”的对话难题

毋庸置疑,所谓的主流学界这些年有些“被动”。一方面,觉得“西方伪史论”虽然有些道理,但很极端,很离谱,“不值得回应”;一方面,它们又不太会用大众能听懂的话说话。结果就是,当舆论场被一种声音占满了之后,才想起要出来解释,可这时已经很难扭转印象了,水过三丘了嘛。其实,学术是不应该关在“象牙塔”里的。考古学讲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过去,本来就该让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要藏着掖着呢?比如“数字妇好”项目,用3D技术还原妇好墓,让大家都能“云参观”,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唐际根教授后来拍短视频讲“甲骨文里的故事”,效果就不错。这些尝试告诉我们:学术和大众之间,其实缺的不是距离,而是一座短短的桥梁。

(三)文化自信:到底该怎么“立”起来?

这场争议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有人觉得,否定别人才能抬高自己。其实,这是对文化自信的误解。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懂自己的好,也懂别人的好。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不是因为我们一直“独善其身”,而是因为我们善于学习:就比如佛教,它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最后却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丝绸之路把西域的音乐、舞蹈带进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在为什么要变成“只许说我好,不许别人好”呢?靠贬低别人得来的“自信”,其实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就像一个人,如果总靠说“别人都不行”来证明自己行,恰恰说明他心里没底。那就真的跟印度的迷之自信和韩国不知天高地厚没有多少区别了。真正的自信,是“我知道自己好,也欣赏你的好”。

四、冷静之后我们能想到些什么?

争论的意义,不在于谁赢谁输,而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当然,对于那些刻意抹黑中华文明、故意诋毁中华民族历史的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和学者,那就另当别论了。而在这场争议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讨论更理性,让社会更成熟。

(一)学界:走出“象牙塔”,当好“翻译官”

我们的学者们得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要总是不屑一顾,就你是学霸,别人都是学渣。比如,讲“碳十四测年”的时候,你不用摇头晃脑,抖书袋子,你就说,这是给文物测“生日”的技术,误差能控制在几十年内,就像给人测年龄能精确到几岁一样,你这样说,网友不就听懂了吗?平时不要冷若冰霜,看谁都是废物,而应该多做些科普,不要等挑战来到脚跟旁,才临时抱佛脚。同时,还要多讲故事,比如,殷墟是怎么发现的?三星堆里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奇特?等等等等,让网友都知道考古学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要听得进不同意见。哪怕是“西方伪史论”里那么多些合理的质疑,比如亚里士多德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是怎么建起来的?比如某件文物的修复确实有问题等等等等,这样才能让大家觉得,中国的专家是讲道理的,然后慢慢重建信任。

(二)平台:别只看流量,当好“守门人”

我们现在的平台算法,真是“嫌贫爱富”,谁能带来流量,就给谁推得多。但平台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责任账。比如,能不能在推送质疑视频时,能不能也推一推比如唐际根教授的科普?让大家能看到不同观点,而不是只听一面之词。对那些明显违背常识的极端言论,能不能加个提示,比如“此观点与主流研究不符,仅供参考”等字样。同时,也要多支持优质科普内容。现在做严肃科普的人不多,平台可以给点流量扶持,让讲证据、讲道理的内容能被更多人看到。毕竟,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不能只有“吵架”声,还得有点“课堂”声。

(三)对我们每个网友:当好“理性的侦探”

作为普通网友,平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查资料很方便,多花几分钟,就能少被误导。看到一个观点,别急着站队,先想想:这说法有证据吗?来源可靠吗?有没有其他解释?比如看到“埃及草鞋是假的”,可以问问“DeepSeek|深度求索”,如果还不相信,也可以多问几个平台,比如“豆包”“知乎直答”等,也可以直接查查“埃及的气候对文物保存有什么影响”,看看专业人士是怎么说的。还有,要尊重专业,但不迷信权威。专家说的不一定都对,毕竟他们的专业知识大概率比我们的“常识”靠谱。比如考古学家,人家研究了一辈子文物,总比我们看一眼视频更懂行。当然,如果专家说的有问题,我们也可以质疑,但质疑要讲证据,不能光凭感觉。

总之,这场关于“西方伪史论”的争议,户主相信很快就会平息。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会一直延续下去。看待历史,就像看一条长河。西方的河有西方的波涛,我们的河有我们的浪花,但河水最终都要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与其争论“谁的河更宽”,不如一起守护好每一条河,让它们都能流淌得更久、更清澈。

几双古埃及的草鞋,几根加固文物的钢筋,本身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场争论,学会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如何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平衡。因为中华文明的故事从来就不是“孤芳自赏”的故事,而是“海纳百川”的故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有这份胸怀:既为殷墟的甲骨、长城的砖石自豪,也欣赏金字塔的雄伟、古希腊的哲学。因为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站务

全部专栏